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去个性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国内研究尚少,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球迷闹事、团体斗殴,也包括网络情境下的去个性化现象,还有对青少年、大学生去个性化现象的分析及预防教育等,这些研究大多阐述去个性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本文试图对去个性化的这些研究做个综述,以明晰其研究进展。
作者
朱淑贞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才智》
2011年第3期210-210,共1页
Ability and Wisdom
关键词
去个性化
群体
个体同一性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5
1
冉昕.
大学生“去个性化”倾向及教育[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59-61.
被引量:1
2
赵景杨,刘大文.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2):32-34.
被引量:6
3
王椿阳,杨鹏,李春莉.
网络情境中去个性化现象浅析[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1):48-50.
被引量:8
4
谭斌.
高校网络社团中的去个性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09(8):28-28.
被引量:1
5
郑艳.
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分析——从弗洛姆到罗洛梅的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2):28-31.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张胜康.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J]
.青年探索,2002(2):50-53.
被引量:8
2
张永红,黄希庭.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
.四川心理科学,2002(2):15-19.
被引量:13
3
侯晓红.
从网络社会的去个性化现象看网络道德建设[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2):48-50.
被引量:14
4
李春桥.
去个性的教育倾向与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对现行教育本质论的反思与改造[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7(4):5-7.
被引量:1
5
崔景贵,刘国永.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学解读[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2005(9):10-14.
被引量:6
6
昝玉林.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43-45.
被引量:28
7
肖盟.
网络文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1):19-22.
被引量:6
8
赵景杨,刘大文.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2):32-34.
被引量:6
9
王椿阳,杨鹏,李春莉.
网络情境中去个性化现象浅析[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1):48-50.
被引量:8
10
PATRICIA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
13
1
郑艳.
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分析——从弗洛姆到罗洛梅的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2):28-31.
被引量:5
2
王兆芬,刘海刚.
“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2):17-19.
被引量:1
3
韩启振.
网络极高量词语探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51-55.
被引量:2
4
郑艳.
网络去个性化调查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3,29(5):90-93.
被引量:8
5
郑艳.
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行为与内外控的关系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13,19(1):28-31.
被引量:2
6
杜丽,卢钢.
叙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反思——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野[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3):10-14.
被引量:1
7
李丹.
虚拟社会中的网络暴力浅析[J]
.长安学刊,2016,0(2):125-126.
8
盛创,陈选华.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初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05-107.
9
钱铮,王志贤,张瑶雯.
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6):93-96.
被引量:1
10
侯光海.
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微博暴力的相关研究[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8):136-137.
同被引文献
12
1
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
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1):75-76.
被引量:37
2
刘天娥,龚伦军.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
.教育论坛,2010(1):8-11.
被引量:2
3
张国平.
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1(8):73-76.
被引量:28
4
郭丰波,覃伟.
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
.科教文汇,2011(31):165-165.
被引量:12
5
杨立新,陶盈.
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77-182.
被引量:61
6
白文金,武凯良.
儿童从众心理——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3):95-96.
被引量:6
7
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1):26-29.
被引量:59
8
任静.
基于校园霸凌事件的统计分析研究[J]
.市场研究,2016(8):52-54.
被引量:2
9
潘昕.
基于SIDE模型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06-108.
被引量:1
10
黄嘉媚.
论校园暴力行为[J]
.法制博览,2017(4):232-23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马志杰,陈伊唯.
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0(3):78-8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梦如.
拒绝校园霸凌,建设安定、和谐校园[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6-27.
被引量:2
2
马晓,刘乙霖,刘子君,马语晗,曾勇.
中小学校园霸凌的预防措施及事后干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3):9-13.
被引量:2
3
炊潇,童蕾.
浅析《极道鲜师》中的人物语言形象刻画[J]
.今古文创,2021(10):87-88.
4
彭程,杨红文.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背景下校园霸凌现象的预防与干预[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6):42-44.
1
徐虹.
球迷闹事的伦理思考[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1):50-53.
2
牧阳.
案发的时候,他们只是公民[J]
.中国新闻周刊,2008(41):6-6.
3
胡瑞恒.
同一性的概念、形成及其发展[J]
.传承,2012(12):60-61.
4
张和平.
个体同一性的逻辑前提——略探哈贝马斯的个体“同一性”[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3):42-47.
被引量:1
5
郑艳.
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分析——从弗洛姆到罗洛梅的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2):28-31.
被引量:5
6
魏富平.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
.青春岁月,2011,0(8):160-160.
7
张和平.
哈贝马斯复合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发展意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12-19.
8
江懋林,成云,胡秋琼.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预防[J]
.才智,2015,0(22):72-73.
9
吴晓春.
试论哈贝马斯对社会进化动力理论的重构[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9):295-298.
被引量:2
10
杨秀清.
未成年人自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科教文汇,2012(16):172-173.
被引量:1
才智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