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愈加严重,这导致藻类污染成为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藻类及其副产物如藻毒素等的污染,是近几年造成重大供水灾害的首要原因。此文就饮用水中的藻类污染问题,研究了藻类及藻毒素的检测方式以及给水处理时藻类的控制技术等,并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建议。
作者
郭海森
机构地区
珠海市水资源中心
出处
《生物技术世界》
2016年第5期46-46,共1页
Biotech World
关键词
藻类
藻毒素
控制技术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7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6
1
傅晓钦,徐能斌,朱丽波,赵倩,慎迪飞.
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爆发蓝藻水华时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008,24(6):80-84.
被引量:11
2
李金忠,吴沿友,秦松,赵玉国.
显微图像处理在藻类分类计数中的应用[J]
.贵州科学,2006,24(3):25-27.
被引量:6
3
左金龙,崔福义,刘智晓.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3):8-13.
被引量:22
4
田珍,王娟,孙海丽.
饮用水源水中藻类繁殖危害及处理[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1):9-11.
被引量:8
5
刘培启,胡文容,李力.
水源水除藻研究中藻类监测方法的选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3):29-30.
被引量:17
6
戴荣继,佟斌,黄春,王蕾.
HPLC测定饮用水中藻类叶绿素含量[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6(1):87-89.
被引量:26
二级参考文献
67
1
胡川,康升云.
蓝藻发生与控制方法初探[J]
.江西水产科技,2001(4):35-37.
被引量:18
2
隋少峰,刘志艳,张红,江媛媛.
二氧化钛光降解饮用水中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7):875-876.
被引量:10
3
裴海燕,胡文容,丁国际,刘培启.
二氧化氯杀藻特性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4(5):104-108.
被引量:20
4
隋少峰,孔凡玲,罗启芳.
饮用水源水藻类繁殖的危害及处理[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4(1):46-49.
被引量:4
5
王红兵,朱惠刚.
淡水浮游藻类污染及其毒性[J]
.上海环境科学,1995,14(8):38-41.
被引量:28
6
陈汉辉.
澳大利亚水华的控制和管理[J]
.环境导报,1995(5):32-33.
被引量:8
7
王红兵,宋伟民,朱惠刚.
上海淀山湖、黄浦江水系浮游藻类及藻类毒素的动态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12(5):196-199.
被引量:29
8
赵建伟,黄廷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RR和LR[J]
.中国环境监测,2006,22(3):12-14.
被引量:17
9
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王平.
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J]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8):11-15.
被引量:46
10
王占生 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0.
共引文献
79
1
麻丽华,向军.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1):930-932.
被引量:1
2
张伟,袁林江.
混凝沉淀法去除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磷和藻类的试验研究[J]
.供水技术,2008,2(3):13-15.
被引量:3
3
宋卫锋,朱又春,徐静,肖辉煌.
低压电子水处理器灭藻试验研究[J]
.清洗世界,2004,20(10):4-7.
被引量:1
4
张可欣.
生物活性炭滤池去除微污染有机物的研究[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3):74-76.
被引量:3
5
张可欣.
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黄河微污染源水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26(3):366-369.
被引量:2
6
刘军,江栋,胡和平,何志能,段艳芳,朱定洲.
固载型TiO_2光催化反应器对富营养水体杀藻作用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07,1(3):41-45.
被引量:20
7
施东文,陈健波,奚旦立,汪蕊,谢曙光,王占生.
两种生物膜反应器对黄河微污染水处理[J]
.环境工程,2007,25(2):18-20.
被引量:5
8
黄持都,胡小松,廖小军,吴继红.
叶绿素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18(3):114-118.
被引量:107
9
赵晓蕾,刘程,张跃军.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静态灭藻性能[J]
.精细化工,2007,24(6):604-607.
被引量:3
10
张洪,单保庆.
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成灾过程及其灾害效应评价[J]
.灾害学,2008,23(3):1-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4
1
夏红卫,文钰嵘.
水中藻类检测技术改进[J]
.供水技术,2007,1(3):42-44.
被引量:4
2
王伟平,张璐,徐慧.
高锰酸钾与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J]
.净水技术,2006,25(2):41-42.
被引量:11
3
乔瑞平,漆新华,孙承林,庄源益,李楠.
Fenton试剂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LR[J]
.环境化学,2007,26(5):614-617.
被引量:20
4
施国键,乔俊莲,王国强,张普.
天然物质絮凝剂絮凝除藻研究进展[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40(4):1-4.
被引量:13
5
陆贻超,王国祥,李仁辉.
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在去除蓝藻水华上的应用[J]
.湖泊科学,2010,22(3):421-429.
被引量:19
6
崔福义,马华.
水源水中藻的危害与饮用水除藻技术[J]
.给水排水,2011,37(6):1-1.
被引量:16
7
方旭东,张茜.
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及其控制技术[J]
.天津化工,2013,27(3):35-38.
被引量:8
8
姜成春,马军,李圭白.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6):45-49.
被引量:21
9
潘晓洁,朱爱民,郑志伟,乔晔,邹清,周莲凤,邹曦.
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杂志,2014,33(1):33-40.
被引量:36
10
王靖国,邹华,张强,陈琳荔,王震.
太湖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7):696-703.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3
1
杨晓敏,罗丹纯,张丽珍.
常规工艺下原水中藻类去除效果的研究[J]
.供水技术,2021,15(1):21-24.
被引量:2
2
邹伦妃,肖琛,张启伟,郑琦.
关于减少武汉市饮用水中藻源类消毒副产物的举措探讨[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5):41-46.
3
潘玉露,黄银燕,李水平,章星星,宋云川.
预氧化对原水藻类去除效能的影响[J]
.城镇供水,2024(2):58-63.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吴方登钰,李诗莹,张楠,李莉,杨春月,毛瑞.
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分析[J]
.清洗世界,2022,38(1):94-96.
被引量:1
2
姚子鸾.
原水藻类暴发事件中藻类和致嗅物质的应急处理[J]
.净水技术,2023,42(2):177-184.
被引量:2
1
李安明.
论汽车尾气净化器载体材料的产业化[J]
.中国建材科技,2001(5):38-39.
被引量:1
2
方旭东,张茜.
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及其控制技术[J]
.天津化工,2013,27(3):35-38.
被引量:8
3
贾家兴.
京津冀一体化环境治理下的生态补偿制度[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12):223-223.
被引量:1
4
煤炭资源清洁技术利于治霾[J]
.煤炭科技,2014(3):10-10.
5
马凯强,崔红标,范玉超,苏彬彬,胡友彪,周静.
模拟酸雨对羟基磷灰石稳定化污染土壤磷/镉释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1):67-74.
被引量:9
6
陈振民,许胜利,马慧敏.
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探讨[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1):87-88.
被引量:4
7
李伊宁.
每年过劳死60万人 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J]
.安全与健康,2017,0(1):41-43.
被引量:1
8
气候灾害是人口迁徙的首要原因[J]
.新发现,2013(9):14-15.
9
永不发生事故的汽车[J]
.科技新时代,2006(7):80-81.
10
PeterMangnus,谈晓民.
以色列23年电梯事故分析及结论[J]
.中国电梯,2000,11(5):33-37.
生物技术世界
201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