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3年郭沫若出版了《卷耳集》,收录了对《诗经》作品的"离经叛道"的今译。到了1953年,又完成了《屈原赋今译》,也为翻译问题的反思再次提供了机缘。此外,今译实践还弥漫在他的史学著作之中,比如,对《诗经》中农事诗的全译,成为了"西周奴隶社会"论的展开方式。而在《李白与杜甫》中,白话译又转化为"翻案"史学的论争策略。郭沫若的古诗今译构成了从"五四"到1970年代的一个潜在谱系。它绝非仅仅涉及汉语内部的媒介转换,而关系到阐释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编码着文化革命的逻辑。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63,共12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布兰戴斯大学资助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