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6世纪中叶的欧亚世界东部,柔然在南面分别与互相对峙的西魏、东魏接壤,东面与高句丽等相邻。《周书》记载的高句丽阳原王跨境遣使西魏事件真实可信,而《三国史记》因编纂失误造成了对此事件的阙载。阳原王遣使的动因,可以归结为在其执政伊始,高句丽既需要与柔然维持固有联系,又欲遣使朝贡东魏、西魏和南朝梁寻求承认,以增强国内政治权威,并与百济、新罗进行军事对抗和外交竞争。汉文史料揭示出高句丽、柔然至晚在472年有密切联系甚至军事合作迹象;非汉文史料,诸如梵文译名Mukuri、拜占庭史家所谓Mukri、敦煌藏文文书中的Muglig和Keuli、突厥文碑铭中的Bkli等,皆指高句丽,这些史料反映出高句丽与内亚草原持久的交往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阳原王遣使西魏的关键的外在条件。高句丽使节经行路线并非传统朝贡交通道,而是一条"草原之路",从平壤经辽东,穿过契丹或地豆于到达柔然,再折向西魏。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104,共13页
Social Science 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