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消渴病之“脾阳亏虚证”释论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消渴病辨证大多被归于阴虚与火热之类,但"脾阳亏虚证"对于消渴病的形成及发展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病因、症状、慢性并发症三个方面分别论证"脾阳亏虚证"与消渴病的关系。通过论证剖析"脾阳亏虚证"道出"太阴虚寒"之本与"阳明积热"之标并存,寒热虚实错杂于中,为该证型存在的的病理状态,并提出温脾阳、透邪热的证治原则。
机构地区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处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8期57-58,共2页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王帅,郭允,刘文科,姬航宇,仝小林.胰与中医之脾、散膏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4):276-278. 被引量:28
  • 2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5.
  • 3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6.
  • 4雒晓东,孙其新,李可医案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18.

二级参考文献26

  • 1张孝,宋桂英.任继学教授治疗消渴病经验拾萃[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10(2):10-10. 被引量:3
  • 2靳士英.五脏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2):68-77. 被引量:25
  • 3杨继洲著.黄龙祥整理.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1.
  • 4王宏翰.医学原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 5李时珍著,陈贵延等点校.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23
  • 6李梃著,邓必隆等校注.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73.
  • 7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196.
  • 8李嗣著,王立点校.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
  • 9孙一奎著,丁光迪点注.医旨绪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3.
  • 10胡国臣.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

共引文献135

同被引文献2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