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风味水豆豉发酵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为给贵州省风味水豆豉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选的生产菌株,从传统发酵的细菌型水豆豉中分离筛选适于豆豉生产的菌种,并对分离出的优势菌株进行产气筛选,优选出不产气的3株优势菌株,经鉴定发现3株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
作者
陈兴林
俞露
黄建敏
机构地区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275-276,279,共3页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金
基金项目:风味水豆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黔科合NY字[2012]3075号)
关键词
水豆豉
发酵
菌种
PCR
鉴定
分类号
TS214.9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14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7
1
穆慧玲,李里特.
豆豉的保健功能及开发价值[J]
.农产品加工(下),2008(11):30-32.
被引量:14
2
鄯晋晓,盛占武,蒋和体,杨虎.
细菌型豆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中国酿造,2007,26(3):1-4.
被引量:18
3
孙森,宋俊梅,曲静然.
豆豉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相的变化[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19(2):139-143.
被引量:25
4
赵欣,冉龙江,邵林楠.
水豆豉和纳豆的理化特性及抗突变效果的比较[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49-50.
被引量:16
5
黄欣,邓放明.
豆豉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11):20-22.
被引量:26
6
赵德安.
中国豆豉[J]
.中国酿造,2003,22(4):36-40.
被引量:26
7
蒋立文,夏波.
浏阳豆豉发酵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中国酿造,2004,23(12):11-12.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68
1
蒋立文,夏波.
浏阳豆豉发酵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中国酿造,2004,23(12):11-12.
被引量:23
2
宋永生,张炳文.
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营养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2004,29(12):6-9.
被引量:38
3
郭瑞华,翟丽,刘正猛,王和平,赵运森,孙艳美,邹洪波.
豆豉及其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及豆豉中降糖有效成分的初步分析[J]
.中药材,2005,28(1):38-40.
被引量:30
4
吴洁,刘蓉辉,庄名扬.
泡菜泡制盐水中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J]
.中国调味品,1995,20(8):16-17.
被引量:13
5
庞庆芳,张炳文,孙爱东.
中国传统豆豉溶栓活性的初步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9):141-143.
被引量:8
6
蒋立文,周传云,李宗军.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探讨[J]
.中国酿造,2006,25(1):1-3.
被引量:24
7
安晓琼,李梦琴.
纳豆的生理功能[J]
.食品与药品,2006,8(01A):68-71.
被引量:35
8
张利,成子强,李培锋,关红,后有斐,王俊菊.
纳豆激酶溶血栓作用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4):625-631.
被引量:13
9
张炳文,蔺新英,刘晓婷,宋永生,王建军.
细菌型豆豉提取物抗凝血作用的初步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1):207-209.
被引量:9
10
张凤清,张海悦.
从豆豉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及含量的测定[J]
.中国调味品,2006,31(3):25-28.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14
1
贾东旭,吴拥军,李耀中,许文钊.
细菌型豆豉发酵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J]
.食品科学,2009,30(5):217-221.
被引量:32
2
蒋立文.
发酵豆豉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4(6):1803-1809.
被引量:29
3
夏岩石,夏延斌,杨抚林,黄群.
豆豉营养与保健功能[J]
.粮食与油脂,2004,17(10):21-23.
被引量:10
4
孙月娥,王卫东.
固体发酵生产豆豉纤溶酶的研究[J]
.中国酿造,2005,24(12):8-11.
被引量:1
5
赵龙飞,徐亚军.
米曲霉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06,25(3):8-10.
被引量:61
6
秦礼康,曾海英,丁霄霖.
陈窖豆豉粑传统工艺剖析及优势菌群鉴定[J]
.食品科学,2006,27(6):118-123.
被引量:13
7
黄欣,邓放明.
豆豉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11):20-22.
被引量:26
8
周红丽,余冰.
衡阳酒药中微生物的初步分离[J]
.酿酒科技,2007(2):46-47.
被引量:5
9
张轶,王玉丽,陈晓前,赵萍.
传统发酵食品—浆水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
.食品科学,2007,28(1):219-222.
被引量:34
10
钱家亮,宋俊梅,宁维颖.
豆豉天然制曲过程的动态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2):58-60.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15
1
袁贵英,石明生,姬长新,耿凤琳.
河南臭豆豉发酵微生物的分离鉴定[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7,24(2):28-30.
被引量:14
2
李晓然,刘晓峰,张海燕,罗义勇,柳陈坚.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云南两个地区豆豉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J]
.现代食品科技,2014,30(12):61-67.
被引量:19
3
谢昕,吕晓腾,杨英歌,黄继翔.
豆豉中抗氧化芽孢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57-62.
被引量:2
4
叶艳,苏伟,王倩,何欣,高静雅.
传统霉菌发酵与接种发酵豆豉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英文)[J]
.食品科学,2016,37(20):86-94.
被引量:7
5
陈浩,何国庆.
乳酸菌对发酵豆豉品质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2):4516-4523.
被引量:7
6
杜霞,陈卫平,袁干军,邝丙娣.
豆豉中产甲基萘醌菌株分离、筛选及其鉴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17):139-144.
被引量:4
7
杨杨,曾剑华,王冰,刘琳琳,石彦国,张娜.
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2018,37(6):969-974.
被引量:12
8
石聪,李世瑞,李跑,廖卢艳,蒋立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浏阳豆豉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44(2):27-32.
被引量:30
9
侯欣,王贺,肖盟,李颖,徐英春.
Vitek MS与Bruker MS对希木龙念珠菌复合体鉴定能力评估[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24):3023-3026.
被引量:5
10
黄晓润,郭娅,黎忠杰,曾金兴,吴拥军.
自然发酵型水豆豉细菌菌群的动态监测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20,45(6):103-10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邓高文,刘洋,李跑,廖卢艳,尹含靓,蒋立文,覃业优,肖何.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贵州水豆豉中细菌多样性[J]
.食品科学,2021,42(24):61-66.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马上超,程超,田成,陈业,莫开菊,汪兴平.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恩施州淡豆豉的细菌多样性[J]
.食品科学,2022,43(10):156-161.
被引量:4
2
徐菁雯,王伟明,史海粟,陈丽艳,胡心玉,赵悦,乌日娜.
豆豉和淡豆豉微生物组与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22,41(6):18-23.
被引量:5
3
李家怡,林巧,刁尚鹏,吴兵,刘军华,杨雨欣,任妍菱,陈瑶,陈亦然,邓友胜,祝艺嘉.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建昌板鸭保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J]
.现代食品,2022,28(11):211-217.
4
聂黔丽,王修俊,刘林新,陈颜红,包欢欢,何春霞.
遵义细菌型自然发酵干豆豉菌群结构及风味品质分析[J]
.食品科学,2022,43(14):158-164.
被引量:10
5
荣培秀,何晓琴,甘人友.
豆豉的风味、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2022,47(9):217-223.
被引量:3
6
王娜,陈万轩,张伟萍,张剑霜.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贵州不同类型细菌型豆豉菌群多样性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20):85-90.
被引量:4
7
李爱君,王迪,阳刚,宋军,孔祥兵,廖胜蓝,阚建全.
后发酵温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细菌型豆豉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23,44(2):195-203.
被引量:7
8
陈丽,王敬敬,贺明君,黎铭轩,刘阳.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玉米浸泡液细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17):178-181.
被引量:1
9
刘晶晶,邓高文,胡嘉亮,覃业优,刘洋,蒋立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菌种强化发酵浏阳豆豉的代谢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2024,45(1):42-49.
1
李祥.
细菌型豆豉生产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1999,24(10):14-17.
被引量:29
2
刘松青.
豆鼓生产新工艺技术的研究[J]
.食品工业,1995,16(5):34-35.
3
杨胜远,韦锦,杨兵,连俊华,林铮,张少映.
细菌型黑豆豆豉发酵工艺及其功能性成分研究[J]
.核农学报,2014,28(4):670-676.
被引量:9
4
李瑞钦,杨静,刘凤梅.
细菌型豆豉生产新工艺[J]
.河南科技,1989(8):22-23.
被引量:1
5
张炳文,庞庆芳,孙超.
对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酶学性质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08,33(12):45-49.
被引量:7
6
杨胜远,韦锦,聂挺,蔡春丽.
细菌型干豆豉的制作[J]
.食品科技,2013,38(12):273-277.
7
张严峰.
贵州省民间传统水豆豉工业化生产的研究与应用[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6,52(4):45-48.
被引量:1
8
周玉兰,陈延祯.
毛霉豆豉生产工艺过程及营养价值分析[J]
.中国调味品,2009,34(5):89-91.
被引量:17
9
杨军,陈九武,彭仲雄,黄艳春.
曲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1998(4):17-18.
被引量:2
10
梁彦平,李崔农,陆金香,刘井权.
细菌型腐乳工艺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1993,18(5):18-21.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