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学生培养模式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专业教育是澳门大学“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自知的基本力量。通识教育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融汇贯通、兼容多种不同视角。研习教育促进学生基于研究性的学习,社群教育通过住宿式书院实现其教育功能。
作者
赵伟
韩蔚
熊和妮
机构地区
澳门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2,共4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四位一体”
学生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澳门大学
专业教育
知识结构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6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4
1
别敦荣.
大学书院的性质与功能[J]
.高校教育管理,2015,9(4):44-49.
被引量:34
2
陈涛.
跨学科教育:一场静悄悄的大学变革[J]
.江苏高教,2013(4):63-66.
被引量:31
3
陈文玲,颜少君.
把握“新常态”:2014-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
.南京社会科学,2015(1):37-45.
被引量:11
4
顾明远.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34.
被引量:84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柳洲,古瑶,马莉莉.
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2006(6):56-60.
被引量:24
2
李曼丽.
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1998(2):30-33.
被引量:49
3
顾建民,王沛民.
美国工程教育改革新动向[J]
.比较教育研究,1996(6):36-40.
被引量:13
4
刘献君,刘继文.
校园文化与一流大学创建——兼论华中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J]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1-7.
被引量:6
5
杜惠洁 ,舒尔茨 .
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5,34(8):28-32.
被引量:109
6
张超.
迈向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J]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6(2):20-27.
被引量:1
7
郭德红.
美国大学本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
.中国电力教育,2007(5):126-128.
被引量:15
8
[英]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39.
9
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
[英]科林·卢卡斯.21世纪的大学[C].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
156
1
杨益根.
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
.试题与研究,2020(27):143-144.
被引量:1
2
梁呐.
高校书院制人才培养效能提升的路径探究[J]
.文化学刊,2020,0(1):129-131.
被引量:1
3
赵英,朱倩楠.
马太效应影响下的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19,0(5):65-70.
被引量:1
4
张素英,杨瑞.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学文化的传播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2023(10):40-42.
5
苗婧,姚志友.
世界一流涉农学科高校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20(3):88-93.
被引量:2
6
王振杰.
美国高校杰出人才的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1-6.
被引量:6
7
颜顺秋.
论高校对外交流在中西观念融合中的作用[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237-237.
8
董延寿.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
.洛阳大学学报,2007,22(1):105-110.
被引量:11
9
冯建昆,朱学文.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146-149.
被引量:9
10
刘伟.
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4.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15
1
伊继东,刘六生,段从宇.
探索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的特点和规律[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7-59.
被引量:10
2
张颖伟,鹿雪文.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0):45-46.
被引量:24
3
别敦荣,夏颖.
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17(7):17-21.
被引量:12
4
赵继,谢寅波.
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5(5):13-17.
被引量:152
5
高耀.
学科评估机制失衡的效率损失与补偿策略——兼论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J]
.中国高教研究,2018(1):23-27.
被引量:17
6
徐高明.
“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学名城建设——“南深圳、北青岛”现象分析[J]
.教育科学,2017,33(5):64-72.
被引量:4
7
周绪红,李百战.
国际化引领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28-30.
被引量:35
8
林健,胡德鑫.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于美、英、德、法四国的范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2):96-110.
被引量:52
9
林健.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4):1-10.
被引量:112
10
潘莉娟.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专业的创新型发展——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2018,4(23):30-3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4
1
褚旭,罗安,何敏,章兢,帅智康,陈燕东.
“层次递进、多维融合”研究生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9(12):55-57.
被引量:18
2
宋珂.
澳门大学“书院制”教育特色略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8):60-62.
3
杜鹏,杨蕾,刘梓煜.
“先行示范区”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与行动建议[J]
.高教学刊,2021,7(27):34-37.
被引量:1
4
王晶晶.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1):131-133.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王旭东,缪云,朱锐,尤苏南.
岩土工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建设教育,2022(4):18-21.
2
尚爱萍,黄家祺.
少数民族预科生外国文学授课现状及对策[J]
.文学教育,2020(33):142-143.
3
陶涛,吴义强,黄艳丽,李新功,袁光明,李贤军,卿彦,孙德林,陈星艳,欧阳周洲.
面向产教协同的应用型工科研究生自主融入式实践培养体系构建与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工程学科家具设计与工程方向为例[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28(10):134-138.
被引量:6
4
岳刚,黄贤振,程贝贝.
多课程融合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10):34-38.
被引量:1
5
邓爱民,龙安娜,李鹏.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4):101-109.
被引量:17
6
马钧,曾祥君.
校企协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3):17-20.
被引量:2
7
白晓辉,刘存良,刘海涌.
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元素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121-122.
被引量:1
8
陈燕东,段献忠,谢志为,伍文华,罗安.
大工程观融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6):101-104.
被引量:3
9
喻梅,李雪威,赵满坤,张文彬,赵越,高洁,于健.
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23(1):120-125.
被引量:3
10
许壮,吴子怡,王锦帆.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风,2023(31):40-42.
被引量:2
1
刘毓,李亚宁,袁雅莎.
高师大学生人生哲理“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分析[J]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9,19(5):95-97.
2
冯文会.
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5(10):36-37.
被引量:1
3
黎勇.
班主任关爱学生的方法[J]
.新课程学习(下),2010(2):38-38.
4
邓燕燕.
让爱成为幼儿教育的主旋律[J]
.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0(4):25-25.
5
程长胜.
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1):73-73.
6
李小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J]
.大舞台(教学与艺术),2009(12):89-89.
7
常小丽.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新课程学习(下),2010(8):64-65.
8
何继刚.
以多元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2):31-34.
9
毕晓祥.
学生研究性阅读感悟的思考[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2015,0(12):12-13.
10
叶华.
研究、发散与创造性思维[J]
.科教文汇,2007(12X):51-51.
被引量:1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