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 被引量:1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农村精准脱贫实践既是国家建构和发展干预的过程,更是贫困人口参与和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从反贫困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脉络可以看出,贫困人口作为发展主体的认识是在反贫困实践中不断反思建构的结果。对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需从个体(家庭)主体性和组织(社区)主体性两个层面展开。S村的案例表明:一方面,贫困人口虽在个体层面处于"在场"状态,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比较有限;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在组织层面处于"被动在场抑或缺席"状态,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实践的表面化现象。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需求分别从个体与组织层面嵌入农村反贫困实践的逻辑中,实现贫困人口与外部干预主体的协商共治,是破解扶贫困境、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9,共8页 Study & Explorat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准扶贫的科学体系设计与研究"(7154103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37

  • 1李军林.组织·制度与文化[J].中国农村观察,1998(1):8-13. 被引量:3
  • 2张凤莲.论社会组合的群体性与整体性[J].理论学刊,1998(5):34-38. 被引量:1
  • 3彭刚.丰裕中的贫困[J].教学与研究,2005(12):30-35. 被引量:11
  • 4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社会学研究,2000,(2):91-103.
  • 5[印度]阿马蒂亚·森 任颐 于真 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3-95.
  • 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15页,第517页,第383页,第378—379页.
  • 7哈贝马斯.2001,《论人权的文化间性-假想的问题与现实的问题》.哈贝马斯访华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录,4月17日.
  • 8何道峰,等.1998,《小额信贷与中国扶贫开发方式的变革》.国务院扶贫办.
  • 9简小鹰 晏红兴 白澄宇 沈红.《重返森林的启示:云南省拉祜族考察报告》[J].红河,1996,(5).
  • 10李康.1999,《埃利亚新》.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共引文献154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18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