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南经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8,共2页
Hunan Economy
同被引文献13
1 张骏.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1999(7):19-31. 被引量:7
2 程必定.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9-12. 被引量:4
3 李建平,宋竞.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收入差距因素分析[J] .商业研究,2005(12):27-29. 被引量:2
4 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2.
5 WILLIAMSON J R.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5, (4).
6 袁旭梅,韩文秀.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2):51-55. 被引量:41
7 曹利军.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2):46-50. 被引量:44
8 Sylvie Dmurger,杰夫.萨克斯,胡永泰,鲍曙明,张欣.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 .经济研究,2002,37(9):14-23. 被引量:165
9 明宁.以“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J] .理论研究,2003(6):7-8. 被引量:1
10 胡长顺.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4,25(4):8-12.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30
1 李杰,杜悦.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5-13. 被引量:2
2 付晓东.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区域经济评论,2013(2):141-153. 被引量:9
3 唐松.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J] .经济经纬,2008,25(1):70-72. 被引量:18
4 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J] .教学与研究,2008(5):5-12. 被引量:21
5 刘习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J] .党政干部学刊,2009(1):34-37. 被引量:3
6 吴殿廷,刘睿文,吴铮争,姚鲁烽,宋金平,周尚意,朱青,张文新,朱华晟.日本新国土规划考察和辽宁省新一轮国土规划的初步设计[J] .地理研究,2009,28(3):761-770. 被引量:6
7 李秉强,逯宇铎.基于协调度模型的辽宁省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1-5. 被引量:3
8 姚红.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教育探索,2009(8):72-73. 被引量:9
9 陈秀山,杨艳.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70-74. 被引量:36
10 张晓瑞,宗跃光.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模型、方法和应用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0,30(5):728-734. 被引量: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