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道至简,《资本论》时代性地王者归来,这是经济学"文化自信"的使命性所在。然则,《资本论》必须作为"批判的知识理论"看待,《资本论》研究为此需要走出直面现象的"碎片化文义",回归事物关系的整体;同时,它的传播亦需要在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中实现对"批判规定"理解域的回归。在这一情势下,有必要重提文化版《资本论》,梳理新进展,给出它的性质、地位、根据和意义以及研究特色、功能、路径等方面的新评估与考量。通过研究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发动相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而言的"学科革命",着力点在于将"文化"作为实体的要素植入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中,以形成具象的范畴和语言,文化乃至作为了"实践态的辩证法"的工作构件。据之看来,为了达成理解的澄明化、鲜活化,文化版本的工作模式必然是合乎中国人阅读与运用要求的《资本论》形态;概言之,这是对《资本论》研究的"蔽而新成",亦是对《资本论》文本内涵的深层发掘。表明:《资本论》在思维与语言层面始终存有一种"动态的整体生产"观,使得我们能够依据时代变化的条件进行"重新生产"与"重新发现"。总之,文化是学科工作规定,它拓宽了逻辑和经验的狭隘基础,极大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弹性与批判性的生长向度;于是对中国而言,以此为契机,实现经济思维与语言的"回家、回历史与回中国"就成为中国经济学建设事业中的一项持久性的日常工作。其说明了中国人是在怎样的意义上"神会了"《资本论》,通过它叩问过去而开启未来。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5-18,共14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9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