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高温高压下辉长岩纵波速度和电导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分别采用超声波透射-反射法和阻抗谱法在1~2 GPa, 室温到1100℃条件下测量了辉长岩的纵波速度(Vp)和电导率, 分析了影响辉长岩纵波速度的因素及其微观导电机制. 结果表明, 在800~850℃, 辉长岩的纵波速度开始大幅度下降, 波速下降受颗粒边界相、脱水熔融等因素的制约, 但在800~850℃, 辉长岩的电传导机制和电导率值却不会发生突变. 在680℃以下, 12~105 Hz的频率范围内, 辉长岩阻抗谱上只出现代表颗粒内部传导机制的阻抗弧Ⅰ; 在680℃以上, 代表颗粒边缘传导机制的阻抗弧Ⅱ开始出现, 但岩石的总电导率由颗粒内部传导控制, 颗粒边缘传导对其影响很小. 实验测得的纵波速度与下地壳-上地幔平均Vp观测值一致, 电导率值与下地壳-上地幔辉长质岩石的组成相对应, 但与含有高导层的下地壳的大地电磁测量结果相差1~2个量级. 实验证实, 含水矿物脱水可诱发部分熔融, 通过这一机制可使地球内部的低速层和高导层具有一致性.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59-968,共10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032040 49874013) 地震联合基金(批准号:101119)资助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8

  • 1团体著者,祁连山—河西走廓活动断裂系,1993年
  • 2张少泉,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28卷,461页
  • 3刘福田,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27卷,167页
  • 4王周元,西北地震学报,1984年,6卷,84页
  • 5吴建春,中国地震,1984年,6卷,84页
  • 6王泽九,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38卷,增2期,6页
  • 7沈显杰,科学通报,1995年,40卷,639页
  • 8张云琳,河西祁连山中段地震危险基础研究,1994年,27页

共引文献20

同被引文献287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