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族群政治的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为什么在有的国家,民主化缓和了族群冲突,而在另一些国家反而加剧了冲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够更为有效地管理族群冲突?由此导致了制度工程学和选举工程学的兴起。以利普哈特为代表的协同模式,主张各个族群都有公平适度的代表性,推崇比例代表制和联邦制,鼓励族群之间的合作,建立权力分享的政府;而以霍洛维特和赖利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则反对族群作为政治动员的基础,要求禁止族群型政党,鼓励多族群或非族群的结构,推崇排序复选制和单一可转移投票制。本文认为,制度工程学的"制度一精英"视角夸大了制度设计和精英动员的作用,低估了社会结构与民众心理的作用;本文则强调结构与制度、精英与民众、现实利益与历史记忆的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制度论与结构论、实在论与建构论的分歧。
出处
《复旦政治学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89-110,共22页
Fud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基金
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基金项目《东南亚的族群冲突与民主转型》(编号CCPDS-FudanNDKT12008)的最终成果
复旦大学985三期重大项目《转型的初始状态、政治过程与转型制度绩效——对全球转型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的考察》(编号2011SHKXZD011)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