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欺凌者不仅是欺凌者本身的心理人格特质,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本身对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符号暴力与青少年主体性形成过程的分析框架,对D校学生的欺凌行为形成及其所处课堂和学校互动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校园欺凌者的行为形成并非仅因其人格因素而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期待、社会期待、家庭期待等多因素综合对学业失败者的压力,并形成的排斥或边缘化所塑造的。面临着不当教养方式、学校工具性的排斥评价或技术型规训和社会规范对他们的负面评价等,使学业失败负面标签内化,混淆其独立主体形成时期的同一性,进而陷入反学校文化和校园欺凌行为的漩涡之中,最终走向“弃学不弃课”的尴尬境地。为此,探索包容型社会氛围、保护家庭结构并培育农村家庭教养方式,转变单方面评价指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他们如何向上向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
程激清
胡庆英
程秀敏
Cheng Jiqing;Hu Qingying;Cheng Xiumin
出处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0年第6期83-90,共8页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Research
基金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江西健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6ZT4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校园欺凌现状及其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