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联网媒介偏向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每种传播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媒介偏向,互联网也是如此。互联网的两个媒介偏向相互补充:非集中化偏向是对中心化的消解,它可能使民族意识扩散,但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也能够促进民族间和谐共生,增强凝聚力,降低国家分裂的可能性。而全球化偏向是对碎片化的整合,它可能冲击原有国家观念,但也使人开阔眼界,唤醒国家意识,降低网络霸权的可能性。互联网媒介偏向呈现一种网状结构,既不过分集中,也不过分分散;既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形成了相应的交往方式与认同方式。互联网为国家认同带来了内部和外部两种挑战。从国家内部看,可能存在民族认同大于国家认同,民族试图分裂国家的问题。从国家外部看,可能存在全球认同大于国家认同,一些强国、大型跨国公司试图借由全球意识侵犯他国国家主权的问题。作为实现国家认同的一种途径,互联网也带来了众多机遇。它帮助减少地缘隔阂,使得认同观念更少被束缚在一国的领土之上,远离故土的人们同样能够获得归属感;它帮助增强文化认同,将关于国家起源与过去的记忆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使得人们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加强对国家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它还帮助提升全局意识,使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在认同自己国家的同时,也不阻止他国人民的国家认同。可见,互联网能够使公民真正产生对国家的认知,投入对国家的情感,并愿意为国家建设付诸行动。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137-143,共7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应用中的信息流动与伦理问题研究”(19BXW116) 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本体性分析的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研究”(2018ZGL00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5

  • 1[美]弗格森、曼斯巴赫.《过去是未来的前奏?全球政治中的认同与忠诚》,载拉彼德、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 2傅华.《全球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12版.
  • 3高靓.《回归十年,香港教育变化大》,《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5日.
  • 4《欧盟国民身份认同发生变化:大多数年轻人已经认为自己是“欧洲人”》,《参考消息》,2006年10月21日.
  • 5[英]约瑟夫·拉兹.《政治中的自由:在自主性与传统之间》,载李建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3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 6[美]蒂克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认同:女性视角》,载拉彼德、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第217页.
  • 7刘梦溪.《史华慈:最后发表的思想》,《社会科学报》,2007年3月8日.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7版.
  • 9《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报》,2009年5月28日,第1166期,第3版.
  • 10[美]帕西克.《文化的国际关系理论:需要拓展》,载拉彼德、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第141页.

共引文献382

同被引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