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大音希声"的"希声",就其文本原义来说,它同"大方"之"无隅"、"大象"之"无形"等一样,就是"无声"。但这"无声"之"希",并非毫无声响,而是"听之不闻"。"听之"即意味着有"声",有"声"而又"不闻",是因为此"声"与人的听觉心理完全吻合,一如庄子所说"忘足,履之适也"。在老子看来,"声"并非音乐本身,而只是音乐的载体、手段或工具,它的功能仅仅是引导人进入音乐的意境,亦即人的生命自由、充实、美好的体验。当人们体及此"意"、进入此"境"之后,引导所用的工具(声)便显得不再重要而不为人注意,于是便有了"不闻"。这个"不闻",也就是聆听音乐时进入"陶醉""沉浸""忘我"等审美高峰体验时所呈现的状态。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9,共7页
Musicology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