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小板输注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目前临床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支持疗法。但是,多次反复输入血小板的患者约有30%-70%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1]。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可归纳为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2]。而由免疫因素介导的PTR,则主要是由血小板表面的抗原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主要包括HLA抗原和HPA抗原[3]。国外报道也指出,引起PTR的抗体中HLA抗体占80%-90%,HPA抗体占5%-10%,而HLA/HPA复合抗体也占到了10%-15%[4]。因此,建立本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基因和HLA基因(HLA-A、B、C)资料库对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前期的工作中,观察到血小板供者和患者HLA-C不合引起PTR的发生[5]。本研究对吉林地区780名汉族血小板自愿捐献者的HPA1-6,HPA-15系统的等位基因和HLA-A、B基因,和HLA-C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同时还将HLAC基因纳入到本研究,为血小板供者库的建立和血小板配型输注提供理论依据。
出处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第1期100-103,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基金
吉林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经费项目(2019ZC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