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与未抗凝组,分别为254、512例。比较抗凝组与未抗凝组患者一般资料,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CHA_(2)DS_(2)-VASc)评分将766例患者分为脑卒中风险高危组(585例)、中危组(112例)、低危组(69例),分析比较不同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凝组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史、使用抗血小板、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未抗凝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有导管射频消融(RFCA)手术史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抗凝组(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有RFCA手术史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均是提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OR值=3.231、3.514、1.656、1.892、2.022,均P<0.05),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为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的影响因素(OR值=0.605,0.548,0.048,均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比例分别为67.01%(392/585)、66.96%(75/112)、65.22%(45/69),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不高,且存在抗凝不合理的情况,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为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关注,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抗凝治疗,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出处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22期124-127,共4页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135

共引文献79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