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属性与共情连接——以冬奥会闭幕式节目《折柳·寄情》为例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跨文化共情传播的动力既来自于情感的本能参与,又包含社会交往的现实需求。传播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共情传播媒介与内容,引导传受双方从认知共识走向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并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文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节目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柳这一意象,阐明文化意象,讨论东西方受众共情的触发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虽然柳在东西方所承载的情感寓意与现实表征有所差别,但其中也存在相通的意义空间,极易引起传受双方的共情,为东西方受众实现友好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4-96,共3页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共识的中国版权输出供需错位矫正与绩效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XW03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7

  • 1Mary Frank Gaston编著的Blue Willow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Guide(Collector Books, 2007.).
  • 2袁宣萍.《略谈柳树纹样瓷》.
  • 3包铭新编.《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4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常绍民、明毅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 5东田雅博关于“柳树纹样”的相关研究有.《图像中的中国与日本--维多利亚朝的东方幻想》(山川出版社1998年版)的第8章“柳树纹样的世界”.
  • 6《近代英国的中国观--瓷器上的柳树纹样中浮现的中国》(《金泽大学文学部论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篇)26号,2006年3月).
  • 7《柳树纹样的世界史--大英帝国与中国幻影》(大修馆书店2008年版).
  • 8东田雅博.《柳树纹样的世界史--大英帝国与中国幻影》,第32页.
  • 9Robert Copeland, Spode's Willow Pattern: And Other Designs After the Chinese, Cassell Illustrated, 1999.
  • 10~ Spode's Willow Pattern: And Other Designs After the Chinese, 第198--201页.

共引文献23

同被引文献70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