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群体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根据“物理—社会—精神”教育空间理论,设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访谈内容,采用扎根理论选取原始样本开展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调研结果显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空间中,存在以“适应—内生教育”为核心的关系范畴。“适应—内生教育”是一种动态转变的教育过程,表现为个体伴随教育环境的改变,不断调适自我的心理认知与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的心理转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受“现代性隐忧”的影响,出现主体选择、内涵理解、平台搭建方面的“窄化”问题。对此,我国应注重挖掘意义符号、拓宽网络平台,贯通“适应教育”的“物质—认知”空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去窄化”;明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开展“双向铸牢”的教育实践、打造“大—中—小”教育的纵向衔接以及“家—校—社”横向协同的合作模式,破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辐射力不足以及家庭教育“失位”问题,衔接“内生教育”的“认知—情感”空间,实现该项教育实践“去窄化”。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去窄化”实践,不能只局限于高校视域,而应在更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推进这项实践。
作者
朱尉
汪喆
Zhu Wei;Wang Zhe
出处
《统一战线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08-125,共18页
Journal of United Front Science
基金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研究”(2022A168)
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陕西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2023HZ0582)
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陕西省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研究”(23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