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围绝经期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0年11月-2023年10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中放射性肠炎相关标准,将其分为发生放射性肠炎组(27例)和未发生放射性肠炎组(73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明确影响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发生放射性肠炎组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大小>4 cm、浸润深度≥1/2、放疗方式为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时长≥9周及平均受照剂量>60 Gy比例分别为40.75%、62.97%、74.08%、74.08%、40.74%及74.08%,均高于未发生放射性肠炎组的8.22%、35.62%、46.58%、28.77%、17.81%及4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74、6.013、6.000、16.725、11.813及8.59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OR=1.908)、肿瘤大小>4 cm(OR=1.895)、放疗方式为三维适形放疗(OR=4.276)、放疗时长≥9周(OR=5.686)及平均受照剂量>60 Gy(OR=5.360)均是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经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即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放疗方式、放疗时长、平均受照剂量水平联合检测模式下)AUC值最高,为0.899,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59%、85.15%。结论 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大小>4 cm、放疗方式为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时长≥9周及平均受照剂量>60 Gy。在临床上应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有效防治措施来降低围绝经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风险。
出处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15期2958-2961,共4页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二级参考文献156

共引文献29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