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岳论丛》
2002年第6期101-102,共2页
DongYue Tribune
参考文献4
-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2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3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4.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共引文献293
-
1许宗元.儒道佛与中国旅游文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48-53. 被引量:4
-
2史向前.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15-18. 被引量:4
-
3邓乔彬.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J].文史哲,2004(4):110-116. 被引量:2
-
4王仲修.中国古代的酷刑及其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4(9):89-92. 被引量:8
-
5葛荃.“戒惧”心态与东林党人的政治悲剧析论[J].史学集刊,2003(1):24-29. 被引量:1
-
6王奇伟.商代“神道设教”质疑[J].史学月刊,2002(4):22-25. 被引量:1
-
7牛润珍.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1,21(1):50-52. 被引量:8
-
8崔炳圭.《红楼梦》的民主意识[J].东岳论丛,2000,21(6):102-106. 被引量:2
-
9崔亨植.关于宋代新儒家伦理论中“诚”的概念[J].东岳论丛,2000,21(6):110-114. 被引量:1
-
10林庆家.海德格尔与道家[J].东岳论丛,2004,25(6):121-12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43
-
1马春玲.从汉语谚语看中国农民勤奋行为的价值及其特征[J].农业考古,2006(3):152-154. 被引量:2
-
2白永正,朱胜利.论中华武术道德的当代意义[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82-83. 被引量:10
-
3杨广波,高峰.浅析中华武德之传承[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28-29. 被引量:5
-
4殷建鑫.武德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134-135. 被引量:4
-
5华松.齐鲁文化是一个体系——读《齐鲁文化》[J].东岳论丛,1998,19(5):123-124. 被引量:1
-
6逄振镐.关于齐、鲁文化“融合”问题[J].管子学刊,1999(1):58-64. 被引量:1
-
7任重.管仲与齐文化[J].管子学刊,1999(4):9-17. 被引量:2
-
8李伯齐.也谈齐鲁文化与齐鲁文化精神[J].管子学刊,1999(4):45-49. 被引量:11
-
9宋艳萍.从《公羊传》、《谷梁传》的主要区别浅探齐鲁文化的差异[J].管子学刊,1998(4):44-49. 被引量:2
-
10马晓丽.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1):95-9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24
-
1于思湘.当代大学生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00-103. 被引量:6
-
2牛冲槐,王娟,高祖艳.齐鲁文化对胶东半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7):78-80. 被引量:1
-
3王宝德,耿琰,李会勋.弘扬齐鲁文化与文化强省战略[J].新西部(理论版),2009(3):97-97. 被引量:1
-
4孙海燕.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74-76. 被引量:8
-
5刘佳.齐鲁家园天地人和——上海世博会山东展览设计[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2):63-64.
-
6张晓波.闻一多与齐鲁文化新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1):111-113.
-
7牟艳.齐鲁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1):35-37.
-
8孙海燕.齐鲁文化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三峡论坛,2010(1):96-99. 被引量:5
-
9刘淑燕,张新.齐鲁文化对山东体育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7):47-48.
-
10张佑林,王成菊.鲁浙文化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之比较研究[J].山东经济,2010,26(4):133-140.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51
-
1朱益嫣.“90后”学生姓名的用字分析[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3):97-99. 被引量:5
-
2王琳琳.儒家思想对山东省企业文化的影响[J].财经界,2010(14):44-45. 被引量:2
-
3张佑林,王成菊.鲁浙文化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之比较研究[J].山东经济,2010,26(4):133-140. 被引量:8
-
4台晓东,张健民.区域文化对浙江市场经济环境形成的影响研究[J].企业导报,2011(10):155-157.
-
5孙永,宋若臣.山东地域文化的多源与多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2):133-135. 被引量:1
-
6孙永,张伟伟.基于文化思辨的淄博、济宁两市经济数据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5):86-88. 被引量:1
-
7周有斌.叠音人名的考察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4):48-55. 被引量:17
-
8张伟伟,孙永.山东地域文化对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36):119-119.
-
9孔丽娟.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临沂地方文化助力企业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3(3):494-495. 被引量:1
-
10卜心田.影像中的地域特色——解读纪录片《敦煌》[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3):156-157. 被引量:2
-
1李殿元.论“自强不息”精神对诸葛亮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47-49. 被引量:1
-
2郭渊.略论高句丽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5-7.
-
3戴加平.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J].中学历史教学,2007(1):13-16.
-
4林甘泉.孔子与20世纪中国[J].哲学研究,2008(7):42-49. 被引量:1
-
5黄远军.岑嘉评的数理情[J].科技中国,2007(12):91-91.
-
6初一十五说民俗[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3(2):38-39.
-
7姚申.多元视界与中国文化“源”——中国文化源研究再探索[J].天府新论,1993(1):63-69.
-
8叶伟奇.花钱上的兔[J].收藏,2011(10):85-85.
-
9黄渺淼.纪南城的布局及其城建思想[J].兰台世界(上旬),2011(4):73-74. 被引量:2
-
10董培升,孙达.响堂山石窟:瑰玮的国宝[J].当代人,2009(9):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