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龙茶香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乌龙茶香气提取法常用SDE法,经浓缩后,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常用内标法。目前已鉴定出乌龙茶香气成分达300多种,其特征香气按含量论,主要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法尼烯、吲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化合物,而以香气强度论,则目前尚无定论。它们大多数在加工过程中逐渐增多。增加的机理主要是脂质氧化,胡萝卜素氧化降解,氨基酸的转化,糖苷的水解及热芳构作用。
作者
胡海涛
苗爱清
机构地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广东茶业》
2002年第5期10-14,共5页
Guangdong Tea Industry
关键词
香气成分
加工过程
形成机理
分析方法
乌龙茶
香气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6
同被引文献
222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338
参考文献
8
1
张秀云.
乌龙茶香气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1999,22(3):15-17.
被引量:25
2
王日为,张丽霞,杨伟丽,周跃斌.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3):194-199.
被引量:34
3
戴素贤.
广东高香乌龙茶香气成分[J]
.广东茶叶,1999(1):26-32.
被引量:7
4
戴素贤,陈国本,崔堂兵,钟学文.
做青强度对岭头单枞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1998,17(5):32-35.
被引量:24
5
王欢,张振民.
影响茶叶香气的几种因素[J]
.福建茶叶,1997,20(3):40-42.
被引量:10
6
郭雯飞.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1996(4):34-37.
被引量:77
7
夏涛,童启庆.
红茶芳香物质的前体及其转化途径[J]
.中国茶叶加工,1996(2):32-34.
被引量:10
8
王华夫.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J]中国茶叶,1987(03).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夏涛,童启庆.
茶叶香气前驱体研究进展[J]
.茶叶,1996,22(1):14-17.
被引量:18
2
倪德江,陈玉琼,胡建程.
辉锅温度对炒青绿茶香气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1):94-99.
被引量:35
3
倪德江,陈玉琼.
绿针茶加工过程香气的动态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2):194-199.
被引量:23
4
赵和涛,游小清,黄建琴,舒庆龄,李名君.
茶园施肥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1996,16(2):105-110.
被引量:25
5
夏涛,童启庆.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J]
.蚕桑茶叶通讯,1996(4):13-15.
被引量:22
6
张力田.碳水化合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324.
7
李名君.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国外农学-茶叶,1984,(4):1-15.
8
竹尾忠一.-[J].国外农学-茶叶,1984,(4):16-22.
9
骆少君 濮荷娟 郭雯飞.不同品种乌龙茶香气的特征及其与品质等级的相关性.福建茶叶,1987,(2):11-20.
10
朱亮锋 陆碧瑶 等.茉莉花头香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植物学报,1984,26(2):189-194.
共引文献
146
1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8
2
郭洪伟,田云刚,王建霞,刘一涵,邓静,瞿继团,魏华.
不同工艺古丈毛尖红茶与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19-28.
被引量:9
3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4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5
李叶云,江昌俊,王朝霞,余有本.
茶叶加工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84-85.
被引量:2
6
罗一帆,郭振飞,许旋,庞式,陈剑经,韩宝瑜.
广东岭头单枞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4):206-209.
被引量:24
7
陈悦娇,王冬梅,邓炜强,黄巧娟,杨得坡.
SDRP和SDE法提取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B06):275-278.
被引量:34
8
周春明,杨坚,龚正礼.
高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J]
.中国茶叶加工,2005(2):37-39.
被引量:20
9
唐颢,唐劲驰,李家贤.
乌龙茶品质成因的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5,28(3):14-16.
被引量:15
10
张超,卢艳,李冀新,黄卫宁,陈正行.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5,28(3):17-19.
被引量:53
同被引文献
222
1
陈荣冰,游小妹,黄福平,陈常颂.
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82-84.
被引量:17
2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83-587.
被引量:92
3
王华夫,李名君,施兆鹏,王增盛,刘仲华.
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J]
.茶叶科学,1991,11(S1):42-47.
被引量:21
4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81-86.
被引量:66
5
李树源,智佳佳.
浅谈我国乌龙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茶叶,2004,30(3):160-162.
被引量:5
6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7
齐桂年,谢建国,吴永刚,陈昌辉,单虹丽.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J]
.福建茶叶,2004,27(3):3-4.
被引量:45
8
陈亚忠,欧浩明.
英德市高香型黄炎茶香气化学组成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4,31(5):26-27.
被引量:4
9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张方舟,王振康.
冷冻干燥技术在乌龙茶加工中的初步应用[J]
.福建农业科技,2004,35(6):40-40.
被引量:10
10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J]
.中国茶叶,1993,15(3):14-15.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18
1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83-587.
被引量:92
2
张超,卢艳,李冀新,黄卫宁,陈正行.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5,28(3):17-19.
被引量:53
3
苗爱清,江和源,李家贤,胡海涛,何玉媚,庞式.
做青对黄棪乌龙茶香气与醇系香气前体分布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8,29(4):102-105.
被引量:13
4
藤原贤昌,杨亨栋.
乌龙茶制茶条件的变化对感官评审与香气成分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08,31(2):12-15.
被引量:3
5
于欣洋,岳文杰,李金辉,肖永芹,袁弟顺.
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8(3):9-13.
被引量:32
6
钟秋生,吕海鹏,林智,谭俊峰,郭丽.
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8):182-186.
被引量:51
7
袁海波,尹军峰,叶国注,许勇泉,汪芳.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J]
.中国茶叶,2009,31(9):11-13.
被引量:31
8
吴勇.
萜烯类化合物与茶叶香气[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1):123-125.
被引量:34
9
张婉婷,张灵枝,王登良.
乌龙茶加工工艺对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2010(1):21-27.
被引量:16
10
藤原贤昌,宇佐美裕亮,陈锡江.
乌龙荣制作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变化和感官评价[J]
.福建茶叶,2012,34(4):18-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38
1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8
2
梅双,陈维,马成英,陈栋,乔小燕.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20,36(1):242-252.
被引量:7
3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4
余正文,乙引,戴黔阳.
贵州十大名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21-23.
被引量:3
5
刘拉平,史亚歌,张瑞明,李岚,杨蓉.
午子绿茶香气物质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2):371-376.
被引量:27
6
窦宏亮,李春美,顾海峰,郝菊芳.
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J]
.茶叶科学,2007,27(1):51-60.
被引量:50
7
陈俊敏,张哲绚,张教平.
优质牧草饲养奶牛安全高效技术的可行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9):94-96.
8
梅玉,李立祥,邢志强,王鹏,汪一飞.
杀青方式对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8):102-107.
被引量:4
9
孙明,刘华,张启翔,陈华君.
3个地被菊品种香气成分的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92-95.
被引量:17
10
窦宏亮,李春美,郝菊芳,胡婉峰.
绿茶饮料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和典型香气成分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茶叶科学,2008,28(3):181-188.
被引量:22
1
胡海涛,苗爱清.
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2,29(6):38-41.
被引量:14
2
肠道菌群 你所不知的那部分“自己”[J]
.科学之友,2013(6):38-39.
3
王秀萍,陈常颂.
乌龙茶香气成分代谢机制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2(2):9-10.
被引量:8
4
蒲晓亚,袁毅君,王廷璞,李真真,张丽娟.
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综述[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40-44.
被引量:53
5
张方舟,陈荣冰,黄福平,游小妹.
春兰及其母本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简报[J]
.福建农业学报,1999,14(2):33-36.
被引量:16
6
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J]
.中国茶叶,2004,26(6):43-43.
7
陈贤明,冯林,李腊,赵国飞,龚正礼.
组合式焙火工艺对铁观音品质及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5,36(20):73-78.
被引量:19
8
吕世懂,吴远双,姜玉芳,孟庆雄.
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2014,35(2):146-153.
被引量:76
9
藤原贤昌,宇佐美裕亮,陈锡江.
乌龙荣制作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变化和感官评价[J]
.福建茶叶,2012,34(4):18-21.
被引量:1
10
方培韶,梁文坚.
茉莉鲜花品质影响浸膏质量的因素分析[J]
.茶世界,2010,0(12):67-68.
广东茶业
200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