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被引量:58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Yunnan Tibetan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 On the basis of deep fieldwork on the Yunnan Tibeta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ir cultural adapta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y live in. The discussion covers the way of production, way of life,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ir mod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 culture is the adaptation system of a people to their natural and social surrounding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or culture's adaptation to nature, can be called ecological culture, which is a people's adaptation system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live in. The system includes all the parts in the culture which interact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ch as their world outlook, way of production, way of life, social organization, religion, custom, etc. To adapt the particul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iqing Plateau, the Yunnan Tibetans has long formed a whole system of ecological culture well interacting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cultural adjustment in the history. In the future, the parts of the culture that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will definitely be reviv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cient wisdom with 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global market system will definitely become the key point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Yunnan Tibetans moving to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 郭家骥
出处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7,共10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自然资源管理机制 婚姻家庭模式 文化适应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unnan Tibetans cultural adaptation ecological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 2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 3“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 4(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古宗(明清时期汉文史籍对云南藏族的称呼)垦山地,种青稞、麦、黍,畜牛、羊取酥”。又说:“古宗……习勤苦,善治生,甚灵慧。耕耘之暇,则行货为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 5民政部已于2001年12月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我们的调查完成于更名之前,故本文仍沿用中甸之名。
  • 6(明)刘文征所撰天启《滇志·羁康志》说:“古宗……披长毡裳,以牦牛或羊尾织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第80页。
  • 7此为中甸、德钦两县民族宗教局、林业局有关领导和专家提供的估计数。
  • 8据东竹林寺的巴卡活佛介绍,设立“日卦”的方法为:“先由活佛应当地民众的请求,前来察看神山的风水,何处风景好、森林好,何处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再认定设边界的方位。沿日卦线,每隔一定距离便建一个嘛呢堆,或埋一个地藏宝瓶,宝瓶里放25种药、5种绸缎、5种金银宝石、5种粮食。埋好以后,念7—21天经。从此后,日卦线以上的草木就不准乱动,不能砍树、不能挖石头。每年还要请活佛来念经加持。”引自郭净、郭家骥、章忠云、张志明:《卡瓦格博拟建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委托项目,未刊稿。
  • 9“林业三定”的主要内容是:稳定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参见《当代中国的云南》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云南》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 10笔者和同事在雨崩村调查时,村民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雨崩村有一大片生长了数百年的香柏树林,几年前被一家

二级参考文献32

  • 1欧潮泉.论藏族的一妻多夫[J].西藏研究,1985(2):80-83. 被引量:8
  • 2吴文.略述木里藏族婚姻与家庭问题[J].人口研究,1984,8(4):42-44. 被引量:1
  • 3张权武.近代西藏特殊家庭婚姻种种试析[J].西藏研究,1988(1):94-99. 被引量:8
  • 4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56-61.
  • 5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 6大理彝族文化,大理市彝学学会编,第1集,内部交流资料,1997年版.
  • 7云南地边问题研究,云南昆华民众教育馆编印.
  • 8范祖锜,杨炼.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印稿.
  • 9[美]B·米勒著.《西藏的妇女地位》,《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344页.
  • 10[英]C·贝尔著,董之学,付勤家译.《西藏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同被引文献632

引证文献58

二级引证文献30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