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家庭教育》
2003年第01A期8-8,共1页
China Family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6
1 吴丹,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J] .文教资料,2005(28):50-53. 被引量:15
2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 .青年研究,1988(11):22-26. 被引量:236
3 余艳.亲子互动与儿童初级社会化[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1,0(1):7-8. 被引量:4
4 杨俊懿.网络时代与文化反哺[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44-45. 被引量:5
5 何文广,宋广文.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心理意义分析[J] .青少年研究,2004,4(4):19-20. 被引量:2
6 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95-100. 被引量:18
7 (美)米 德著,周晓虹,周 怡.文化与承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02)
9 Fuligni,A. J.Authority, autonomy, and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cohesion: A study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 Chinese, Filipino, and European backgrounds[].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1998
10 高飞.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J] .成人教育,2008,28(9):46-47.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0
1 郭人旗.后喻文化与“新媒体政治时代”——2008美国大选观察[J] .新闻世界,2009(7):149-150. 被引量:3
2 李锦云.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4):165-167.
3 刘俊彦.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J] .中国青年研究,2015(1):16-21. 被引量:7
4 朱丽丽,李灵琳.基于能动性的数字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空间的亲子互动[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95-104. 被引量:22
5 宋伶俐.后喻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69-72. 被引量:2
6 马雪梅.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 家校共育提升思想品德[J] .课程教育研究,2020,0(5):36-37. 被引量:1
7 谢敏敏,丁玲琪,谭妮,杜心艺,吴艾珈.大学生在家庭事务决策中的影响力研究——以新冠肺炎流行期为中心[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3):169-171.
8 王文琳.后喻文化背景下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构[J]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3):56-59.
9 沈玉萍.流动家庭亲子互动理论构建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1-14. 被引量:1
10 陈爱华,沈孟婷.社交媒体对我国核心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分析[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6):84-88.
1 王丽君.从文化反哺看现代父母角色的变迁[J]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05,0(Z1):137-137. 被引量:1
2 胡景娣.文化反哺背景下对成人教育的重新审视[J] .继续教育研究,2006(5):36-38. 被引量:5
3 王艳东,徐维东.“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5(1):68-70. 被引量:4
4 崔囡.青年“文化反哺”启迪下的成人教育发展策略[J] .当代继续教育,2013,31(1):32-33. 被引量:5
5 陶永红.文化反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5,17(3):96-98.
6 曹朝阳,裴世馨,张波,郭雪萍,茹荣芳.信息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河北省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1):103-109. 被引量:2
7 屠永永,李秀萍.挑战与应对:学生符号世界的变化[J] .中小学管理,2013(4):44-45.
8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变迁时代的代际关系[J] .中华家教,2017,0(1):40-41. 被引量:1
9 何文广,宋广文.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心理意义分析[J] .青少年研究,2004,4(4):19-20. 被引量:2
10 吴锡平.孩子们,快教教父母吧[J] .世界知识,2005(13):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