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1999年第4期39-42,共4页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136
-
1何立芳.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目的与策略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8(8):68-71. 被引量:11
-
2刘君涛.从镜像结构看《秀拉》的人物组合与叙事风格[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77-81. 被引量:13
-
3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71-74. 被引量:60
-
4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15-21. 被引量:135
-
5简讯[J].外国文学研究,1997,19(1):9-9. 被引量:1
-
6吴新祥,李宏安.等值翻译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16(3):1-10. 被引量:29
-
7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8(2):19-24. 被引量:59
-
8吴义诚.翻译过程中目的语篇章的构建策略[J].外国语文,1998,23(3):97-101. 被引量:7
-
9冯志杰,冯改萍.译文的信息等价性与传递性: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J].中国翻译,1996(2):20-22. 被引量:33
-
10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8. 被引量:376
引证文献24
-
1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18-20. 被引量:29
-
2陈小燕.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互文性关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7. 被引量:1
-
3段美英.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文化传播与翻译[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91-92.
-
4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的林语堂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75-79. 被引量:6
-
5田希波,赵铮.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3):47-50. 被引量:1
-
6鲁硕.从互文性看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46-48. 被引量:6
-
7朱军.互文性与翻译的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6):162-163. 被引量:1
-
8胡蓉.略谈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色彩翻译新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58.
-
9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被引量:10
-
10孙演玉.互文性与习语的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中译本的个案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07-10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10
-
1黄丹青.互文性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308-309.
-
2杜志卿.《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J].外国文学,2004(5):80-86. 被引量:17
-
3刘岗.“纠错思维”对语言学习的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6(2):98-100.
-
4赵书艳,刘慧玲.语境与阅读理解[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6):108-110. 被引量:2
-
5杨家勤,何晔,周颖.新课标与农村高中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2):113-115. 被引量:3
-
6钟含春.从互文性角度探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7-159. 被引量:4
-
7高黎.女性主义的谋杀——分析《秀拉》中的“小鸡”死亡事件[J].榆林学院学报,2007,17(5):66-68. 被引量:2
-
8叶湘,李建华.宋词《声声慢》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61-66. 被引量:6
-
9钱晓霞.试论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7(6):59-64. 被引量:13
-
10刘琳,饶英.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1):10-14.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