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69-69,90,共2页
Economic Forum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1Z054)。
参考文献4
-
1童俊.金融危机下湖北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0(2):80-81. 被引量:4
-
2贾丽丽,朱俊林,冯娟.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9,29(3):101-105. 被引量:4
-
3张国梁,马超.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54-55. 被引量:5
-
4朱春燕.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24-2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21(09S):23-25. 被引量:26
-
2湖北统计局.当前全省经济运行隋况简析.http://www.stats-hb.gov.cn/structure/xxgk/tjfx/qstjfxzw_8040_1.htm.
-
3[4]胡锦涛.要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8-22.
-
4[8]顾立林,江国成.城乡收入差距6比1,代表担心农民收入过低会影响经济发展[N].深圳商报,2003-03-11.
-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8.
-
6柯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沧桑,2008,0(3):113-114. 被引量:7
-
7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Office.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34-38. 被引量:27
-
8程冬民,鲁国宏.略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1):23-25. 被引量:1
-
9徐菊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3(5):66-67. 被引量:10
-
10兰春.探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依据[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3):14-16.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16
-
1张聪群.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5):91-95. 被引量:1
-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8(6):47-48. 被引量:11
-
3李春海.县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探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4):90-95.
-
4马伦姣.以乡村休闲旅游促进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5):70-72. 被引量:5
-
5赵杰,毕德纯.高职院校开展再就业培训的技术性思维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6(24):40-43. 被引量:1
-
6周毅飞,商树松.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85-88. 被引量:5
-
7冯国强,赵昆,张天阳.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1978~2008[J].经济论坛,2011(7):132-137.
-
8张德荣.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社会培训“三化”研究及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95-96. 被引量:2
-
9邢美华,胡定金,黄其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分析及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2. 被引量:10
-
10徐骁巍.解放思想,积极对外开展培训服务——关于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对外开展培训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2):36-39.
同被引文献19
-
1马杰.为弱势群体“造”饭碗[J].上海劳动保障,2002(15):4-8. 被引量:1
-
2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21(09S):23-25. 被引量:26
-
3湖北统计局.当前全省经济运行隋况简析.http://www.stats-hb.gov.cn/structure/xxgk/tjfx/qstjfxzw_8040_1.htm.
-
4[4]胡锦涛.要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8-22.
-
5[8]顾立林,江国成.城乡收入差距6比1,代表担心农民收入过低会影响经济发展[N].深圳商报,2003-03-11.
-
6唐锡彤.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3—03—03(09).
-
7湖北省劳动厅.湖北省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EB/OL].(1998—12—02)【2011-06-05].http://www.btophr.com/s_law/law2757.shtml.
-
8湖北省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R].1998-12-02.
-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8.
-
10唐锡彤.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3.3.3.
引证文献10
-
1朱春燕.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24-28. 被引量:7
-
2张国梁,马超.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54-55. 被引量:5
-
3贾丽丽,朱俊林,冯娟.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9,29(3):101-105. 被引量:4
-
4童俊.金融危机下湖北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0(2):80-81. 被引量:4
-
5高天怡.社会培训创新招 服务质量争市场[J].石油教育,2010(5):11-13. 被引量:1
-
6郭萍.高职院校社会职业培训工作的原则与思路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8-10. 被引量:2
-
7郭萍.高职院校社会职业培训工作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4):16-19. 被引量:5
-
8杨飞勇.高职院校依托专业优势创建培训品牌[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9-11.
-
9陈楠.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探究[J].才智,2015(14).
-
10杨上游.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调查[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22-25.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张聪群.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5):91-95. 被引量:1
-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8(6):47-48. 被引量:11
-
3李春海.县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探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4):90-95.
-
4马伦姣.以乡村休闲旅游促进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5):70-72. 被引量:5
-
5赵杰,毕德纯.高职院校开展再就业培训的技术性思维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6(24):40-43. 被引量:1
-
6周毅飞,商树松.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85-88. 被引量:5
-
7冯国强,赵昆,张天阳.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1978~2008[J].经济论坛,2011(7):132-137.
-
8张德荣.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社会培训“三化”研究及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95-96. 被引量:2
-
9邢美华,胡定金,黄其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分析及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2. 被引量:10
-
10徐骁巍.解放思想,积极对外开展培训服务——关于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对外开展培训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2):36-39.
-
1魏玉红.提高辽宁省新型农民素质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8(4):79-80. 被引量:2
-
2周俊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2,22(6):11-13. 被引量:1
-
3海风.中国石油总资源达1100亿吨[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3(5):33-33.
-
4严荣平.“三农”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重庆市万州区农村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03(11):38-40.
-
5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孙胜梅.浙江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策瞭望,2007,0(3):35-38. 被引量:2
-
6赵杨.农村养老一瞥[J].老年世界,2008(7):16-17.
-
7吉颖.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索与建议[J].农业经济,2007(12):44-44.
-
8李刚.青岛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统计,2013(4):20-21.
-
9李铁.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J].国际品牌观察,2012(11):38-38.
-
10王敬党.优化城市功能背景下鞍山劳动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J].鞍山社会科学,2010(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