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
被引量:28
Perspective on Sex Ratio at Birth
出处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52,共15页
Population Research
共引文献87
-
1孙海梦,李智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民族人口研究述评——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讨论[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22(1):72-79.
-
2黄洪琳,周丽苹.浙江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46-50. 被引量:4
-
3朱楚珠,李树茁.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4):3-9. 被引量:9
-
4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J].人口与经济,1997(5):3-12. 被引量:14
-
5高凌,夏萍,刘小兰.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分析[J].人口研究,1997,21(5):25-33. 被引量:6
-
6陈震,陈俊杰.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J].人口研究,1997,21(6):18-25. 被引量:14
-
7曾毅,舒尔茨,王德明.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的离婚分析[J].人口研究,1993,17(5):4-13. 被引量:13
-
8李涌平.婴儿性别比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普查的结果和所反映的现实[J].人口与经济,1993(4):3-13. 被引量:17
-
9杜守东.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应作冷静分析[J].人口学刊,1997,19(1):58-60. 被引量:1
-
10叶明德.关于浙江人口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1995(2):45-49.
同被引文献304
-
1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2):60-65. 被引量:11
-
2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人口与经济,1999(S1):7-18. 被引量:22
-
3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男孩偏好和出生性别比[J].人口与经济,1999(S1):19-26. 被引量:12
-
4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未来趋势[J].人口与经济,1999(S1):59-64. 被引量:3
-
5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略阳县招赘婚姻的文化传播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S1):65-75. 被引量:3
-
6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S1):76-84. 被引量:2
-
7李树茁,朱楚珠.略阳县上门女婿户的典型个案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9(S1):85-93. 被引量:20
-
8朱楚珠,李树茁,金安融,张勉.社区发展与新生育文化传播[J].人口与经济,1999(S1):94-100. 被引量:8
-
9严梅福.变革婚居模式 降低出生性别比──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5):97-101. 被引量:15
-
10黄洪琳,周丽苹.浙江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46-5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28
-
1雷洪,史铮.农村青年生育性别偏好研究——基于湖北省8市16镇31村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18-128. 被引量:5
-
2高莉娟,魏星河,李立娥.生育性别偏好国内研究十年回顾及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6):51-55. 被引量:3
-
3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6,30(3):30-41. 被引量:29
-
4钟庆才,朱秀杰.“产前性别鉴定”监管困境的博弈分析[J].南方人口,2006,21(3):4-10. 被引量:4
-
5蔡雅梅,程怡民,吕岩红,王潇滟.浅谈人工流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6(6):19-21. 被引量:3
-
6陈晨.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64-68. 被引量:10
-
7申玉玺,梁鸿.当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经济学思考[J].西北人口,2007,28(4):14-17. 被引量:2
-
8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J].人口研究,2007,31(4):9-19. 被引量:20
-
9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J].人口研究,2007,31(5):1-8. 被引量:24
-
10陈胜利,顾法明,蔡菲.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启示[J].人口研究,2008,32(1):22-33.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224
-
1吕鹏,刘芳.基于能量视角的成人反社会行为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4):16-25.
-
2任远.低生育率社会的家庭制度建设[J].探索与争鸣,2021(1):137-143. 被引量:15
-
3熊春文,陈家碧.青年农民研究:背景、议题与展望[J].青年研究,2021(1):1-14. 被引量:4
-
4蒋晓敏,昌忠泽.头胎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家庭子女随迁就学决策的影响[J].南大商学评论,2021,18(4):77-98.
-
5张云婕,严文华,旭古日根,刘诗雨,肖若兰,高诗媛,刘彦汐,许多.青年单身群体:追寻理想伴侣还是享受自由生活?[J].心理学通讯,2024,7(1):36-46. 被引量:1
-
6靳菊春.从女性价值观的角度看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治理[J].社会工作,2010(12):55-58.
-
7任强,郑晓瑛.China's grave demographic challenges in coming decades[J].China Economist,2009,4(3):92-103.
-
8陆玉林,张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2):17-23. 被引量:7
-
9郭志刚.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3):20-31. 被引量:32
-
10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J].人口研究,2007,31(4):9-19. 被引量:20
-
1陈友华,虞沈冠.八十年代中国两性平均初婚年龄研究[J].南方人口,1993,8(4):16-24. 被引量:5
-
2姜全保,李晓敏,Marcus W.Feldman.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5):60-67. 被引量:23
-
3陈友华.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J].江苏社会科学,1996(1):151-155. 被引量:2
-
4陈友华.江苏婚姻市场不同年龄人口供需情况分析[J].人口与发展,1996,11(1):21-24. 被引量:1
-
5李萧.农村男性婚姻择偶拥挤现象产生的影响探究[J].山西青年,2016,0(15):91-91.
-
6吴洁,李晓换.乌鲁木齐男性婚姻挤压现[J].时代经贸,2012,10(16):71-72.
-
7孙炜红,张俊良.台湾地区的婚姻挤压——兼与中国大陆的比较[J].人口研究,2016,40(3):101-112. 被引量:2
-
8孙炜红,谭远发.1989-2030年中国人口婚姻挤压研究[J].青年研究,2015(5):78-84. 被引量:12
-
9杨斌.贵州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发展趋势预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0-67.
-
10韦艳.出生性别比升高及其婚姻拥挤测度[J].西北人口,2005,26(5):50-53.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