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杂粮作物》
CAS
2003年第6期340-343,共4页
Rain Fed Crops
参考文献6
1 郭建华.高粱幼胚小盾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植株性状的变异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1989(3):7-14. 被引量:9
2 韩福光,张颖.高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1993(1):45-48. 被引量:16
3 石太渊,杨立国.基因型和培养基对高粱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4):27-29. 被引量:10
4 马鸿图.高粱幼胚培养及再生植株变异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5,12(5):350-357.
5 白志良,王良群,郑丽萍,李爱军,王丰林.高粱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J] .华北农学报,1995,10(1):60-63. 被引量:28
6 韩福光,赵海岩,林凤,杨立国.高粱幼叶离体培养的衍生系的耐盐筛选与性状分析[J] .作物学报,1997,23(4):491-495.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10
1 卫志明,许智宏.高粱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25(6):45-46. 被引量:10
2 韩福光,辽宁农业科学,1993年,1卷,45页
3 郭建华,辽宁农业科学,1989年,3卷,7页
4 马鸿图,遗传学报,1985年,12卷,5期,350页
5 Liu Mingchin,Plant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1981年
6 马鸿图,G.H.Liang.高粱幼胚培养及再生植株变异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5(05).
7 马鸿图,G.H.Liang.高粱幼胚培养及再生植株变异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5(05).
8 Judith B. Rose,James M. Dunwell,Norman Sunderland. Anther culture of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J] 1986,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23~31
9 张文毅.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辽宁农业科学,1991(5):42-47. 被引量:2
10 郭建华.高粱幼胚小盾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植株性状的变异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1989(3):7-14. 被引量:9
共引文献48
1 阳立恒,3郝秀英,王晓军,曹玉锦,康喜亮,张蜀敏.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北京农业,2007(36):17-20. 被引量:1
2 翁森红,徐柱,聂素梅,闫志坚,徐恒刚,于林清.牧草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及气孔的变化与牧草耐盐性的关系[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7):69-70. 被引量:1
3 孙聪,唐呈瑞,戴凌燕.甜高粱M-81E品种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252-253.
4 肖军,石太渊,郑秀春,段有厚.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杂粮作物,2004,24(4):200-203. 被引量:10
5 王良群,白志良,王呈祥,杨伟,刘勇,武秀兰,侯丽萍.高粱不同外植体再生苗分化培养的研究[J] .杂粮作物,2004,24(5):262-263. 被引量:5
6 韩福光,张颖.高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1993(1):45-48. 被引量:16
7 苗桂珍.氨基酸分析技术在作物外植体培养研究上的应用[J] .辽宁农业科学,1993(2):35-37.
8 刘明,赵琦.高梁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60-63. 被引量:2
9 林凤,王学英,石太渊,周邵东.利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选育高粱恢复系“011”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37-39. 被引量:1
10 王良群,白志良,王丰林,郑丽萍,李爱军.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后代变异与遗传[J] .华北农学报,1996,11(1):15-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0
1 阳立恒,3郝秀英,王晓军,曹玉锦,康喜亮,张蜀敏.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北京农业,2007(36):17-20. 被引量:1
2 刘明,赵琦,王小菁,赵玉锦,童哲.诱导突变高粱愈伤组织初探[J] .生物技术通报,2004,20(4):47-52. 被引量:7
3 王良群,白志良,王呈祥,杨伟,刘勇,武秀兰,侯丽萍.高粱不同外植体再生苗分化培养的研究[J] .杂粮作物,2004,24(5):262-263. 被引量:5
4 韩福光,张颖.高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1993(1):45-48. 被引量:16
5 何世贤,孙桂芝,吕善勇,刘金元,时香玉.小麦试管苗移栽及一年两代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1993,25(3):13-14. 被引量:2
6 林凤,张春宇,王洪岩,陈丹,石太渊.抗生素对高粱茎尖再生的影响及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74-76. 被引量:11
7 佘建明,张保龙,何晓兰,陈志一,倪万潮.草地早熟禾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条件[J] .草地学报,2005,13(1):39-42. 被引量:13
8 石太渊,杨立国.基因型和培养基对高粱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4):27-29. 被引量:10
9 白志良,王良群,郑丽萍,李爱军,王丰林.高粱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J] .华北农学报,1995,10(1):60-63. 被引量:28
10 张振霞,席嘉宾,张惠霞,储成才.农杆菌介导转化豆科牧草百脉根影响因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4):96-98. 被引量:7
引证文献8
1 钟小仙,佘建明,顾洪如,张建丽,许亚楠,师蔚群.苏丹草幼穗离体培养植株的再生技术[J] .江苏农业学报,2005,21(4):331-335. 被引量:8
2 张美善,赵娜,阎鸿雁,林秀云.不同高粱自交系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256-258.
3 谭化,王中伟,周紫阳,刘艳芝,姜昱,董英山.高粱幼穗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 .吉林农业科学,2008,33(1):23-25. 被引量:2
4 钟小仙,佘建明,蔡小宁,何晓兰,师蔚群,张建丽,顾洪如.苏丹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条件[J] .江苏农业学报,2008,24(5):607-611.
5 徐丹,陈立余,徐子勤.甜高粱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和组织结构变化的观察[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771-774. 被引量:4
6 丛靖宇,董婷婷,刘国军,王晓敏,王瑞刚.甜高粱组织再生研究[J] .作物杂志,2011(3):24-28. 被引量:4
7 刘勇,王良群,杨伟,郝艳芳,张微,白鸿雁,张晓娟,武擘.高粱组培苗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3):266-268. 被引量:1
8 韩立杰,才宏伟.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24,57(3):454-46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1
1 孙聪,唐呈瑞,戴凌燕.甜高粱M-81E品种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252-253.
2 钟小仙,佘建明,顾洪如,张建丽.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苏丹草抗叶斑病体细胞突变体[J] .江苏农业科学,2006,34(6):293-296. 被引量:5
3 钟小仙,佘建明,顾洪如,张建丽,倪万潮.象草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J] .草业学报,2007,16(3):43-48. 被引量:10
4 钟小仙,佘建明,蔡小宁,何晓兰,师蔚群,张建丽,顾洪如.苏丹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条件[J] .江苏农业学报,2008,24(5):607-611.
5 钟理,杨春燕,左相兵,李辰琼.组织培养技术在草坪草育种上的应用[J] .农技服务,2010,27(10):1349-1351. 被引量:3
6 吕宗友,苏衍菁,赵国琦,邬彩霞.不同防褐化措施对苏丹草愈伤诱导以及抗褐化的效果研究[J] .草业学报,2011,20(3):174-181. 被引量:27
7 禤维言,葛玉红,冯斗,谢鸿锴,刘惠杰.不同基因型甜高粱愈伤组织与丛生芽诱导条件优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6):586-590. 被引量:4
8 蒋菁,唐秀梅,熊发前,钟瑞春,韩柱强,贺梁琼,李忠,唐荣华.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38-142. 被引量:6
9 崔莉莉,钟小仙,沈益新,吴娟子,刘智微.秋水仙碱诱导的苏丹草与拟高粱杂交种新材料倍性鉴定[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386-1391.
10 王海凤,新楠,吴仙花,裴忠有.甜高粱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作物杂志,2013(2):23-26. 被引量:11
1 Gopal.,K,冯钦华.通过未成熟胚培养缩短向日葵育种年限[J] .国外农学(油料作物),1995(1):18-20.
2 杨素娟,王玉书,王立.茶树未成熟胚培养根的诱导及形态发生[J] .中国茶叶,1989,11(2):14-15. 被引量:11
3 王培,范光年,方仁,桑建利,王玉秀,朱至清.幼穗无性系变异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J] .作物学报,1992,18(5):391-396. 被引量:6
4 韩玉琴,于世选.珍珠粟幼穗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初报[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1(2):23-24.
5 郑企成,朱耀兰,陈文华.小麦幼穗培养的植株再生及变异[J] .核农学报,1989,3(3):129-136. 被引量:7
6 刘选明,周朴华,何立珍.杂交水稻幼穗培养体胚发生的效果观察[J] .作物研究,1993,7(1):12-15.
7 郑乐娅,黄忠祥,吴家道.玉米雌幼穗培养再生植株变异性状的遗传 I 再生植株R_1性状变异[J] .安徽农业科学,1991,19(3):219-222. 被引量:3
8 刘建平,夏晶,胡道芬.冬小麦幼穗培养几个因素的研究[J] .北京农业科学,1993,11(1):22-24.
9 褚启人.水稻杂种幼穗培养衍生后代的性状分离及变异(英文)[J] .上海农业学报,1992,8(2):5-10.
10 王卉,阮义理.大麦成熟胚培养及其影响因素[J] .大麦科学,1993(2):17-1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