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哲学》
2003年第2期88-91,共4页
World Philosophy
参考文献11
-
1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不可比性、真理和儒家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关于德性的对话,1991.
-
2杜甫诗歌索引.
-
3卜松山.叶燮的<原诗>--前清时期的一部诗论,1992.
-
4S.欧文.中国文学思想选读,1992.
-
5M A 罗伯逊.……传达珍贵之物:司空图的诗论与《二十四诗品》,1972.
-
6詹姆斯·刘.中国文学理论.
-
7乔治·斯坦纳.写在“巴别城”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
-
8李明.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动物意象及其翻译方法浅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15-117. 被引量:2
-
9刘晓玲,孙纪文.论卜松山的中国文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5):114-117. 被引量:1
-
10王凯凤,冯文坤.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25-128.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20
-
1王西强.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3):328-333. 被引量:27
-
2吴晟.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4(3):51-59. 被引量:6
-
3林继中.情志·兴象·境界——传统文论之重组[J].文学评论,2001(2):89-96. 被引量:6
-
4王进,高旭东.意象与IMAGE的维度——兼谈异质语言文化间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2(2):105-117. 被引量:5
-
5[6]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导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89.
-
6[1]CAROLINEF.E.SPUR.GEON 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M].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2.
-
7[2]BASSNETT,SUSAN & 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8[7]刘岩.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M]//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
9[11]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
10费尔迪南·德·索绪尔.[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共引文献12
-
1刘建桢.概念整合视阙下的意象诗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J].科技信息,2013,0(34):126-127.
-
2熊丽.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的假象等值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2-143. 被引量:2
-
3王闽汕.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4):71-74. 被引量:2
-
4常婷婷,韩江洪.《红楼梦》对联中象征意义翻译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130-133. 被引量:1
-
5李春华.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1):130-133. 被引量:6
-
6许可.毛泽东诗词英译之美学观[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4):96-99. 被引量:3
-
7曹媛媛.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翻译[J].学园,2014,0(20):199-199.
-
8王志强.浅议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文本意识和能力素养[J].学周刊(上旬),2015(3):88-89. 被引量:4
-
9纪启明.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的厚重翻译法—以梁实秋的《仲夏夜之梦》译本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64-67. 被引量:4
-
10梁桂芳.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河南农业,2020,0(3):23-2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50
-
1林晓萍.浅谈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历史及功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07-110. 被引量:1
-
2王西强.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3):328-333. 被引量:27
-
3范文芳.《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语义学》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5(3):34-39. 被引量:12
-
4吴晟.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4(3):51-59. 被引量:6
-
5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翻译,1999,0(2):2-7. 被引量:37
-
6林继中.情志·兴象·境界——传统文论之重组[J].文学评论,2001(2):89-96. 被引量:6
-
7王进,高旭东.意象与IMAGE的维度——兼谈异质语言文化间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2(2):105-117. 被引量:5
-
8曾剑平,况新华.论语言的相对可译性[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1):25-28. 被引量:13
-
9于洁,高芸.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4):67-69. 被引量:9
-
10薛晓源.理解与阐释的张力——顾彬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9):68-8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10
-
1但海剑.英语文化的扩张与传统文化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115-116. 被引量:2
-
2沈金耀.“道”、“圣”、“经”与中国文章的写作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92-95. 被引量:1
-
3王凯凤,冯文坤.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25-128. 被引量:11
-
4刘晓玲,孙纪文.论卜松山的中国文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5):114-117. 被引量:1
-
5李明.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动物意象及其翻译方法浅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15-117. 被引量:2
-
6于淼.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看我国未来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3):132-133. 被引量:2
-
7胡丹,刘毅青.不可译性:顾彬误译论之商榷[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5):242-247. 被引量:1
-
8刘毅青.中国经典反向翻译中的跨文化性[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6):5-11. 被引量:3
-
9李慧芳,林夏.基于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的可译性探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8(2):124-127.
-
10王才勇.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由卜松山教授上海系列讲演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4(3):117-122.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44
-
1刘建桢.概念整合视阙下的意象诗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J].科技信息,2013,0(34):126-127.
-
2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4):43-48. 被引量:96
-
3戴琳,许菁.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7,24(2):83-84. 被引量:16
-
4赵晓梅,马魁.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139-140.
-
5熊丽.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的假象等值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2-143. 被引量:2
-
6王闽汕.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4):71-74. 被引量:2
-
7杨倩.跨文化交际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6):10-12. 被引量:13
-
8戴琳.母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的再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9(3):98-99. 被引量:3
-
9陈林侠.跨文化传播与当前境外合拍片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9(7):181-186. 被引量:6
-
10任平.新课标角度下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意识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9(10):13-16. 被引量:17
-
1顾士敏.诗:“此在”的一种“反话语”[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8-34.
-
2姚振强,孔海娥.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文化背景反思[J].中国社会工作,2009(19):36-37.
-
3李凤琴,陈刚.从文化空缺角度看翻译中的不可译性[J].大观周刊,2013(10):9-9. 被引量:1
-
4张柯.论海德格尔思想之“Dasein”概念的翻译窘境[J].江苏社会科学,2010(1):35-40. 被引量:3
-
5卢永和.谈谈叶维廉与中国古诗的鉴赏[J].文学教育,2010(13):128-128.
-
6曾轶峰.中诗英译与译者[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58-60.
-
7杨兴华.从原始宗教意识看《山海经》作者的楚人身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69-73. 被引量:1
-
8孙红妍.庞德与中国汉字——美丽的误读[J].科技信息,2009(10):97-97.
-
9闫艳.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理论的贡献[J].五台山研究,2016(2):10-14. 被引量:1
-
10陈国东.在广告中学习古诗[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12):14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