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生态框架——以“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研究为例
被引量:7
Build basic ecological frame of eco-city with the study of eco-city conceptual planning of Xiamen as a case
出处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6,共4页
City Planning Review
参考文献7
1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21(6):17-20. 被引量:250
2 黄光宇,陈勇,田玲,闫田华,李萍萍,庄海波,肖刚,郑静.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 .城市规划,1999,23(6):48-51. 被引量:56
3 吴伟.生态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 .城市规划汇刊,1992(2):30-36. 被引量:5
4 高爱明.浅论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1995,8(5):29-32. 被引量:17
5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2001,25(1):59-66. 被引量:368
6 高文杰.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1992(4):49-53. 被引量:1
7 彭晓春,陈新庚,李明光,黄鹄,林亲铁.城市生长管理与城市生态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24-27.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45
1 宗跃光.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居住新区为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6(3):26-30. 被引量:16
2 柴锡贤.略论生态城市规划[J] .上海建设科技,1994(4):11-12. 被引量:2
3 宋永昌.迈向21世纪 建设生态城市[J] .上海建设科技,1994(4):13-14. 被引量:13
4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被引量:114
5 王祥荣,张静.试论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上海建设科技,1995(4):36-37. 被引量:2
6 拉奎.,A,刘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J] .城市规划,1996,20(4):28-31. 被引量:17
7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 .城市规划,1996,20(1):35-41. 被引量:90
8 王如松 鲍世行 等.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一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9.285-295.
9 马世骏.展望90年代的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4.
10 中野尊正 孟德政等(译).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3-64.
共引文献634
1 杨慧颖.基于空间活力度的城市生态发展评价及其应用[J] .江苏城市规划,2020(5):29-34. 被引量:1
2 李季.生态城市视角下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0(1):25-29. 被引量:4
3 时保国,田一聪,赵江美,张丽君.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3):76-84. 被引量:18
4 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5,29(1):68-72. 被引量:11
5 陈晓昊,胡敏.建设珠海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4,20(S1):147-149. 被引量:1
6 胡歆.以ISO14001推进生态城市建设[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S1):68-70. 被引量:1
7 郭秋华.城市的生态系统表征--生态系统概念特征对城市设计的新诠释[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z1):106-109.
8 李广斌,钱新强.城镇生态规划发展趋势[J]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8. 被引量:1
9 董德明,包国章.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2001,8(S1):32-35. 被引量:29
10 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陈鸣.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7-103. 被引量:83
同被引文献50
1 王文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J] .城市规划汇刊,1993(5):12-23. 被引量:17
2 江小军.生态城市──廿一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J] .现代城市研究,1997,12(1):32-37. 被引量:12
3 王朝晖,林文棋.生态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规划师,1999,15(4):110-113. 被引量:2
4 王如松,赵景柱,赵秦涛.再生 共生 自生——生态调控三原则与持续发展[J] .生态学杂志,1989,8(5):33-36. 被引量:19
5 柴锡贤.略论生态城市规划[J] .上海建设科技,1994(4):11-12. 被引量:2
6 倪天华,左玉辉.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J] .规划师,2005,21(7):83-86. 被引量:18
7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被引量:114
8 范文义,龚文峰,刘丹丹,周洪泽,祝宁.3S技术在哈尔滨市郊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91-2295. 被引量:11
9 洪亘伟,段德罡.从绿色规划到生态规划——局部地段生态网架建构的探索[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19(1):59-62. 被引量:3
10 霍莉,包存宽,舒廷飞.金坛市城南新区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实践:生态学视角[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677-168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7
1 高文杰.生态城市规划体系[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S1):300-304. 被引量:1
2 戴军,韩颖,吴未,冯启凤.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融——探索重庆涪陵区生态城市建设之路[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1):13-18.
3 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被引量:14
4 李博,韩增林,佟连军.“吉三角”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网架建设[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160-1165. 被引量:6
5 彭建东,杨红.交通节点型城镇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仙桃市毛嘴镇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8(3):155-156.
6 GAO Wenjie,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P. R. China LI Caige LI Caige.Eco-city Planning System[J]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08,17(4):26-31.
7 李晓龙.城市生态思想与生态城市建设[J] .生态经济,2005,21(A10):233-23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3
1 林桂兰,左玉辉.海湾资源开发的累积生态效应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32-440. 被引量:29
2 闻金意,祁黄雄,魏遐.杭州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初步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2-24. 被引量:1
3 常跟应,王文瑞.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特殊性——以平凉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7,30(5):766-771. 被引量:5
4 杨伟,宗跃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 .生态经济,2008,24(5):137-140. 被引量:16
5 王庆春.生命城市概念、模型与路径[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5):263-266. 被引量:6
6 张晓瑞,宗跃光.生态自然观下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J] .华中建筑,2010,28(4):24-25. 被引量:4
7 吴得文,魏信,田野,阮青.村镇住区功能结构演化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108-113.
8 张车琼.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规划——以宁城县生态规划为例[J] .建设科技,2011(14):74-75. 被引量:3
9 李力,宗跃光,胡道生.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67-73. 被引量:5
10 王亚男,杨永春,齐君,王娟.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框架探讨——以晋北中部城市群为例[J] .规划师,2013,29(4):92-98. 被引量:8
1 高海潮.构筑生态框架 实现生态城市[J] .山西建筑,2007,33(35):60-62. 被引量:1
2 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被引量:4
3 麦赐球.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J] .民主,1999,0(6):11-11.
4 英格兰西北地区生态框架调查研究[J] .国外城市规划,2005(1):83-83.
5 文彩云.广西第一个市级生态功能区划出台[J] .广西城镇建设,2010(7):119-119.
6 郑晓谨.主题——水岸再生[J] .广东园林,2008,30(2):30-33.
7 余方达.关于武汉市景观体系的思考[J]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3):100-102.
8 杨全海.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矿业,2007,16(7):58-60.
9 章锐芬.厌氧生物-高效碳纤维生物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J] .广东化工,2016,43(6):143-144. 被引量:4
10 刘园,陈帆.生态功能区划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2009,37(2):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