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
2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以往所说介词"于"源于动词的观点实有可商之处。本文通过藏汉语言材料的比较及甲骨文"于"字功能特征的分析,指出介词"于"的来源可能是原始汉语的格助词。
作者
时兵
白兆麟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不详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7,共5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介词
“于”
格助词
汉语
起源
语法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51
同被引文献
286
引证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67
参考文献
8
1
白兆麟1997《说“于”》,《文法训诂论集》,语文出版社.
2
白兆麟.《衬音助词再论》[J].中国语文,1991,(2).
3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4
4
湖北省荆州铁路考古队1991.《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
5
李方桂1998.《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6
姚孝遂(主编)1998.《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
7
俞敏1999.《汉藏同源字谱稿》,《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8
于省吾1998.《双剑谚吉金文选》,中华书局.
共引文献
151
1
史文磊.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185-204.
被引量:7
2
曹亚北.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2):141-156.
3
艾朝阳,陈荣素.
论汉语“(大)约”的客体化与边界化[J]
.外国语,2021,44(1):76-90.
4
程亞恒.
古漢語位移構式“V+NP+NP_L”的意義及成因[J]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9,0(1):12-24.
5
刘红妮.
汉语“X乎”类动词的来源、演变与成因[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147-157.
6
刘平.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38-42.
被引量:9
7
陈雪梅.
《诗经》中“于”字的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157-160.
被引量:3
8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9
潘倩莹.
“出于”一词的多角度考察[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57-61.
10
吴波.
中古汉语介宾短语“於/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变化[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9-11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86
1
孙晋文,伍雅清.
再论“领有名词提升移位”[J]
.语言科学,2003,2(6):46-52.
被引量:18
2
罗自群.
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表现[J]
.汉语学报,2011(2):6-13.
被引量:11
3
谢雯瑾.
“X于”中“于”进一步语法化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J]
.南开语言学刊,2009(1):99-106.
被引量:6
4
徐杰.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
.当代语言学,1999,1(1):16-29.
被引量:210
5
沈家煊.
“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7
6
张伯江.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
.中国语文,1999(3):175-184.
被引量:436
7
梁启炎.
中古法语一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2):62-67.
被引量:1
8
格勒.
略论藏语辅音韵尾的几个问题[J]
.民族语文,1985(1):33-41.
被引量:7
9
蒋绍愚.
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
.古汉语研究,1999(4):2-5.
被引量:36
10
钟智翔.
论古缅语复辅音的变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1):55-5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6
1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2
郭锡良.
汉语介词“于”起源于汉藏语说商榷[J]
.中国语文,2005(4):341-345.
被引量:10
3
罗国强.
“于”的动词用法探讨[J]
.古汉语研究,2007(2):73-75.
被引量:12
4
王可可.
《左传》介词“于”的隐现问题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2):30-31.
被引量:2
5
禤健聪.
甲骨文“于”作动词献疑[J]
.古汉语研究,2009(1):33-38.
被引量:8
6
魏胜艳,袁春斌.
《孟子》介词总量考察[J]
.山东社会科学,2009(5):152-156.
被引量:2
7
张玉金.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50.
被引量:6
8
张玉金.
介词“于”的起源[J]
.汉语学报,2009(4):16-22.
被引量:20
9
李先银.
甲骨文中“于”语法化过程构拟[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2):60-64.
被引量:4
10
宋文辉.
上古汉语双及物句式的类型学特征与演变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39-4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7
1
兰碧仙.
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述与展望[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8-13.
2
宋華强.
2012年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學研究概述[J]
.简帛,2013(1):477-504.
3
郭锡良.
汉语介词“于”起源于汉藏语说商榷[J]
.中国语文,2005(4):341-345.
被引量:10
4
罗国强.
“于”的动词用法探讨[J]
.古汉语研究,2007(2):73-75.
被引量:12
5
谢晓明,肖任飞.
表无条件让步的“说·什么”紧缩句[J]
.语言研究,2008(2):99-104.
被引量:18
6
刘海平.
φL居VP前探因[J]
.语言研究,2008(3):88-90.
被引量:2
7
罗端.
从甲骨、金文看“以”字语法化的过程[J]
.中国语文,2009(1):3-9.
被引量:10
8
禤健聪.
甲骨文“于”作动词献疑[J]
.古汉语研究,2009(1):33-38.
被引量:8
9
张玉金.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50.
被引量:6
10
张玉金.
介词“于”的起源[J]
.汉语学报,2009(4):16-22.
被引量:20
1
胡光庭,杨琴.
从《周易》“见吝”看原始汉语的被动助动词“见”[J]
.语文知识,2009(4):83-86.
2
王志敬.
藏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与发生学关系[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58-65.
被引量:1
3
陈荣泽,脱慧洁.
近60年来的藏汉语社会语言学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133-137.
4
吴清河.
“针”古读小议[J]
.民族语文,1995(2):11-11.
5
南小民,白玛德吉.
斋林·旺多与许渊冲翻译思想比较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152-156.
被引量:2
6
陈卫桓.
关于跨语系历史比较语源学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54-55.
7
李玉.
略论汉语“黑”词族——兼论原始汉语清鼻音声母^(**)m-的构拟[J]
.语言研究,2015,35(1):16-23.
被引量:10
8
龙生祥.
藏族学生汉语量词使用偏误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6):121-124.
9
巨积兰.
英藏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3(1):116-120.
被引量:5
10
马如珍.
藏汉语代词用法比较[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0(3):62-68.
中国语文
200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