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4-52,共9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1
-
1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中华书局,1997年.第63页.
-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页注.
-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4,275页.
-
4胡塞尔 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973..
-
5.《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61、262页.
-
6.《西方文论选》上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564页.
-
7.《胡塞尔选集》[M].三联书店,1997年.第1203页.
-
8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
-
9让-保罗·萨特.《想象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271页.
-
1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卷[M].,..
共引文献42
-
1钟仕伦.“美学上的反感”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马克思一个美学命题的当代阐释[J].文学评论,2004(6):64-68. 被引量:5
-
2孟昭泉.试谈修辞的“适度”[J].修辞学习,2002(1):12-12. 被引量:1
-
3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与现象学意识[J].文艺研究,2004(6):12-18. 被引量:3
-
4张永清.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1):12-17. 被引量:7
-
5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1):31-37.
-
6姚文放.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J].文学评论,2001(5):106-112. 被引量:13
-
7刘士林.当代美学的本体论承诺[J].文艺理论研究,2000(3):18-23.
-
8刘斯翰.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5(5):99-101. 被引量:1
-
9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被引量:170
-
10韩志伟.论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生存论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5(6):10-14.
同被引文献44
-
1陈顺智.玄学虚静说与文学创作心理[J].文艺理论研究,1999(5):90-97. 被引量:2
-
2戚良德.《周易》:《文心雕龙》的思想之本[J].周易研究,2004(4):25-30. 被引量:9
-
3冯国栋.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2(6):52-57. 被引量:7
-
4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J].文学遗产,2002(5):4-10. 被引量:27
-
5赵怀仁.老子再认识[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4(4):60-65. 被引量:2
-
6李宗新.老子的水哲学思想[J].北京水务,2006(5):58-60. 被引量:7
-
7付晓青.《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30-32. 被引量:2
-
8池万兴.论《管子》的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61-65. 被引量:3
-
9高桥浩.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63.
-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引证文献7
-
1杨文虎.古代文论原创性的还原和虚静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110-116. 被引量:5
-
2韩聃.古典文艺理论中“虚静”范畴的哲学探赜[J].学习与探索,2010(1):203-206.
-
3王林飞.刘勰虚静说渊源论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30-32. 被引量:1
-
4胡静洁.道法自然:老子美学思想之根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59-61. 被引量:3
-
5路美玲.论《庄子》的审美倾向对两晋六朝“感物”美学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1-4.
-
6张鲁明.《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1(5):34-36. 被引量:2
-
7陈杰文.关于刘勰“虚静”范畴思想来源的两则新证[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2):107-10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刘春雷.虚静的美学意义——从审美观照的视角出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64-68.
-
2蒋进国.重估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价值——兼及当代文论传承的三个维度[J].红岩,2011(S2):79-83.
-
3周克平.中国古代文论读者意识与特征[J].学术论坛,2009,32(7):88-92. 被引量:2
-
4蒋进国.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艺中心论——也谈当代文论的困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66-70.
-
5张敬雅.《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4-92. 被引量:1
-
6张浩浩.浅论老子和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联系[J].东西南北,2019,0(12):127-127.
-
7刘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学术思想[J].艺术评鉴,2019,0(5):43-44.
-
8张悦潇.以道入画,道法自然——笔者的写生与创作观[J].艺术科技,2019,32(19):101-101.
-
9李露菲.先秦文学对汉赋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5):22-24.
-
10李露菲,高谦.浅论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对策[J].山西开放大学学报,2024,29(1):64-68. 被引量:1
-
1施秀丽.写好人物的动作[J].新课程(小学),2009(7):75-75.
-
2罗解.试论《文心雕龙》中的“意象”与“虚静”[J].商,2014,0(52):144-144.
-
3袁微.接力[J].含笑花,2011(4):44-45.
-
4古金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要害是复辟[J].北方论丛,1976(2):99-107.
-
5成怡.庄子的“虚静说”之管见[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7):143-143.
-
6靳婷.试论“虚静说”与作家的创作心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5):94-95.
-
7寇海利.浅析庄子虚静艺术精神在中国诗学中的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2):51-51.
-
8刘文忠.《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J].枣庄师专学报,1996,13(4):10-18.
-
9窦孝莲.新春鸟语[J].中华诗词,2017,0(2):51-51.
-
10施悦.鹊桥仙.七夕[J].中华诗词,2012(3):4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