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04,共1页
Electric Power
同被引文献24
-
1王敏,丁明.分布式发电及其效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354-358. 被引量:36
-
2王如竹,魏必华.分布式供能系统-上海市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J].制冷技术,2004,24(3):19-22. 被引量:4
-
3胡学浩.分布式发电(电源)技术及其并网问题[J].电工技术杂志,2004,26(10):1-5. 被引量:84
-
4钟史明,徐海荣,应六二.“西气东输”天然气宜使用在分布式全能系统[J].燃气轮机技术,2004,17(4):14-17. 被引量:1
-
5宋之平.分布式能量系统浅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4,6(12):78-84. 被引量:11
-
6杨锦德.发展燃气分布式供能[J].上海电力,2005,18(1):19-22. 被引量:4
-
7刘凤强,曹家枞,朱冬林.BCHP系统中余热锅炉结构参数的热经济学优化[J].燃气轮机技术,2005,18(2):52-56. 被引量:8
-
8王冬利.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夏季空调高峰负荷[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7(4):5-8. 被引量:6
-
9吴大为,王如竹.分布式能源定义及其与冷热电联产关系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5,5(5):1-6. 被引量:33
-
10于建国.从电荒、天然气合理利用论分布式能源[J].化工技术经济,2005,23(11):31-3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印佳敏.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的技术方案设计[J].广东电力,2012,25(1):51-53. 被引量:1
-
2陈云,汤放奇,刘阳升,李仁杰,李绍金.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系统的经济运行[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28(1):56-62. 被引量:13
-
3杨金福.热力循环系统集成及其能量标度的研究与探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35(3):416-422. 被引量:2
-
4黄林琳.混合功能发展与需求侧供能——高密度亚洲城市中心区再发展的节能契机[J].上海节能,2015(2):74-79. 被引量:1
-
5韩小霞,杜洋,范天刚,林波.分布式供能系统与被动式建筑耦合研究[J].建设科技,2015(24):68-70.
-
6许婧煊,林文胜.数据中心LNG冷电联供系统性能的对比分析[J].制冷技术,2018,38(2):66-73. 被引量:5
-
7朱倩南,罗向龙,陈颖.基于改进网络度电煤耗评价指标的复杂汽轮机网络优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7,34(2):74-79. 被引量:1
-
8符政鑫,刘霜,段意强,朱伟东.一种电网需求响应资源参与天然气市场的协调框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23,40(2):64-73.
-
1范珑,诸群飞,李辉.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冷热源方案比较[J].暖通空调,2008,38(9):140-144. 被引量:3
-
2曾兵锋.发展热电冷联产,提高热电厂经济效益[J].湖南电力,1999,19(4):60-61. 被引量:1
-
3王超群,龙惟定.热电冷联供应用于住宅的经济性分析[J].建筑科学,2004,20(z1):155-159.
-
4顾昌,秦红.热电冷联产系统综合节能条件的研究[J].区域供热,1997(6):7-11. 被引量:5
-
5沈幼庭.热电冷联产中输热介质的选定[J].热电技术,1996(2):1-6. 被引量:2
-
6王巧巧.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J].低压电器,2008(24):31-34. 被引量:14
-
7戴永庆,耿惠彬,蔡小荣.燃气空调及其应用[J].机电设备,2003,20(2):15-21. 被引量:18
-
8王振铭.积极发展小型热、电、冷联产[J].工厂动力,2003(4):1-8. 被引量:1
-
9朱桦.铁路客站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浅谈[J].铁道勘察,2013,39(1):93-95. 被引量:2
-
10陆惠泉.关于上海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筑施工,2010,32(10):1080-1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