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学杂志》征稿简则
1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微生物学杂志》由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微生物学杂志》由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主要刊载微生物学各分支及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大家专版、研究报告、专题论述、教学与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检索刊物 微生物学杂志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学术期刊 来源期刊 专题论述 学术论文
下载PDF
秸秆还田年限对设施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
2
作者 孙玉禄 李杨 +5 位作者 刘晓辉 高晓梅 敖静 宋立群 马妍 李鑫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显著提高耕作层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0~20 cm土壤,J7的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41%、125%、85%、42%;20~40 cm土壤,J7分别比CK提高30%、157%、116%、56%,并能够降低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向下的迁移,效果为J7>J5>J3>J1>CK。秸秆还田还能显著增加土壤的磷活化系数,促进植物对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为有效解决磷淋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设施农业 磷素分布 淋溶 微生物量磷
下载PDF
一株高效溶磷菌株的筛选及对亚麻促生效应的研究
3
作者 胡云龙 陈文晶 +1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JX1菌株经鉴定为Klebsiella sp.,其溶磷能力较强且具有功能多样性,最大溶磷量为181.70 mg/L,能显著提高亚麻种子发芽势与亚麻幼苗总根长,具有IAA分泌能力,其最大分泌量为49.94 mg/L,亚麻经JX1菌株浇灌后,能显著提升其株高、地下部干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直径<0.5 mm细根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根系平均直径,对亚麻地下部具有较好促生效果。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的菌株JX1(Klebsiella sp.)具有较好的溶磷以及分泌IAA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亚麻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的形态与组成,提高亚麻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利用,丰富了亚麻专用微生物肥料的高效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亚麻 根系 吲哚乙酸(IAA) 促生效应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分析HuNoVs非结构蛋白NS3
4
作者 王道 肖亚梅 刘丹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为了深入探究人类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的NS3非结构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小分子药物,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NCBI Conserved Domains、SOPMA、SWISS-MODEL、YinOYang 1.2、Net... 为了深入探究人类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的NS3非结构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小分子药物,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NCBI Conserved Domains、SOPMA、SWISS-MODEL、YinOYang 1.2、NetPhos 3.1、ABCpred、SYFPEITHI、Prankweb和Discovery Studio等预测NS3蛋白的同源性、理化性质、翻译后修饰位点、二级/三级结构、B/T细胞抗原表位、活性口袋位点及抑制化合物。HuNoVs的NS3蛋白是由363个氨基酸组成的稳定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9748.79 Da,理论等电点为6.37;NS3蛋白与其他病毒解旋酶序列相似性为32.52%,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具有2个功能结构域,38个O-糖基化位点和21个磷酸化位点,7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19个T-细胞抗原表位;还存在6个活性口袋位置和5个潜在的小分子抑制化合物。本文为阐明人类诺如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结构和在病毒性肠胃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发和筛选新疫苗和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诺如病毒 非结构蛋白NS3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食品新进展
5
作者 乌日娜 赵玉莲 +2 位作者 郭佳 史海粟 安飞宇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综述总结了微生物发酵食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例如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母乳寡糖生物合成技术的突破。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生物源鲜味肽开发中的应用,... 本综述总结了微生物发酵食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例如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和母乳寡糖生物合成技术的突破。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生物源鲜味肽开发中的应用,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创新的风味解决方案。而食药同源物质则通过微生物转化显著增强了其生物活性,为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开辟了新方向。此外,还对微生物发酵功能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强调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满足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合成生物学 人工智能 风味 食药同源 风险防控
下载PDF
我国主要芒果产区间座壳属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6
作者 王睿 张玉杰 +5 位作者 孙文秀 唐利华 黄穗萍 郭堂勋 陈小林 李其利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间座壳属真菌是芒果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引起我国芒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种群,本研究于2018年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福建五个芒果主产区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共分离到43个间座... 间座壳属真菌是芒果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引起我国芒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种群,本研究于2018年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福建五个芒果主产区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共分离到43个间座壳属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ITS、HIS、TEF 1-α和TUB2)系统发育分析对其中28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8株代表菌株被鉴定为5个菌种:Diaporthe ueckerae、D.endophytica、D.tulliensis、D.yunnanensis和D.arecae,其中D.arecae是优势种,占比64%。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这些间座壳属菌株对芒果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且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芒果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叶斑病 间座壳属 真菌鉴定 致病力
下载PDF
假单胞菌噬菌体裂解酶生物信息挖掘与系统分析
7
作者 惠潇然 黄振华 +6 位作者 刘静 吴倩 许天明 段为旦 潘迎捷 赵勇 张昭寰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噬菌体裂解酶具有高效裂解活性和靶向性等特征,可作为有效控制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新型抗菌剂。随着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噬菌体的基因组信息得到破译,为噬菌体裂解酶...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噬菌体裂解酶具有高效裂解活性和靶向性等特征,可作为有效控制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新型抗菌剂。随着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噬菌体的基因组信息得到破译,为噬菌体裂解酶生物信息的挖掘提供了数据资源。本研究基于NCBI等数据库,深入挖掘假单胞菌噬菌体裂解酶的理化参数、核心结构域、三维结构等生物信息。结果表明,共筛选获得了81个噬菌体裂解酶序列,此类裂解酶大多为亲水蛋白(80/81),均具有较高的等电点,蛋白总体带正电。在所筛选的裂解酶序列中,共发掘9个保守结构域,分别为Lyz-like super family、yz_endolysin_autolysin、Muramidase、PGRP super family、NlpC/P60、LT-like、Phage_lysis Superfamily、PG_binding_1、PG_binding_3。同源建模分析发现,裂解酶末端α-螺旋上均分布一定的正电荷基团,预测该结构可能赋予其穿透假单胞菌外膜的功能。本研究为假单胞菌噬菌体裂解酶的设计、改造和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为假单胞菌的靶向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噬菌体裂解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构 功能预测
下载PDF
一株海氏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效果评价
8
作者 马雪莲 刘丹 +2 位作者 杨希 马睿 高强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是青海湖特有的高原冷水鱼类,其体表无鳞,在淡水洄游阶段容易被多种病原菌及寄生虫感染。因此,挖掘潜在肠道益生菌对青海湖裸鲤的保护和繁育具有重要意义。从青海湖裸鲤肠含物中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是青海湖特有的高原冷水鱼类,其体表无鳞,在淡水洄游阶段容易被多种病原菌及寄生虫感染。因此,挖掘潜在肠道益生菌对青海湖裸鲤的保护和繁育具有重要意义。从青海湖裸鲤肠含物中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具有抑菌能力的菌株YC4,经16S rRNA测序鉴定为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该菌株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在胆盐质量分数为0.1%的厌氧条件下快速生长,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6种常见致病菌表现抑菌能力并且在培养物上清中可以检测到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等5种短链脂肪酸。人工回归感染实验初步证实海氏肠球菌YC4无致病性,可以作为青海湖裸鲤及其他鱼类肠道预防病原菌感染的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肠道微生物 乳酸菌 抑菌活性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灵芝漆酶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9
作者 刘冬梅 刁文彤 +2 位作者 孙雪言 亓希武 梁呈元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了明确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克隆了灵芝的15个漆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了15个漆酶基因在灵芝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这些漆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在1814~2570个碱基对之间,含... 为了明确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克隆了灵芝的15个漆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了15个漆酶基因在灵芝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这些漆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在1814~2570个碱基对之间,含有4~12个内含子,编码517~628个氨基酸;除Glac14外,其余漆酶基因均含有信号肽;15个漆酶的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所有灵芝漆酶均含有Cu-oxidase、Cu-oxidase_2和Cu-oxidase_3保守结构域;Gllac1、Gllac8和Gllac10在菌丝阶段高表达,表明它们在营养生长阶段发挥重要作用;Gllac2、Gllac4、Gllac5、Gllac6、Gllac7、Gllac9、Gllac12和Gllac13在成熟子实体阶段高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子实体的分化和成熟有关;Gllac3、Gllac11、Gllac14和Gllac15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它们可能在灵芝整个发育阶段均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及开发应用漆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漆酶 基因克隆 子实体发育 表达水平
下载PDF
乙脑/寨卡病毒嵌合减毒活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10
作者 罗月 黄荣 +6 位作者 陈岚 贺雅静 陈晨 谭宁 杨航 袁磊 杨健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作用,将寨卡病毒FSS13025株和PRVABC59株的prM/E基因分别替换至乙脑病毒疫苗株的相应区域,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 为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作用,将寨卡病毒FSS13025株和PRVABC59株的prM/E基因分别替换至乙脑病毒疫苗株的相应区域,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1细胞拯救获得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两株嵌合病毒。酶切、免疫荧光及测序结果显示,感染性克隆构建正确且嵌合病毒拯救成功;蚀斑实验发现与亲本株相比,嵌合病毒的蚀斑直径变小(P<0.01);生长曲线显示,嵌合病毒在BHK-21和C6/36细胞中的增殖能力弱于乙脑疫苗株;细胞毒性检测发现嵌合病毒对传代细胞的毒性弱于乙脑疫苗株(P<0.01);嵌合病毒对小鼠表现出低神经侵袭力与较高的脑内神经毒力;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免疫小鼠可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免疫雌鼠后,新生乳鼠对寨卡野毒株PRVABC59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95%和89%,且在乳鼠体内检测不到病毒血症。本研究结果表明嵌合病毒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较低的神经侵袭力,免疫雌鼠后可对新生乳鼠提供较强的保护力,但对小鼠仍有一定的脑内神经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寨卡病毒 免疫原性 神经毒力 神经侵袭力
下载PDF
辽宁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朝阳)简介
11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2023年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被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确认为省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库圃名称为辽宁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库主要承担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藏、共享及交流任务,具备中长期种质资源... 2023年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被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确认为省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库圃名称为辽宁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库主要承担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藏、共享及交流任务,具备中长期种质资源库、超低温保藏库、短期保藏库、常温保藏库、菌体库、资源档案室等农业微生物保藏与管理设施设备,拥有专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与研究团队。库存资源涵盖国内主要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食药用菌等领域微生物资源,持续为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及个人提供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产品与技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微生物 种质资源库 生物种质资源 科研机构 生物肥料 生物饲料 种质资源保护 食药用菌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杜莉莉 孙韬 +4 位作者 张铠遵 刘映辰 陈泊宇 韩璐遥 吕金珠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抗感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现代医学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遭遇瓶颈。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抗感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现代医学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遭遇瓶颈。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巨大潜力,机制与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及分泌抗菌物质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体生长繁殖,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进行组织修复,其免疫调节功能既可以促进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也可以抑制炎症风暴减轻组织损伤。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临床应用规范,输入体内后归巢率及存活率低,可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及肿瘤形成等。深入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其治疗机制并精准利用其治疗优势,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提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开发出更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病原体 感染性疾病 免疫调节 损伤修复 旁分泌
下载PDF
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该过程转录组变化
13
作者 李鑫 慈百全 +1 位作者 王佳佳 王峰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研究噬菌体裂解酶对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作用效果及转录机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见的易形成生物被膜的致病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给临... 研究噬菌体裂解酶对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作用效果及转录机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见的易形成生物被膜的致病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给临床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和医疗设备表面细菌的清除带来很大的困难。使用结晶紫染色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实验、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F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等方法研究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噬菌体裂解酶TSPphg降解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并采用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获取其关键模块,进行GO功能注释,并构建其调控因子网络。纯化获得噬菌体裂解酶TSPphg重组蛋白,实验中发现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显微镜下观察到作用后的生物被膜密度显著变小,说明其能达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的效果。进而通过转录组和WGCNA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关键调控模块及分子网络。裂解酶TSPphg显示了良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效果,解析出了该过程中的差异基因、特征性调控模块及核心因子网络,为抗生素替代、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 噬菌体裂解酶 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代谢通路 核心驱动因子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pfB及Rpf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作者 杨雨婷 杨国平 +1 位作者 王艳 龚丽坤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pfB和RpfE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原表位,并分析其作为新型结核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Rv1009、Rv2450c基因的碱基序列,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Rv1009基因编码蛋白RpfB及Rv2450c基因编码蛋白RpfE...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pfB和RpfE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原表位,并分析其作为新型结核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Rv1009、Rv2450c基因的碱基序列,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Rv1009基因编码蛋白RpfB及Rv2450c基因编码蛋白RpfE的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ORFfinder、ProtParam、ProtScale、TMPRED、TMHMM、SignalP 5.0、NetNGlyc 1.0、YinOYang 1.2、NetPhos 3.1、STRING、SOPMA、SWISS-MODEL、DNAStar、SYFPEITHI、NetCTL 1.2及Net MHCII pan 4.0对RpfB及RpfE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结构、信号肽、糖基化/磷酸化位点、跨膜结构、互作蛋白及抗原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v1009基因全长1089 bp,有5个开放阅读框,其编码蛋白RpfB由362个氨基酸组成,为含有信号肽的疏水性跨膜蛋白,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该蛋白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29个磷酸化位点、8个优势CTL细胞抗原表位、14个优势Th细胞抗原表位及10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Rv2450c基因全长519 bp,有1个开放阅读框,其编码蛋白RpfE由172个氨基酸组成,为含有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该蛋白含有2个N-糖基化位点、9个磷酸化位点、4个优势CTL细胞抗原表位、6个优势Th细胞抗原表位及7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RpfB及RpfE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多个优势T、B细胞抗原表位,可作为Mtb多肽疫苗研制的候选优势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RpfB RpfE 生信分析 抗原表位 多肽疫苗
下载PDF
金针菇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5
作者 黄千慧 汤熙 +3 位作者 周冰心 林冬梅 张维瑞 郑世仲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探索细胞周期蛋白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一个假定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基本性质、分子进化、蛋白质比对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为探索细胞周期蛋白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一个假定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基本性质、分子进化、蛋白质比对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vccnl基因全长1767 bp,含有5个外显子及4个内含子,CDS长度为1563 bp,编码蛋白含52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9099.95 Da,等电点为5.01。保守域与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Fvccnl蛋白具有Cyclin_N与CYCLIN两个保守结构域,均系典型的细胞周期蛋白保守域,属于细胞周期蛋白超家族成员;Fvccnl与子囊菌和动物的B类细胞周期蛋白进化关系较近,而与动物D类和子囊菌CLN型细胞周期蛋白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vccnl在原基、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菌丝的3.2、9.1和4.2倍,在菌柄伸长部位的表达量是非伸长部位的11倍,推测fvccnl对金针菇子实体的发育,尤其是对菌柄的伸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 子实体发育 金针菇 菌柄伸长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下载PDF
基于虚拟教研室共享平台的微生物学开放性课程资源的重构
16
作者 王茹 刘秋 +2 位作者 陈超 袁传军 于基成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满足高校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力,基于虚拟教研室共享平台,通过组建多维协同的教学团队,创新教研新模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平台的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和成果共享三个中心,构建“基础知识”... 为满足高校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力,基于虚拟教研室共享平台,通过组建多维协同的教学团队,创新教研新模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平台的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和成果共享三个中心,构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课程思政”“实践观摩”“创新训练”“自我评价”六个开放性课程资源模块;并结合虚拟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发挥多维协同的教研和管理优势,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融入课程资源建设,以期为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共享平台 开放性 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资源重构 课程改革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6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17
作者 朱俊丰 韩忠阳 唐琼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属于IL-1超家族的一组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3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而在肠道中,IL-36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IL-36受体配体在动物结肠炎模型和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均过度表... 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属于IL-1超家族的一组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3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而在肠道中,IL-36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IL-36受体配体在动物结肠炎模型和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均过度表达,并且可能根据所处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病理和保护作用。IL-36细胞因子包括三种受体激动剂IL-36α、IL-36β、IL-36γ和两种受体拮抗剂IL-36Ra和IL-38。所有IL-36受体激动剂都能结合IL-36R复合物,并在炎症状态下发挥多种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IL-36细胞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随后重点关注IL-36在肠道炎症疾病中的免疫学效应。此外,讨论了通过阻断IL-36R信号通路以治疗慢性肠道炎症的相关研究,以及IL-36相关研究中的一些未被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介素-36 免疫调节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8
作者 马小魁 梁健 宋双红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学科。当今大学生求知途径与个性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思政教育的要求。本文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探索了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代表的理...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学科。当今大学生求知途径与个性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思政教育的要求。本文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探索了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代表的理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新策略。重点围绕个性化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目标,优化丰富微生物学思政教学内容,倡导发挥教师创新主体作用,提出和探讨了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微生物学思政教学模式和实施体系如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最后还对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微生物学教学 思政教学 教学模式创新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下载PDF
《微生物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
19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豆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翠焕 郭玲玲 +3 位作者 陈丽媛 陈杰 赵博伦 王智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解磷能力以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处理1)、玉米秸秆+磷细菌(处理2)、磷细菌(处理3)三个处理的土壤中解磷类细菌数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处理2数量最高,比对照区高31.89%,差异显著(P<0.05);三个处理均能明显增加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86.3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三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9.8%;三个处理土壤解磷能力差异较大,处理1和处理2可明显提高土壤解磷能力,分别比对照高50.2%和65.2%,差异极显著(P<0.01);三个处理对豆角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处理2比处理1、处理3产量增加明显,分别增产6.8%、1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理2比对照增产15.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合外源添加磷细菌恶臭假单胞菌,较单一使用玉米秸秆和磷细菌可显著增加土壤及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解磷能力、促进豆角增产,说明玉米秸秆和磷细菌有相互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秸秆还田和磷细菌田间施用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磷细菌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土壤微生态 有效磷 解磷能力 豆角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