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苗建苏 丁宗华 +2 位作者 代连东 杨嵩 吴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66-76,共11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的主要技术方案,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雷达具备了电离层电子密度与等离子体温度观测、空间碎片凝视探测与月球二维成像探测等能力,可用于研究电离层F层气候学特征、电子密度暴时变化与异常增强等天... 本文介绍了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的主要技术方案,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雷达具备了电离层电子密度与等离子体温度观测、空间碎片凝视探测与月球二维成像探测等能力,可用于研究电离层F层气候学特征、电子密度暴时变化与异常增强等天气事件、E-F谷区结构与变化、约3 cm以上尺寸空间碎片的分布特征与模型、月球不同区域的散射回波特性等.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低电离层与北驼峰结构及演化过程、电离层暴时与扰动特性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技术方案 电离层 空间碎片 月球
下载PDF
海口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特性的Rayleigh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2
作者 龚少华 杨洁 +14 位作者 杨国韬 徐寄遥 李发泉 丁宗华 王钰茹 陈伟鹏 彭鸿雁 符运良 曲佚 刘汉军 沈振江 孙书娟 吴伟 羊大立 程学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6-1887,共12页
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探测与研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南激光雷达2010—2020年间的长期观测,通过对中层大气Rayleigh散射信号的反演,探讨了海口(19.9°N,110.3°E)上空中层大气(32~64 km)温度变化特性... 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探测与研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南激光雷达2010—2020年间的长期观测,通过对中层大气Rayleigh散射信号的反演,探讨了海口(19.9°N,110.3°E)上空中层大气(32~64 km)温度变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层大气温度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年、半年、季节变化幅度最大值分别为6.0、3.8、1.7 K,平流层顶位于42~51 km高度,日平均温度最高为~262 K.平流层温度主要表现为年变化趋势,半年和季节变化不明显;平流层顶和低中间层温度变化趋势具有年和半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不明显.在太阳活动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周期里,平流层顶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对辐射通量F10.7指数变化有较明显的响应;而在太阳活动平静的年份里,温度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Rayleigh激光雷达 中层大气温度 太阳辐射通量F10.7
下载PDF
VHF雷达空域干涉法探测曲靖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体精细结构
3
作者 邓忠新 徐彤 +4 位作者 刘瑶 朱梦言 徐彬 丁宗华 许正文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针对VHF相干散射雷达传统观测方式的探测能力局限,构建了空域干涉法探测实验系统,其具备对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ield-aligned irregularity,FAI)三维精细结构探测能力.结合曲靖E区FAI干涉探测实验数据,实现了对系统相位偏差校正及回波... 针对VHF相干散射雷达传统观测方式的探测能力局限,构建了空域干涉法探测实验系统,其具备对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ield-aligned irregularity,FAI)三维精细结构探测能力.结合曲靖E区FAI干涉探测实验数据,实现了对系统相位偏差校正及回波三维空间位置精确获取,得到了不规则体云团的三维精细结构以及漂移运动过程,包括FAI回波散射点的三维空间位置以及FAI云团的三维空间外尺度、漂移运动轨迹和漂移速度等.探测实例结果表明:其东西、南北和高度向分布范围分别为-35~20 km、85~120 km和95~130 km,对应的三维外尺度分别为23.8 km、7.6 km和7.6 km;东西向漂移速度要大于其他两个方向,并呈现出5~6 min的准周期回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 空域干涉探测 E区场向不规则体 精细结构
下载PDF
2013年极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我国昆明地区临近空间大气波动特性研究
4
作者 李娜 陈金松 +1 位作者 丁宗华 赵蕾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9-685,共7页
利用2012-12-01—2013-02-28期间昆明站与120°E子午链附近5个台站流星雷达观测的大气风场数据,分析了2013年极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事件对昆明地区临近空间平均风场、大气潮汐波的影响.结果表明2... 利用2012-12-01—2013-02-28期间昆明站与120°E子午链附近5个台站流星雷达观测的大气风场数据,分析了2013年极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事件对昆明地区临近空间平均风场、大气潮汐波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SSW期间,昆明站纬向东向风快速减弱并转向,北向风异常增强,周日潮汐和半日潮汐振幅均出现明显下降.结合小波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SSW期间行星波有幅度增强现象,但主导准周期在不同纬度和不同时间表现不一致;昆明站垂测仪的foF2数据表现出明显的潮汐波状变化结构;行星波和半日潮汐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临近空间调制电离层的主要机制,其耦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 流星雷达 大气潮汐 行星波 耦合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宗华 吴健 +2 位作者 孙树计 陈金松 班盼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8,共9页
利用重庆,兰州,曲靖和拉萨的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和IGS全球TEC数据,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2~3天多个电离层参量均出现异常增强现象,且主要出现于震中以南区域.其中f_oF_1和f_oE于震前2天的正午在重... 利用重庆,兰州,曲靖和拉萨的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和IGS全球TEC数据,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2~3天多个电离层参量均出现异常增强现象,且主要出现于震中以南区域.其中f_oF_1和f_oE于震前2天的正午在重庆出现最大约4.5%和9%的相对增加.f_oEs,h′F和h_mF_2出现多次异常增加,无明显规律性,h′F的异常增加主要出现在夜间.f_oF_2和TEC在震前2~3天的午后至日落时段出现显著的异常增强.TEC在南半球磁共轭区也出现异常增强,且随时间推移具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f_oF_2和TEC的震前异常现象很明显且具有独特规律性,作为地震电离层异常前兆参数是合适的.根据经验公式由电离层参量估算的可能与地震过程有关的F区异常电场的量级与Pulinets基于异常电场假说的理论模拟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电离层参量 异常增强 异常电场
下载PDF
电离层频高图参数的实时自动度量与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丁宗华 宁百齐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69-978,共10页
电离层特征参数的实时获取和分析是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电离层频高图参数的实时自动度量和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浓度高度剖面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分析的频高图参数自动... 电离层特征参数的实时获取和分析是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电离层频高图参数的实时自动度量和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浓度高度剖面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分析的频高图参数自动度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位于北京空间环境观测站(40.3°N,116.2°E)的CADI(Canadian Advanced Digital Ionosonde)数字测高仪观测频高图的实时自动度量和分析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通用性,能实时自动度量频高图的有关参数并反映相关的电离层变化,可作为电离层空间天气实时监测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高图 电离层参数 实时 自动度量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初步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丁宗华 鱼浪 +2 位作者 代连东 许正文 吴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64-3569,共6页
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与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一些观测结果,结合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初步介绍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在夜间电离层波状扰动、低纬电离层异常区北驼峰位置、电离层电... 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与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一些观测结果,结合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初步介绍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在夜间电离层波状扰动、低纬电离层异常区北驼峰位置、电离层电子密度日落增强和暴时变化等观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结果丰富了对我国曲靖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特性的认识,显示了该雷达在我国低纬电离层空间天气观测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功率剖面 电子密度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电离层F区日间电子温度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3 位作者 杨嵩 唐志美 吴健 许正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2-1293,共12页
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2017-2018年春夏季观测数据首次分析了电离层日间150~450km电子温度的地方时与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发现hmF2及以上的电子温度在日出日落时具有两个峰值,在11∶00-16∶00LT之间变化较小,高度越高... 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2017-2018年春夏季观测数据首次分析了电离层日间150~450km电子温度的地方时与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发现hmF2及以上的电子温度在日出日落时具有两个峰值,在11∶00-16∶00LT之间变化较小,高度越高午后上升的时间越早;从150km开始迅速增加,在约220km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降低,在约300~350km达到最小值,最后单调上升;200km以下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主要由热传导控制),200~450km之间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光电离过程占主导),电子-离子温度差与电子密度对数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电子温度逐日变化与光电离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这种相关性在中午与午后更明显;以上结果与其他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和电离层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别,需要结合更多数据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电子温度 电子密度 光电离
下载PDF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丁宗华 孙树计 +2 位作者 陈春 李娜 许正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_(min)及f_0f_2和TE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后f_(min)迅速降低,日食结束后f_(min)迅...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_(min)及f_0f_2和TE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后f_(min)迅速降低,日食结束后f_(min)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食甚时刻附近,F_0f_2和TEC出现明显的降低,显示了明显的光食效应.日食结束后5~6 h,f_0f_2和TEC出现不同程度的正扰动,在驼峰区更明显;日食结束后9~10 h,f_0f_2和TEC出现较显著的负扰动.由于此次日食发生时伴随着中等强度的磁暴和低纬电场穿透等空间天气事件,给此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深入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f(min)(反射回波最低频率) F0F2 TEC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参数提取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宗华 许正文 赵振维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共5页
介绍了利用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回波提取空间碎片参数的匹配滤波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以一个碎片事件为例,详细说明了空间碎片距离、径向速度、散射截面和等效直径的估算方法;实测了约80 min的原始回波数据,共检测到165个碎片,并分... 介绍了利用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回波提取空间碎片参数的匹配滤波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以一个碎片事件为例,详细说明了空间碎片距离、径向速度、散射截面和等效直径的估算方法;实测了约80 min的原始回波数据,共检测到165个碎片,并分析了这些空间碎片参数的统计特征,发现碎片主要分布在600 km^1 000 km和1 400 km^1 600 km两个高度区间,雷达散射截面约4 cm2~80 cm2,直径约4 cm^12 cm,径向速度约-1.5 km/s^1.5 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空间碎片 贝叶斯统计模型 匹配滤波
下载PDF
爆压法炮制马钱子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宗华 赵家胜 +3 位作者 沈玉杰 建江 瞿群威 潘华芝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98-599,共2页
目的 :比较爆压法炮制与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的马钱子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总生物碱 ,用理化方法 ,TL C,UV,IR对提取物进行鉴定。结果 :马钱子经爆压法、砂烫法和烘烤法炮制后 ,总生物碱的含量下降甚微 ,与生品比... 目的 :比较爆压法炮制与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的马钱子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总生物碱 ,用理化方法 ,TL C,UV,IR对提取物进行鉴定。结果 :马钱子经爆压法、砂烫法和烘烤法炮制后 ,总生物碱的含量下降甚微 ,与生品比较仍达 92 %~ 95 %以上 ;三种炮制品中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定性鉴别结果差异不大。结论 :爆压法与砂烫法和烘烤法对马钱子生物碱主要成分的含量分布影响差异不大 ,爆压法可替代砂烫法和烘烤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 爆压法 炮制 总生物碱 定性分析 中药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信号处理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1 位作者 赵振维 许正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7-423,共7页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最强大的手段,同时在空间碎片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探测理论基础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信号处理方法和空间碎片参数的估算方法,特别是介绍了相干积累和非相干...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最强大的手段,同时在空间碎片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探测理论基础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信号处理方法和空间碎片参数的估算方法,特别是介绍了相干积累和非相干积累两种方法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定性分析了测量误差,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空间碎片探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利用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开展小尺寸空间碎片探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贝叶斯统计模型 相干积累 非相干积累
下载PDF
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技术应用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宗华 吴健 +2 位作者 许正文 代连东 鱼浪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198,共6页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面观测电离层最强大的手段.简单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接着结合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该技术在电离层探测、空间物体探测、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紧接着介绍了一些新...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面观测电离层最强大的手段.简单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接着结合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该技术在电离层探测、空间物体探测、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紧接着介绍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在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中的试验和使用情况.这对提升我国电离层空间环境探测与研究水平,推动我国首套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科学产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 电离层 空间物体 空间等离子体物理
下载PDF
电离层色散效应对线极化雷达信号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宗华 陈春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电离层色散导致穿过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畸变与失真,严重影响雷达系统对各种地面和空间目标的探测能力。考虑经过电离层传播的线极化雷达信号的相位色散和极化色散效应,参考他人工作推导了具有高斯幅度谱的发射信号与雷达接收信... 电离层色散导致穿过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畸变与失真,严重影响雷达系统对各种地面和空间目标的探测能力。考虑经过电离层传播的线极化雷达信号的相位色散和极化色散效应,参考他人工作推导了具有高斯幅度谱的发射信号与雷达接收信号的卷积包络的表达式,并分析计算了不同频率和相对带宽下接收包络的脉冲宽度和距离分辨率。结果表明:电离层色散效应随相对带宽的增加而增强,随雷达载频增大而减弱。对600 MHz以上载频,极化色散很弱;对100 MHz左右的载频信号,极化色散效应很明显,且强于常见的相位色散。相位色散对100 MHz^30GHz的雷达信号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雷达 相位色散 极化色散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高信噪比空间物体距离测量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宗华 唐志美 +2 位作者 代连东 吴健 许正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1086,共6页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的强大手段,同时在空间物体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当空间物体回波信噪比很高时,可以利用单个脉冲进行目标检测,而无需相干积累.非相干散射雷达常采用相位编码脉冲,在单个相位编码脉冲内存在多...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的强大手段,同时在空间物体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当空间物体回波信噪比很高时,可以利用单个脉冲进行目标检测,而无需相干积累.非相干散射雷达常采用相位编码脉冲,在单个相位编码脉冲内存在多次相位翻转,此相位翻转在接收机滤波后显示一定坡度,通过搜索此坡度曲线上具有最大斜率的坡度点可高精度确定发射-接收回波脉冲内各对应相位翻转的时间差以及对应的距离,对这些距离值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拟合,即可给出该回波脉冲对应的空间物体距离及误差估计值.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科学联合会(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tific Association,EISCAT)实测数据分析发现,距离误差可达数十米量级,远优于以往的基于发射-接收回波脉冲前沿时间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空间物体 高信噪比 距离 相位翻转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监视雷达散射回波的电离层电子密度探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2 位作者 许正文 吴健 杨嵩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7期24-28,共5页
目的提高空间监视雷达的电离层电波环境适应性。方法 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信号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发生非相干散射,散射回波中包含电离层信息。结合雷达方程和电离层目标特征,基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原理,理论分析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 目的提高空间监视雷达的电离层电波环境适应性。方法 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信号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发生非相干散射,散射回波中包含电离层信息。结合雷达方程和电离层目标特征,基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原理,理论分析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条件(包括雷达参数设置和波束扫描方式),给出电离层回波功率、自相关函数和电子密度表达式,利用Matlab编程对某大功率空间监视雷达原始数据处理得到电离层散射回波及电子密度。结果给出了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基本条件,实测数据发现电离层回波和电子密度符合电离层变化特征。结论利用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空间散射回波探测电离层电子密度是可行的,为空间监视雷达电离层环境感知与传播自适应修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散射回波 电离层 电子密度 非相干散射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电离层E-F谷区电子密度日间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2 位作者 杨嵩 苗建苏 吴健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3,共7页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在120~160 km存在明显谷区结构,谷底位于134~144 km;另一种的谷区很宽,谷底位于约130 m,在120~150 km电子密度随高度缓慢变化,160 km以上电子密度快速单调增加.一次耀斑爆发后129 km以下电子密度迅速增加,D层电子密度突然增强,而134 km以上变化不明显,可能与X射线增强有关.一次磁暴期间139~158 km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177~196 km的电子密度出现了增强现象,可能与氧原子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电子密度 谷区 耀斑 磁暴
下载PDF
CAP1400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试验模拟件的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宗华 黄磊 林绍萱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2,共4页
CAP1400反应堆堆内构件为原型类堆内构件。为了验证CAP1400反应堆堆内构件的结构的完整性和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评价提供依据,有必要进行反应堆堆内构件流致振动模拟试验。堆内构件流致振动模拟试验通常采用缩小比例的比例模型。模型比例... CAP1400反应堆堆内构件为原型类堆内构件。为了验证CAP1400反应堆堆内构件的结构的完整性和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评价提供依据,有必要进行反应堆堆内构件流致振动模拟试验。堆内构件流致振动模拟试验通常采用缩小比例的比例模型。模型比例、模型相似关系和模型简化设计是模拟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模型比例主要考虑因素、比例模型遵守的相似关系及主要模拟试验试验件简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试验件的简化不仅能降低模拟试验的制造成本,而且能获得相对准确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内构件 流致振动 试验件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空间碎片实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宗华 杨嵩 +4 位作者 江海 代连东 唐志美 许正文 吴健 《空间碎片研究》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文中分析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空间碎片数据,主要结果包括:1)空间碎片主要分布在600~1100km和1400~1500km两个距离区间,特别是在800km和1000km出现两个峰值;2)径向速度主要分布在-2~2km/s; 3)对于780km的探测距离门,探测流量约7... 文中分析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空间碎片数据,主要结果包括:1)空间碎片主要分布在600~1100km和1400~1500km两个距离区间,特别是在800km和1000km出现两个峰值;2)径向速度主要分布在-2~2km/s; 3)对于780km的探测距离门,探测流量约7个/小时,低于北极雷达观测结果,但与空间碎片流量模型可比拟;4)与编目库对比发现该雷达可探测1000km的18cm或500km的5cm目标;5)距离测量误差约1.47km,位置测量误差约15km; 6)不同指向时雷达实际探测的空间碎片数目不同,但与基于编目库目标仿真结果的基本特征一致;7)可能具备发现未知小尺寸(小于8cm)空间碎片的能力,但需更多数据验证分析;8)实测的空间碎片散射回波有时会出现周期性振荡现象,表明空间碎片穿过雷达波束期间可能处于周期性运动状态,其周期长短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空间碎片 凝视 流量
下载PDF
核电厂控制棒驱动机构工作线圈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丁宗华 刘刚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电厂反应堆的重要动作部件。根据反应堆控制棒控制系统的指令信号,对控制棒组件进行抽插或保持来实现反应堆启动、功率运行和停堆。通过控制棒驱动机构工作线圈有限元分析,提高浇注料平均导热系数,使得线圈传热得到... 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电厂反应堆的重要动作部件。根据反应堆控制棒控制系统的指令信号,对控制棒组件进行抽插或保持来实现反应堆启动、功率运行和停堆。通过控制棒驱动机构工作线圈有限元分析,提高浇注料平均导热系数,使得线圈传热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其安全可靠性,为控制棒驱动机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棒驱动机构 工作线圈 温度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