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垂体学会垂体催乳素腺瘤诊疗共识更新解读
1
作者 舒凯 万学焱 雷霆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腺瘤是颅内最常见的一种神经内分泌疾病,通常占垂体病变的50%左右,病人常常表现高PRL血症、月经不调、泌乳、视野缺损,勃起功能障碍等。有关垂体PRL腺瘤的临床诊治,国际垂体学会2006年在《Clinical Endocrinol... 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腺瘤是颅内最常见的一种神经内分泌疾病,通常占垂体病变的50%左右,病人常常表现高PRL血症、月经不调、泌乳、视野缺损,勃起功能障碍等。有关垂体PRL腺瘤的临床诊治,国际垂体学会2006年在《Clinical Endocrinology》发表了垂体PRL腺瘤的临床指南^([1]),2011年联合内分泌学会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发表了有关高PRL血症的临床诊治指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催乳素腺瘤 高催乳素血症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经蝶手术 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万学焱 徐钰 +5 位作者 陈娟 雷琢伟 刘胜文 淦超 李朝曦 雷霆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总结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全切9例,次全切除2例,囊肿均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 目的总结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全切9例,次全切除2例,囊肿均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术前视力下降的7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例患者视力恢复正常,3例月经紊乱患者月经恢复,1例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消失。术后复查垂体磁共振未见肿瘤或囊肿复发。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垂体MRI提示肿瘤内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的存在,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治疗
下载PDF
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45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钰 肖群根 +4 位作者 刘胜文 万学焱 张华楸 舒凯 雷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二次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并总结术后通过综合治疗增加缓解率及预防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切...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二次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并总结术后通过综合治疗增加缓解率及预防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及并发症,术后综合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者全切加次全切除率达到81.3%,术前视力有障碍者术后好转率100%,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40.9%恢复正常,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病例出现。结论对于垂体瘤复发或残余患者,若存在手术适应证,再次经鼻蝶手术依旧是疗效最确切且相对十分安全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治疗首选,配合药物和(或)放疗的综合治疗将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二次手术 显微手术 经鼻蝶入路 综合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巨大垂体腺瘤二次经蝶手术30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曦 徐钰 +4 位作者 万学焱 张华楸 叶飞 舒凯 雷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二次经蝶手术策略、技巧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巨大垂体腺瘤二次经蝶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切除程度、术后症状、激素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处理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二次经蝶手术策略、技巧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巨大垂体腺瘤二次经蝶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切除程度、术后症状、激素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处理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性腺瘤22例,其中无功能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生长激素腺瘤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病人术后激素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术后并发一过性尿崩症9例,脑脊液鼻漏4例,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3个月行MRI复查17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结论对单纯经蝶或经颅入路均无法一期全切除或术后随访肿瘤复发的巨大垂体腺瘤病例,二次经蝶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手术入路 经蝶窦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手术治疗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7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明欣 张华楸 +4 位作者 刘胜文 万学焱 徐钰 陈娟 雷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359-361,共3页
目的分析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治疗男性泌乳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泌乳素水平,分为泌乳素≥200 ng/ml组(n=59)及泌乳素<200 ng/ml组(n=14),分析两组的临床和病理特... 目的分析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治疗男性泌乳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泌乳素水平,分为泌乳素≥200 ng/ml组(n=59)及泌乳素<200 ng/ml组(n=14),分析两组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泌乳素≥200 ng/ml组病人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泌乳素<200 ng/ml组(P<0.05)。泌乳素与肿瘤平均直径具有相关性(r=0.747,P<0.01)。肿瘤全切37例,大部切除3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垂体泌乳素腺瘤,其中55例为侵袭性腺瘤。术后性功能恢复正常者29例,视力、视野改善者31例。术后辅助药物治疗58例。随访65例,时间36个月,复发11例。结论男性泌乳素腺瘤多呈侵袭性生长,肿瘤大小与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压迫症状较重、肿瘤囊变、肿瘤卒中的男性病人,手术联合药物综合治疗是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素瘤 男性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泌乳素腺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华楸 徐钰 +5 位作者 刘胜文 肖群根 万学焱 陈娟 韩林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影像特点,泌乳素水平,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4例(男23,女61)泌乳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肿瘤生长方式、血清泌乳素水平分类,与其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影像特点,泌乳素水平,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4例(男23,女61)泌乳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肿瘤生长方式、血清泌乳素水平分类,与其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男性患者中高泌乳素者(69.6%)明显多于女性(40.9%)。高泌乳素组中,男性患者均为广泛侵袭性生长的巨大腺瘤(100%)。女性高泌乳素组中,肿瘤大小与激素关系不明显而与生长方式相关。女性泌乳素腺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男性。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的激素水平、影像特点和肿瘤生长方式的综合评估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素腺瘤 血清泌乳素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原代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7
作者 雷晋 张复驰 +5 位作者 李宇 万学焱 赵恺 牛洪泉 舒凯 雷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原代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的改良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提取出生24 h内SD乳鼠皮层组织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利用智能真空负压机和弹力膜培养板对经典的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CICⅡ模型)进行改良,根据弹力膜形变距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原代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的改良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提取出生24 h内SD乳鼠皮层组织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利用智能真空负压机和弹力膜培养板对经典的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CICⅡ模型)进行改良,根据弹力膜形变距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只种植细胞,不做牵张损伤)、轻度损伤组(形变距离7 mm)、中度损伤组(形变距离10 mm)和重度损伤组(形变距离13 mm)。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Neu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Bcl-2)表达,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原代神经元培养5 d,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生长良好,NeuN染色显示神经元纯度在95%以上。中度损伤后即刻,显微镜下发现神经元轴索断裂,部分细胞呈空泡样变。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细胞培养液LDH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而Bcl-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损伤组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细胞培养液LDH水平与伤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Bcl-2表达水平与伤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新生大鼠皮层体外培养所获原代神经元纯化率较高。本研究改良模型可模拟神经元损伤,使用方便、可重复性好,适合颅脑损伤和细胞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原代神经元 牵张损伤模型 方法改良 可行性 SD乳鼠
下载PDF
椎管硬脊膜外占位并急性截瘫的诊治:14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程立冬 舒凯 +4 位作者 陈旭 蒋伟 李然 万学焱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在整个椎管占位病变的比例并不高,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共有526例椎管病变患者开展外科治疗,其中14例为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约占2.66%.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出现急性截瘫后大多进展... 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在整个椎管占位病变的比例并不高,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共有526例椎管病变患者开展外科治疗,其中14例为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约占2.66%.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出现急性截瘫后大多进展快,临床症状突出,对患者危害极大,若延误治疗,神经功能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根据我们对14例硬脊膜外占位并急性截瘫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手术时间选择与预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占位 急性截瘫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激光雕刻/编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绝对宽颈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9
作者 邱文串 韩杨 +3 位作者 万学焱 朱明欣 杨海 曾亮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8-41,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编织支架和激光雕刻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架的制造工艺分为编织支架组(n=30)与激光雕刻支架组(n=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术... 目的比较研究编织支架和激光雕刻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架的制造工艺分为编织支架组(n=30)与激光雕刻支架组(n=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术后随访Raymond分级及预后情况。结果编织支架组的预后良好率90.0%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编织支架组和激光雕刻支架组远期闭塞率Ⅰ级分别为90%、63.3%,Ⅱ级分别为6.7%、10.0%,和Ⅲ级分别为3.3%、2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Hunt-Hess改良分级,动脉瘤位置(编织支架组大脑前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10例、颈内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5例;激光雕刻支架组大脑前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8例、颈内动脉13例、椎基底动脉4例),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及术中血栓形成,术后脑梗死,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织支架和激光雕刻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是安全有效的,编织支架远期的栓塞程度更好及预后更佳,且围术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栓塞 支架 弹簧圈 疗效
下载PDF
侵袭性在垂体腺瘤术后残留再生长与复发中的评价及临床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霆 万学焱 +3 位作者 刘慧勇 卢亮 陈娟 舒凯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64-768,共5页
垂体腺瘤是颅内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约占颅内肿瘤的10%。垂体腺瘤虽然为良性肿瘤,但由于肿瘤侵袭性生长特性、设备条件和手术者技术有限等因素影响,使得肿瘤镜下全切和复发问题仍然较突出,复发垂体腺瘤比例逐年升高,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大... 垂体腺瘤是颅内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约占颅内肿瘤的10%。垂体腺瘤虽然为良性肿瘤,但由于肿瘤侵袭性生长特性、设备条件和手术者技术有限等因素影响,使得肿瘤镜下全切和复发问题仍然较突出,复发垂体腺瘤比例逐年升高,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大。本文旨在总结本中心的侵袭性或复发性垂体腺瘤的病例资料,对复发性垂体腺瘤的诊治,包括再次经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进行述评,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垂体腺瘤 侵袭性 经蝶入路 假性包膜
下载PDF
29例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道法 万学焱 +6 位作者 李宇 雷晋 韩林 赵恺 牛洪泉 舒凯 雷霆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TISH)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29例TIS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后2周由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估短期疗效。GOS 1~3分...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TISH)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29例TIS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后2周由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估短期疗效。GOS 1~3分为疗效差,GOS 4~5分为疗效好。结果 疗效良好者20例,占69.0%,疗效差者9例,占31.0%。疗效好组治疗后2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平均为(14.6±0.7)分,疗效差组为(9.4±2.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ISH疗效的因素包括合并合并脑挫裂伤(P=0.032),入院时GCS评分(P<0.001),住院期间病变变化(P=0.049),住院期间GCS极低值(P<0.001),治疗方式(P=0.016)和手术方式(P<0.05)。重症TISH患者(GCS≤8分)中7例行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治疗。手术组预后良好者4例,预后差者3例;而非手术组3例患者短期预后均较差。结论 TISH临床少见,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经保守治疗效果较好。部分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需严密监护。重症TISH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 大脑镰综合征 手术治疗 短期和长期疗效
下载PDF
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万学焱 徐钰 +4 位作者 张华楸 刘胜文 肖群根 张所军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垂体瘤组37例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结果3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27例,分期经鼻蝶2例,经颅4例,联合人路4例。全切除11例,次全切...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垂体瘤组37例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结果3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27例,分期经鼻蝶2例,经颅4例,联合人路4例。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4例,部分切除12例。术后症状改善28例,缓解5例,未愈4例。术后辅助治疗11例。随访5~51个月,中位时间25个月,复发13例,复发率35%,复发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35.8个月。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是否予以辅助治疗以及是否有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与预后明显相关。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经鼻蝶入路可以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辅助治疗能够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原发性垂体腺癌一例临床特点
13
作者 万学焱 柯昌述 +1 位作者 尹丽丽 雷霆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8-242,共5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综合阐述原发性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以多尿起病,伴头痛,垂体激素检查提... 目的总结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综合阐述原发性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以多尿起病,伴头痛,垂体激素检查提示垂体前叶功能进行性减退,垂体MRI检查提示垂体占位性病变,在我院行2次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分别为无功能腺瘤和不典型性垂体腺瘤,肿瘤增殖指数(Ki-67)达30%,建议患者放射治疗,患者拒绝,随访发现患者肿瘤颅内广泛转移,全身检查未见其他肿瘤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垂体腺癌。结论原发垂体腺癌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一种肿瘤,多由侵袭性垂体腺瘤转化而来,术后病理检测Ki-67值的高低对于判断肿瘤的增殖程度以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原发性垂体腺癌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其预后与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ACTH的脑垂体腺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治疗
原文传递
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0调控Notch1信号介导胶质瘤细胞的迁移
14
作者 万学焱 谢家钊 +8 位作者 漆艺玮 吴思思 鄢子盛 赵恺 孔繁丽 梅齐 张所军 舒凯 雷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26-2029,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介导胶质瘤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取慢病毒感染法构建沉默PDCD10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同时采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细胞,观察沉默PDCD10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介导胶质瘤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取慢病毒感染法构建沉默PDCD10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同时采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细胞,观察沉默PDCD10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胶质瘤细胞系对照组和沉默组PDCD10和Notch1的表达,探讨PDCD10调控Notch1蛋白水平的机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PDCD10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级别的提高而降低,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沉默PDCD10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100±28)%比(152±25)%比(113±9)%、(100±3)%比(115±2)%比(99±2)%,F=7.15、88.30,P<0.01],而这可被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抑制[(152±25)%比(113±9)%、(115±2)%比(99±2)%,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下调PDCD10的表达不改变Notch1的转录水平[(100±35)%比(114±48)%,t=0.66,P>0.05],但抑制Notch1蛋白的降解速率(t=3.22,P<0.05),导致细胞内Notch1蛋白水平提高[(100±12)%比(153±16)%,F=10.05,P<0.05],进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结论PDCD10可能通过调控Notch1在细胞内的降解进而介导胶质瘤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程序性细胞因子10 Notch1信号通路 迁移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成因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胜文 王胜 +6 位作者 刘星 万学焱 张所军 徐钰 杨洪宽 舒凯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4-806,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生脑梗死(24例)与未梗死(46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经治疗后梗死组的...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生脑梗死(24例)与未梗死(46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经治疗后梗死组的好转率(58%)明显低于非梗死组(83%);梗死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最高体温为(38.1±0.8)℃,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5%)明显高于非梗死组(26%)(P<0.05);梗死组大脑中动脉痉挛发生率(75%)高于非梗死组(35%)(P<0.05).结论 脑梗死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脑血管痉挛、血管结构的损害和压迫是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梗死 脑血管痉挛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对手术入路的参考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胜文 万学焱 +2 位作者 张华楸 王建华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颅咽管瘤、囊性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及垂体脓肿等四种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建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93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病年龄较小、... 目的分析和比较颅咽管瘤、囊性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及垂体脓肿等四种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建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93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病年龄较小、病变体积较大、第三脑室压迫、实性部分网状强化常见于颅咽管瘤;海绵窦侵犯、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常见于囊性腺瘤;Rathke囊肿和垂体脓肿多表现为单纯囊性;病程短、尿崩、≥2个腺垂体激素低下及病变环形强化多见于垂体脓肿。结论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互相重叠,但又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分析,有助于这四种囊性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垂体脓肿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因子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的内吞过程促进胶质瘤生长
17
作者 牛洪泉 赵恺 +5 位作者 王华健 苗壮壮 万学焱 游超 王俊文 胡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Mob3)增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的内吞过程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胶质瘤U37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中心),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与沉...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Mob3)增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的内吞过程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胶质瘤U37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中心),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与沉默PDCD10的胶质瘤细胞。提取胞膜蛋白、胞质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CD10、EphB4、Mob3的改变。将12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shPDCD10组,oxPDCD10组和对照组。行动物实验探究在干预PDCD10表达后,胶质瘤成瘤能力的改变。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下调PDCD10显著增加Mob3的表达(1.05±0.08比2.34±0.34,t=3.787,P<0.01),而过表达PDCD10降低Mob3的表达(1.05±0.08比0.79±0.15,t=3.420,P<0.01)。下调Mob3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对照组(0.94±0.07比1.83±0.25,t=5.938,P<0.01),而胞质表达低于对照组(0.94±0.07比0.35±0.02,t=14.040,P<0.01)。同时下调Mob3与PDCD10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单独下调PDCD10组(0.53±0.06比1.26±0.13,t=8.831,P<0.01)。体内实验证实过表达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2比(41.7±4.3)血管数/mm2,t=7.208,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3)比(78.3±6.4) mm^(3),t=10.430,P<0.01)均高于对照组,而下调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2比(3.3±0.2)血管数/mm2,t=14.850,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3)比(19.9±2.6) mm^(3),t=6.330,P<0.01]低于对照组。结论 PDCD10通过靶向调控Mob3减少EphB4的内吞过程,进而促进胶质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程序性细胞因子10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调控EphB4信号通路促进胶质母细胞瘤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尧小龙 田卫东 +7 位作者 万学焱 游超 王俊文 张所军 胡峰 赵恺 牛洪泉 舒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PDCD10)调控胶质母细胞瘤(GBM)迁移和侵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GBM细胞系(U251和U373)构建稳定转染的PDCD10过表达(oxPDCD10)或沉默(shPDCD10)的GBM细胞系。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PDCD10)调控胶质母细胞瘤(GBM)迁移和侵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GBM细胞系(U251和U373)构建稳定转染的PDCD10过表达(oxPDCD10)或沉默(shPDCD10)的GBM细胞系。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DCD10、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pErk1/2的表达。在过表达PDCD10的GBM细胞进一步下调EphB4(siEphB4)。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PDCD10和EphB4在GBM患者中高表达且具有相关性(203.4±17.9比100.0±12.4,t=8.2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和侵袭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152.8±27.3比97.6±16.4,P<0.05)和侵袭(152.9±11.8比89.4±16.6,P<0.05)高于对照组(t=5.4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引起EphB4和p-Erk1/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调控EphB4表达高于对照组。在oxPDCD10的GBM细胞上转染siEphB4后,逆转了oxPDCD10引起的GBM细胞迁移和侵袭高于对照组(t=3.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BM中PDCD10通过调控EphB4的表达,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迁移与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 迁移 侵袭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在颅脑创伤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
19
作者 雷晋 李宇 +3 位作者 万学焱 赵恺 牛洪泉 雷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6-810,共5页
继发性损伤是决定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干预措施发生疗效的关键,因此探明继发性损伤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寻找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核苷酸,在生物体的多种生理与病理进程中发... 继发性损伤是决定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干预措施发生疗效的关键,因此探明继发性损伤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寻找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核苷酸,在生物体的多种生理与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能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血管再生、神经修复和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从而影响到颅脑创伤疾病的发展、治疗和预后。因此,本文旨在归纳总结长链非编码RNA对颅脑创伤后的损伤调控作用和机制,及其在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继发性损伤 长链非编码RNA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