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瑞香教授辨治胸痹经验介绍 被引量:1
1
作者 柯斌 师林 +1 位作者 孟君 丘瑞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06,共3页
介绍广东省名中医丘瑞香教授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辨证时四诊合参,尤重脉象。在胸痹的发作期,注重使用活血化瘀药,同... 介绍广东省名中医丘瑞香教授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辨证时四诊合参,尤重脉象。在胸痹的发作期,注重使用活血化瘀药,同时根据岭南人体质特点不忘祛湿。用药重视调补心之气血阴阳、活血化瘀、心胃同治,倡导中西医并重及个体化治疗。重视预防调护,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辨证论治 丘瑞香
原文传递
冠心病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气病致瘀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2 位作者 杨守玉 吴少凡 朱雅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36-38,共3页
近年来在血瘀证的研究中,对“气”的作用涉及较少。鉴于“气病致瘀”尚未见有较系统研究及报道,我们结合与中医气血学说有密切关系的微循环理论。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 气病 气滞血疲 血液循环障碍 血癖 气虚 虚证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2 位作者 罗汉川 秦鉴 金明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目的:为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用心脉通胶囊(30例)及复方丹参片(15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 目的:为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用心脉通胶囊(30例)及复方丹参片(15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的变化,并与2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SOD明显低于健康人(P<0.001),MDA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心脉通胶囊治疗后,患者SOD及ST段明显升高(P<0.001),MDA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01);用复方丹参片者SOD及ST段无明显改变(P>0.05),MDA和症状计分虽降低明显(P<0.05,P<0.001),但仍显著高于心脉通胶囊组(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能有效提高缺血心肌的抗氧化能力,以保护缺血心肌的损伤,因而用以防治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其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心肌缺血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与血管内皮保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3 位作者 蓝军 邝翠仪 刘红健 冯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7-349,共3页
为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将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为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将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计分、TIB、MDA均显著下降(P<0.05),而心脉通胶囊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心脉通组ET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O、SOD明显上升(P<0.05),而心脉通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心脉通胶囊有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中医药疗法 心脉通胶囊 血管内皮
下载PDF
冠心病血瘀证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1 位作者 朱雅宜 秦鉴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血瘀证的证型实质。方法:检测21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高切速全血粘度(ηHB)、低切速全血粘度(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 目的:探讨血瘀证的证型实质。方法:检测21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高切速全血粘度(ηHB)、低切速全血粘度(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的浓度。结果:气滞血瘀组ηLB、A显著升高,PGI_2/TXA_2明显下降,血液呈高聚状态;阴虚血瘀组CH、HCT、Fb、AI、ηLB明显增高,血液呈高浓、高凝、高聚状态;痰浊血瘀组ηLB、ηP、TG显著升高,血液里高粘状态;气虚血瘀组仅ηHB有所升高,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提示血瘀证的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物质基础,血液理化特性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为血瘀证进一步分型论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分型 冠心病 血瘀证 血液理化特征
下载PDF
性激素对肾虚患者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8
6
作者 丘瑞香 吴国珍 金明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性激素对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32例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分为肾阴虚组17例,肾阳虚组15例,观察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睾酮(T)、E2/T和肾虚症状计分变化,并以15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肾... 目的探讨性激素对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32例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分为肾阴虚组17例,肾阳虚组15例,观察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睾酮(T)、E2/T和肾虚症状计分变化,并以15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肾虚两组T显著降低(P<0.05~0.01);肾阴虚组E2、E2/T明显升高,肾阳虚组E2则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随着肾虚症状积分改善,两组T均显著回升,肾阴虚组E2、E2/T显著回落,肾阳虚组E2显著回升(P<0.01),均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冠心病肾虚患者阴阳平衡失调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人参逆转性激素变化的效应,对改善肾虚阴阳失调症状有积极影响,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对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虚证 阴阳平衡 雌二醇 睾酮 冠心病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3 位作者 蓝军 邝翠仪 刘红健 冯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6 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血浆内皮... 目的 :观察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6 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脉通组临床症状计分、TIB、ET、MD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NO、SOD上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心脉通胶囊有较好抗心肌缺血作用 ,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及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比单用西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心肌缺血 冠心病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蓝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4-76,共3页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3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3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的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 0. 01), CGRP变化不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ET及症状计分均明显降低( P< 0. 01), ST段均明显升高( P< 0. 01),但心脉通组 ET、症状计分降低及 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CGRP变化不明显(P>0.05),心脉通组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血管内皮损伤,心脉通胶囊能抑制血浆ET的过量释放,同时有促进血浆CGRP的生成和分泌作用并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整 ET和CGRP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素
下载PDF
丽参注射液对老年女性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双向调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丘瑞香 金明华 +1 位作者 吴国珍 侯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7-269,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老年女性冠心病肾虚患者雌二醇(E2)、睾酮(T)及E2/T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E2、E2/T肾阳虚组明显降低,肾阴虚组明显升高(P均<0.01);肾虚两组比较亦差异显著... 本研究观察了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老年女性冠心病肾虚患者雌二醇(E2)、睾酮(T)及E2/T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E2、E2/T肾阳虚组明显降低,肾阴虚组明显升高(P均<0.01);肾虚两组比较亦差异显著(P<0.001)。3组T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随着肾虚症状改善,E2、E2/T肾阳虚组明显回升(P<0.05),肾阴虚组明显下降(P<0.01),均接近对照组,T两组均无显著变化。提示:绝经期后冠心病肾虚患者阴阳失调与性激素紊乱有关,主要表现在生物活性作用强的E2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人参既可调整阴阳改善肾虚症状又可逆转性激素变化,对E2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助于人体内环境雌雄性激素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参注射液 雌二醇 睾酮 冠心病 肾阴虚 肾阳虚
下载PDF
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的抗心肌缺血疗效与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3 位作者 蓝军 邝翠仪 刘红健 冯君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 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 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计分、TIB、MDA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心脉通胶囊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脉通组ET显著下降 (P <0 .0 1) ,但对照组下降不明显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NO、SOD明显上升 (P <0 .0 5 ) ,而心脉通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心脉通胶囊有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及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比单用西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心肌缺血 药物疗法 疗效 作用机制 TIB ET NO SOD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活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丘瑞香 冯君 孟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8-600,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缺血存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功进行PTCA术的AMI患者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前3天开始服用心脉通胶囊,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缺血存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功进行PTCA术的AMI患者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前3天开始服用心脉通胶囊,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后核素静息心肌显像节段数、核素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分数(ES)和核素心肌灌注缺损严重程度积分(SS)以及循环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记分为1的静息心肌显像节段数转变2分的变化率治疗组(58.33%)明显大于对照组(53.33%)(P<0.05),ES、SS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和1周VEGF浓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能促进存活心肌的代谢活动,促进循环VEGF的表达,对AMI患者缺血存活心肌起积极保护作用;益气活血中药有血管新生活性样作用,有助于梗塞区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改善缺血存活心肌的低灌注状态将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保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冠心病血瘀症患者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1 位作者 朱雅宜 秦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26-28,共3页
检测216例冠心病各国血瘀证患者高、低切速全血粘度(分别表示为ηHB和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教(AI)、血细胞比容(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三酸甘油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 检测216例冠心病各国血瘀证患者高、低切速全血粘度(分别表示为ηHB和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教(AI)、血细胞比容(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三酸甘油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的浓度。结果显示:气滞血瘀组ηLB、AI显著升高,PCI2/TXA2明显下降;阴虚血瘀组CH、HCT、Fb、AI明显增高;痰浊血瘀组TG、ηP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提示血瘀证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基础,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血瘀证微观辨证提供实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血液 辨证分型
下载PDF
人参对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双向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丘瑞香 金明华 吴国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672-674,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62例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血雌二醇(E_2)、睾酮(T)及E_2/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男性肾虚两组血T降低(P<0.05),肾阳虚组血E显著降低和肾阴虚组E_2、E_2/T显著升高(P<0.01);女性肾阳虚组E_... 本研究观察了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62例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血雌二醇(E_2)、睾酮(T)及E_2/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男性肾虚两组血T降低(P<0.05),肾阳虚组血E显著降低和肾阴虚组E_2、E_2/T显著升高(P<0.01);女性肾阳虚组E_2、E_2/T明显降低,肾阴虚组则明显升高(P<0.01),T有降低趋势;男女肾虚各组E_2、E_2/T比较差异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随着肾虚症状改善,男女肾阳虚组E_2、E_2/T明显回升,肾阴虚组明显下降(P<0.05~0.01),各组T均有回升,男性患者升高显著(P<0.01),各指标均接近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中医药疗法 人参 肾虚
下载PDF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丘瑞香 孟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8-389,共2页
关键词 化学成分 中药复方 物质基础研究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丘瑞香 邝翠仪 贺敬波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的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①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②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血管调节肽代谢紊乱;心脉通胶囊能促进血浆CGRP的生成和分泌,抑制血浆ET的过量释放,拮抗ET生物学效应,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整ET和CGRP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冠心病 内皮素 CGRP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左右关脉与肝脾病证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2 位作者 朱雅宜 黄业芳 吴国珍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23,共3页
通过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4例属肝郁证,62例属脾虚证)患者和65例正常人左右关脉图形的对比分析,发现肝郁证左关脉图重搏前波、降中峡显著抬高,主波变宽,重搏波平坦及降支速度明显变小;脾虚证有关脉图主波变小,主波及降中峡提早出现,重... 通过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4例属肝郁证,62例属脾虚证)患者和65例正常人左右关脉图形的对比分析,发现肝郁证左关脉图重搏前波、降中峡显著抬高,主波变宽,重搏波平坦及降支速度明显变小;脾虚证有关脉图主波变小,主波及降中峡提早出现,重搏前波降低,重搏波明显抬高,降支速率增快。表明肝郁证左关脉偏弦,脾虚证右关偏滑。提示肝脾不同病证在寸口分候的相应脉位上有不同反应,左右关脉与肝脾病证有相关性,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的论述提出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关脉 肝脾病证 相关性
下载PDF
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临床探讨——附213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7
17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14-16,共3页
我组自1976年起,自拟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1980~1986年以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213例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源于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提出的命名... 我组自1976年起,自拟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1980~1986年以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213例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源于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提出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1979;6:365)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4岁,平均56岁;病程短者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生脉冠心方 厥心痛 胸痹
下载PDF
丽参注射液对老年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丘瑞香 吴国珍 金明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1-3,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32例经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老年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雌二醇(E2)、睾酮(T)及E2/T的变化。结果表明: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组T均降低(P<0.05~0.01);肾阴虚组E2、E2/T升高,而肾阳虚组E2则降低... 本研究观察了32例经丽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老年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雌二醇(E2)、睾酮(T)及E2/T的变化。结果表明: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组T均降低(P<0.05~0.01);肾阴虚组E2、E2/T升高,而肾阳虚组E2则降低(P<0.01)。治疗后随着肾虚症状改善两组T均回升,肾阴虚组E2、E2/T回落,肾阳虚组E2回升(P<0.01),均接近对照组水平。提示老年男性冠心病肾虚患者阴阳失调与性激素紊乱有关,主要表现在血清T浓度的降低和E2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人参既可调整阴阳改善肾虚症状又可逆转性激素变化,在提高T水平的同时,对E2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参注射液 人参 冠心病 中医药疗法 肾虚
下载PDF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 (2 0例 ,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 ) ,对照组 (2 0例 ) ,观察治疗前后 ,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目的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 (2 0例 ,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 ) ,对照组 (2 0例 ) ,观察治疗前后 ,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 ,心电图 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 ,并与 1 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 ET明显高于健康人 (P<0 .0 0 1 ) ,CGRP变化不明显 (P>0 .0 5)。治疗后 :(1 )两组患者 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 (P<0 .0 1 ) ,ST段明显升高 (P<0 .0 1 ) ,但心脉通组 ET、症状计分降低及 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 ) ;(2 )常规用药者 CGRP变化不明显 (P>0 .0 5) ,加用心脉通胶囊者 CGRP明显提高 (P<0 .0 1 )。结论 :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 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 ,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 ,为中医对“心有病 ,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心肌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冠心病
下载PDF
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正常人左右关脉与肝脾内在联系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丘瑞香 罗致强 +1 位作者 朱雅宜 吴少凡 《中医药研究》 1991年第5期26-28,42,共4页
寸口六脉分候脏腑理论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由于六脉与脏腑的配属不一,而对其价值也褒贬不一,为古今医家所争论。肯定者认为这理论有理论依据,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否定者认为这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感性认识靠... 寸口六脉分候脏腑理论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由于六脉与脏腑的配属不一,而对其价值也褒贬不一,为古今医家所争论。肯定者认为这理论有理论依据,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否定者认为这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感性认识靠不住。但有不少学者认为六脉分候脏腑理论是中医多年传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脉分候脏腑 左右关脉 肝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