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元素与帕金森病 被引量:4
1
作者 东春阳 何德富 翁恩琪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0,共3页
帕金森病人黑质致密部铁异常积累,脑内铁代谢紊乱,存在铁过量的神经毒性,显示铁与帕金森病关系密切。该文从脑内铁的分布与代谢,铁的神经毒性及中枢铁代谢紊乱与帕金森病的关系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铁代谢 帕金森病 神经毒性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黑质注射鱼藤酮对大鼠行为和丘脑VL核自发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贝 何德富 +1 位作者 东春阳 卢湘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8,共6页
研究中脑黑质注射鱼藤酮对大鼠行为和丘脑VL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运用网格、斜板和开阔试验检测大鼠行为改变;微电极记录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鱼藤酮脑内注射28d后,大鼠在网格上的移动潜伏期明显增长,沿斜板下滑次数显著增多,自... 研究中脑黑质注射鱼藤酮对大鼠行为和丘脑VL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运用网格、斜板和开阔试验检测大鼠行为改变;微电极记录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鱼藤酮脑内注射28d后,大鼠在网格上的移动潜伏期明显增长,沿斜板下滑次数显著增多,自主活动减少,而静止性蹲坐时间显著增多;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数显著降低,电频谱峰向低频区聚集,Ⅰ型簇状放电型式减少,更多的表现为规律型放电或Ⅱ型簇状放电.结果表明黑质注射鱼藤酮能诱发大鼠出现肌僵直、行动迟缓、震颤等类帕金森病征状,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相应减弱,放电型式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酮 黑质 自发放电 行为 丘脑腹外侧核 频谱
下载PDF
调频声频率变化率对大鼠听皮层神经元声反应的影响
3
作者 陈福俊 东春阳 何德富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1-646,共6页
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调频声频率变化率及时程对调频声所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影响.实验在34只乌拉坦麻醉的SD大鼠上进行,在皮层41区记录了113个对调频声有反应的细胞电活动.观察发现,调频声刺激的时程和频率变化率发... 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调频声频率变化率及时程对调频声所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影响.实验在34只乌拉坦麻醉的SD大鼠上进行,在皮层41区记录了113个对调频声有反应的细胞电活动.观察发现,调频声刺激的时程和频率变化率发生改变,可对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反应型式和放电频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明,听皮层在复杂声上传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复杂的编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声 声反应 听皮层 频率变化率 时程
下载PDF
高温与上海市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性
4
作者 陈非儿 东春阳 +8 位作者 潘梅竹 施烨闻 钱海雷 隋少峰 伍晨 童玲 王朵 吴筝 张江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3-1369,共7页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中暑的日均气温阈值、滞后效应、易感人群。[结果]2013—2022年间的6—8月上海市共报告中暑病例3479例,男女性别比为3.34。日均气温与中暑发病显著相关,其阈值为33.1℃,暴露当天引发中暑的风险最高,且持续到滞后第2天。极端高温(33.1℃)累积效应在滞后2 d达到最高,以日平均气温中位数28.1℃为参照值,此时总人群相对危险度RR(95%CI)为25.32(17.49~36.6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33(17.78~38.98)和25.20(12.52~50.72),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4岁、65岁及以上的效应RR(95%CI)分别为25.17(15.54~40.78)和76.98(34.80~170.30),高于16~44岁组(RR=20.22;95%CI:12.22~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的效应值(RR=49.09;95%CI:19.60~122.95)高于郊区(RR=23.65;95%CI:16.13~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上海市人群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显著,日均气温的影响阈值为33.1℃,中老年和城区居民的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气温 阈值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大气污染与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江华 郭常义 +6 位作者 许慧慧 李源培 张莉君 东春阳 施烨闻 钱海雷 金奇昂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2年10月31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每日门诊量统计资料和同期上海市大气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在... [目的]探讨上海市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2年10月31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每日门诊量统计资料和同期上海市大气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假期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为76~382人次。单污染模型中,二氧化硫(SO2)滞后4 d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最明显,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滞后6 d的影响最明显;SO2、NO2、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上升0.69%(RR=1.006 9,95%CI:1.003 5~1.010 3)、0.54%(RR=1.005 4,95%CI:1.002 8~1.007 9)和0.20%(RR=1.002 0,95%CI:1.001 1~1.002 8)。多污染模型中,调整其他污染物后,所有污染物健康效应估计值均较单污染模型降低,并不改变各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门诊量 时间序列 广义相加模型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潘梅竹 许慧慧 +3 位作者 东春阳 周晓丹 张江华 钱海雷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分析2013—2017年上海市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中暑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等,共... 目的分析2013—2017年上海市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中暑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等,共1 152例,其中死亡组病例115例,存活组病例1 037例。同时,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发病日期的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逐日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等。比较两组病例发病当日的个体因素以及气象因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中暑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1 152例重症中暑病例年龄为(56.29±18.95)岁,男性843例(73.18%),962例(83.51%)发病日处于热浪期,中暑类型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的病例分别有322(27.95%)、170(14.76%)、533(46.27%)和114例(9.90%)。存活组发病当日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别为(32.81±1.99)、(38.20±2.24)、(29.22±1.94)℃,均低于死亡组[(33.76±1.17)、(39.19±1.31)、(29.72±1.66)℃](P值均<0.001);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分别为(60.36±9.75)%、(41.26±9.71)%,均高于死亡组[(54.59±6.89)%、(35.60±7.2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日平均湿度<60%、中暑类型为混合型的病例相比,日平均湿度≥60%、中暑类型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病例死亡OR(95%CI)值分别为0.31(0.18,0.54)、0.13(0.05,0.34)、0.68(0.58,2.30)和0.87(0.48,1.58)。结论重症中暑病例发病当日的相对湿度以及中暑类型是重症中暑病例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死亡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18年上海市PM2.5的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江华 许慧慧 +1 位作者 东春阳 贾晓东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320,共7页
[背景]PM2.5持续暴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空气污染成因复杂,大型城市内部空气污染存在变异性,研究若使用单一测量值作为暴露水平,可能导致暴露错分。[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的污染水平及时空变异来源,分析城市PM2.5空... [背景]PM2.5持续暴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空气污染成因复杂,大型城市内部空气污染存在变异性,研究若使用单一测量值作为暴露水平,可能导致暴露错分。[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的污染水平及时空变异来源,分析城市PM2.5空间分布特征。[方法]2018年在上海全市范围内设置区域背景点、城市背景点和交通点等20个固定监测点,于冬季、夏季、秋季分别开展为期2周的PM2.5监测,并在距离国控自动监测站2 km范围内设置一个校准点进行全年监测,对全年及3个季节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时间校准。观察不同采样时段PM2.5的浓度时空变化情况,使用方差组分分析法分析变异来源,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不同采样季节的PM2.5浓度进行空间插值,采用留一交叉验证(LOOCV)法进行插值精度检验。[结果]全市校准年均浓度值为39.87μg·m^-3,秋冬季校准PM2.5平均浓度较高,夏季明显降低。全年监测显示各个点位类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年总体浓度变异的83.84%归因于点位之间的变异,16.16%归因于季节变异;不同季节PM2.5校准浓度贡献率主要来自点位间变异。普通克里金插值法PM2.5的决定系数R2波动范围为0.33~0.85,LOOCV法均方根误差波动范围为4.88~8.41μg·m^-3。PM2.5浓度趋势面显示浓度污染高值区位于西部地区。[结论]上海市PM2.5浓度呈现秋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格局。可以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提供PM2.5暴露浓度空间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变化 克里金插值 暴露评估
原文传递
2009—2014年上海市足浴场所的卫生状况
8
作者 施烨闻 许慧慧 +3 位作者 张莉君 张江华 东春阳 钱海雷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综合分析2009—2014年上海市足浴场所卫生状况,为足浴业卫生的有效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4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每年对上海市各区/县随机抽取6~7家足浴场所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包括:室内空气、足浴... [目的]综合分析2009—2014年上海市足浴场所卫生状况,为足浴业卫生的有效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4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每年对上海市各区/县随机抽取6~7家足浴场所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包括:室内空气、足浴用品、足浴水和从业人员手部卫生。[结果]足浴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各指标合格率均≥93.88%。足浴用品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年合格率均≥96.28%,而拖鞋的霉菌合格率≤88.89%。足浴水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年合格率≥97.06%,霉菌2010年合格率仅为33.33%。从业人员手部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年合格率≥96.64%;细菌总数合格率近几年有所下滑,霉菌合格率≤91.38%。[结论]上海市被抽检足浴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总体情况良好,但足浴用品、足浴水及足浴从业人员手部卫生情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浴场所 卫生状况 室内空气 足浴用品 足浴水 从业人员手部卫生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大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11 位作者 许慧慧 许东 沈先标 杜向阳 章敏华 谈建国 张江华 东春阳 钱海雷 施烨闻 潘梅竹 周晓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测试肺功能3次,各校分别于次年5-6月测试第4次肺功能。同时收集同期三校就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污染物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影响。结果 控制气象因素和个体因素后,PM2.5、PM10滞后2 d和累计滞后2 d、SO2累计滞后2 d和NO2检测当日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儿童2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25%)、50%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50%)、7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SO2和NO2分别叠加PM2.5和PM10污染时,滞后效应值大于SO2和NO2单独存在时(P〈0.05)。结论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变化呈负相关,并存在滞后效应及累计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 混合效应模型 小学生
原文传递
上海市冬季雾霾期两校小学生肺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8 位作者 许慧慧 许东 沈先标 章敏华 张江华 杜向阳 东春阳 钱海雷 潘梅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9-414,共6页
[目的]观察上海市冬季雾霾期大气污染状况及小学生肺功能的变化趋势。[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所学校3~5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为样本研究对象,共182名,于2013年12月测试其肺功能3次(每周1次,... [目的]观察上海市冬季雾霾期大气污染状况及小学生肺功能的变化趋势。[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所学校3~5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为样本研究对象,共182名,于2013年12月测试其肺功能3次(每周1次,连续3周);另于次年6月测试第4次,以作为对照。同时收集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A、B两校就近的环境监测国控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4种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一般线性模型(GLM)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肺功能变化趋势。[结果]2013年12月两校所在监测点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其中PM2.5超标严重;2014年6月4种污染物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明显低于2013年12月(P〈0.01)。所调查的182人中,完成4次肺功能检查的有160人,占87.91%。两校学生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校第2次用力肺活量(FVC)和第3次的呼气流量峰值(PEF)高于B校(P〈0.05);各肺功能指标均有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P〈0.05或P〈0.01),FVC值存在时间和学校中的交互作用(P〈0.0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25%)4次检查结果均呈线性降低(P〈0.01);两校边际均值轮廓图显示,FVC、FEV1、MEF50%和MEF25%4次结果呈降低趋势,PEF、7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则前3次依次降低,第4次回升;经检验,2013年12月各指标的边际轮廓均值与2014年6月明显不同(P〈0.01或P〈0.05)。[结论]2013年12月冬季雾霾期上海市两监测点空气质量较差,周边小学生肺功能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指标均逐渐降低,雾霾期后仅部分指标回升,个别指标仍未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小学生 肺功能 重复测量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大气污染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莉君 东春阳 +4 位作者 许慧慧 吴春峰 郭常义 许东 程昱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1-746,共6页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儿童肺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儿童肺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及距离最近的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及气象指标(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均值,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滞后效应(lag0~lag7)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lag07)。[结果]6种污染物浓度在不同时间每增加10μg·m^-3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M2.5在lag4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超额就诊风险(ER)为0.32%(95%CI:0.12%~0.53%)和0.59%(95%CI:0.15%~1.03%);PM10在lag3对门诊量有滞后影响,ER为0.19%(95%CI:0.00%~0.37%);NO2在lag3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ER分别为1.11%(95%CI:0.71%~1.51%)和3.05%(95%CI:2.24%~3.87%);SO2在lag4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ER分别为1.86%(95%CI:1.08%~2.65%)和4.90%(95%CI:3.31%~6.51%);O3与门诊量呈负相关,lag6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显著,ER分别为-0.21%(95%CI:-0.38%^-0.05%)和-0.56%(95%CI:-0.93%^-0.20%);CO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滞后效应主要体现在lag4和lag5,ER分别为0.30%(95%CI:0.07%~0.53%)和0.24%(95%CI:0.01%~0.47%)(P<0.05或P<0.01)。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当SO2、NO2与PM2.5、O3和CO共存时,SO2和NO2的效应更稳健,ER分别为1.54%(95%CI:0.49%~2.60%)和1.21%(95%CI:0.67%~1.74%);当NO2与PM10、O3和CO共存时,NO2对门诊量影响最大,ER为1.41%(95%CI:0.88%~1.95%)(P<0.01)。[结论]上海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和CO水平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3与门诊人次呈负相关,SO2和NO2在污染物联合效应中作用更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儿童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2002—2005年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莉君 许慧慧 +2 位作者 施烨闻 东春阳 郭雁飞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两个环境监测点(A监测点位于市区,B监测点位于郊区)SO2、NO2和PM10的日均浓度,用SPSS 11.5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两个环境监测点(A监测点位于市区,B监测点位于郊区)SO2、NO2和PM10的日均浓度,用SPSS 11.5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大气污染物月、季度和年浓度变化规律,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监测点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2、3、5、9、10月份,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NO2月平均浓度在7、12月份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1);除2、3、5月份外,其他月份PM10的平均浓度B监测点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A、B两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的月份变化均呈"V"型分布。在春、秋、冬3季,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高于A监测点(P<0.01),夏季NO2平均浓度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5),PM10则4个季节中B监测点的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3种污染物的季节变化多表现为冬季严重,夏季轻的特点。从年变化趋势来看,A监测点的SO2污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NO2和PM10则变化不显著;B监测点的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对稳定,SO2和PM10则在地方政府的环境综合整治下有所下降。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评价,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均存在超标问题,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PM10,其次是SO2,且B监测点超标问题较A监测点突出。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A监测点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高于B监测点,尤其是NO2和PM10的相关性较高。[结论]两监测点空气质量尚可,B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污染较A监测点严重,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原文传递
上海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莉君 许慧慧 +8 位作者 朱凤鸣 东春阳 许东 沈先标 凌利民 许明佳 张标 陈健 苏瑾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30-736,共7页
[背景]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将人群流行病学观察到的多个污染物健康效应指数化,能更好地反映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间广泛存在的线性无阈值关系。[目的]探索上海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AQHI(AQHI_(r))的建立方法并探讨其适用性。[方法]收集2... [背景]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将人群流行病学观察到的多个污染物健康效应指数化,能更好地反映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间广泛存在的线性无阈值关系。[目的]探索上海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AQHI(AQHI_(r))的建立方法并探讨其适用性。[方法]收集2015—2019年上海市徐汇、宝山、虹口、金山和崇明区5家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收集距离医院最近的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和O_(3))监测资料、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气象监测资料(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之间的关联,依据GAM分析结果构建AQHI_(r)。比较AQHI_(r)、AQI与徐汇、虹口和崇明区的3家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之间的关联性,评价AQHI_(r)的预测效果。[结果]大气污染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M_(2.5)、NO_(2)和O_(3)效应在滞后当天(lag0)最显著,污染物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超额就诊风险分别为1.27%(95%CI:0.88%~1.66%)、0.75%(95%CI:0.40%~1.11%)和3.61%(95%CI:2.71%~4.51%);PM_(10)和SO_(2)在滞后3 d(lag3)效应最显著,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超额就诊风险分别为0.81%(95%CI:0.51~1.12)和5.64%(95%CI:3.37%~7.96%)。除PM_(10)+NO_(2)、SO_(2)+PM_(2.5)和SO_(2)+NO_(2)外,其余污染物两两叠加,对健康影响均有意义(P<0.05)。依据单污染物和双污染物分析结果,选择PM_(2.5)、NO_(2)、SO_(2)和O_(3)建立AQHI_(r)。比较结果显示,AQHI_(r)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间距,儿童超额就诊风险高于AQI相应的指标值。[结论]上海市大气污染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有影响。依据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风险建立的AQHI_(r)能够较好地预测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空气污染 健康效应 呼吸系统疾病 日门诊人次数
原文传递
2013—2016年上海市居民中暑死亡病例的发病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梅竹 许慧慧 +6 位作者 东春阳 张江华 郭常义 张莉君 施烨闻 钱海雷 贾晓东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25-829,共5页
[目的]分析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中暑发病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6月1日... [目的]分析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中暑发病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6月1日—9月30日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93例中暑死亡病例,97.85%的中暑死亡病例发生中暑当日,最高气温均达到35℃,95.70%发病于热浪过程中。死亡病例平均年龄61.5岁,男女性别比为1.8∶1,平均年龄男性小于女性。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26%)和工人(31.18%)为主。发病日期集中于7月21日—8月5日,发病时段集中于9:00—17:59,发病地区以郊区为主(80.65%)。45.16%死亡病例发生中暑的地点是住所,31.18%发生在工作场所。50.54%的死亡病例有基础性疾病。100.00%死亡病例住所内均无空调或有空调未使用。[结论]气温与中暑的关系密切。本地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防控重点人群,住所和工作场所是防控的重点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死亡 流行病学 居民
原文传递
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非儿 潘梅竹 +7 位作者 许慧慧 东春阳 顾青 金奇昂 张江华 施烨闻 钱海雷 伍晨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8-882,889,共6页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上海市每日气象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中毒事件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中毒病例发病的关联。[结果]2007—2018年上海市共报告本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264起,中毒人数3866人,其中死亡59人。中毒病例多为女性(56.3%),青壮年人群居多(54.8%)。中毒病例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高发,近年来夏季中毒病例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多集中在夜间(20:00—24:00)发生。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85.2%)和餐厅(8.0%)为主,中毒首要原因为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36.9%)。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与当日日平均气温的效应曲线呈非线性,气温低于9.6℃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9.7~26.0℃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结论]冬季是上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夏季中毒事件多发也值得关注。应加强市场监管,禁售违规燃气热水器,多途径宣教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 流行病学 气温
原文传递
上海二城区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灌洗液炎症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琼锦 东春阳 +6 位作者 杨凌 李莉珊 田振永 蒋蓉芳 赵金镯 宋伟民 许慧慧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比较上海二城区各个季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肺部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上海市宝山区、徐汇区采集两个社区4个季节的大气中PM2.5。每社区每个季节PM2.5设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6、8.0、40.0 mg/kg...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比较上海二城区各个季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肺部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上海市宝山区、徐汇区采集两个社区4个季节的大气中PM2.5。每社区每个季节PM2.5设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6、8.0、40.0 mg/kg体质量),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6只SD大鼠。采用气管滴注的方式染毒,连续染毒3 d。最后一次气管滴注24 h后,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测定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乳酸脱氢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肺泡灌洗液中各指标均呈现剂量-效应趋势。不同地区比较:宝山PM2.5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在高剂量组均明显强于徐汇PM2.5(P<0.05)。不同季节比较:宝山高剂量组乳酸脱氢酶、白介素-6的含量春季明显大于夏、秋两季(P<0.05),冬季明显大于秋季(P<0.05),而在徐汇高剂量组秋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P<0.05)。宝山高剂量组白介素-6在春、冬两季明显高于夏、秋两季(P<0.05),而在徐汇高剂量组春季明显高于秋季(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在宝山中、高剂量组春季明显高于秋季(P<0.05),而在徐汇高剂量组春、冬两季明显高于夏、秋两季(P<0.05)。在高剂量组宝山和徐汇春季PM2.5致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增加明显高于秋季(P<0.05)。[结论]宝山钢铁工业区PM2.5对大鼠肺部炎性损伤强于徐汇交通区PM2.5,并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季节 肺泡灌洗液 总蛋白 乳酸脱氢酶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上海市两社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莉君 东春阳 +4 位作者 许慧慧 施烨闻 金奇昂 刘立平 沈先标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2-485,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状况。[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2个社区(A社区为中心城区、B社区位于郊区)设置监测点,每月10~16日连续监测PM_(2.5)浓度,数据采集后采用Wilcoxon秩...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状况。[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2个社区(A社区为中心城区、B社区位于郊区)设置监测点,每月10~16日连续监测PM_(2.5)浓度,数据采集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社区的PM_(2.5)浓度在4、6月份均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两社区污染最严重,夏秋季最轻;B社区夏季的PM_(2.5)浓度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B社区浓度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gency,EPA)标准评价两社区污染水平均超标,2008和2009年A社区超标率分别为54.76%和35.71%,最大超标倍数为4.51倍,B社区超标率分别为63.10%和67.86%,最大超标倍数达5.26倍;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空气质量准则》第一阶段目标相比,除A社区2009年未超标外,两社区其余年份均超标。[结论]两社区PM_(2.5)污染呈冬季严重,夏秋季减轻的特点,B社区PM_(2.5)的污染问题较A社区严重,两社区的PM_(2.5)的污染水平与美国EPA标准和WHO第一阶段目标相比均存在超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监测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短期效应的定组研究
18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9 位作者 贾晓东 许东 沈先标 张博 谈建国 东春阳 张江华 施烨闻 许慧慧 陈健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1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5年级的1个班级学生共233名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雾霾期开展肺功能测试3次,... 目的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1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5年级的1个班级学生共233名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雾霾期开展肺功能测试3次,每次间隔1周,次年5—6月测试第4次。收集同期3所小学就近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PM_(2.5)、PM_(10)、SO_(2)、NO_(2)和CO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监测数据。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控制气象和个体因素的影响后,肺功能检测当天(lag0)PM_(2.5)、NO_(2)和CO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间距(IQR),儿童呼气峰值流量(PEF)分别下降3.16%,3.97%和3.39%;检测前1 d的SO2和CO累积浓度(lag01)每增加1个IQR,PEF分别下降3.83%和2.99%;检测前2 d的PM_(2.5)、PM_(10)、SO_(2)、CO累积浓度(lag02)每增加1个IQR,PEF分别下降2.63%,3.81%,6.93%和3.73%;lag0时的CO浓度和lag1时的NO_(2)浓度每增加1个IQR,分别使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降低1.39%和4.99%。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PM_(2.5)、PM_(10)、NO_(2)和CO分别合并SO_(2)时,PM_(2.5)和PM_(10)分别合并CO时,PEF水平均降低;PM_(10)和CO分别合并SO_(2)时,FEV_(1)水平降低;NO_(2)和CO分别合并PM_(10)污染时,FEV_(1)/FVC水平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上海市大气污染与儿童肺功能指标的短期降低明显相关,存在当日、滞后、累积效应及两种污染物的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儿童 定组研究 肺功能 混合效应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