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胞外囊泡在创伤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及临床转化专家共识
1
作者 湖北省医学会创伤学分 湖北省细胞囊泡学会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 +11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刘国辉 李秋柏 张英泽 姜保国 唐佩福 米博斌 谢旭东 周武 曹发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6-163,共8页
创伤性骨缺损是一种常见且难治的骨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近年来,胞外囊泡介导的无细胞疗法在骨修复领域展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和巨大的临床转化前景。本文系统性整理胞外... 创伤性骨缺损是一种常见且难治的骨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近年来,胞外囊泡介导的无细胞疗法在骨修复领域展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和巨大的临床转化前景。本文系统性整理胞外囊泡的基本知识、胞外囊泡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胞外囊泡在创伤性骨缺损中应用的优势和临床转化的挑战,为基于胞外囊泡的生物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促进创伤性骨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胞外囊泡 临床转化
原文传递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被引量:152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7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创伤科医师分创伤感染专家委员 中国医师协骨科医师分创伤专家工作委员 余斌 张英泽 唐佩福 吴新宝 姜楠 柴益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29-936,共8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内固定术后 中国医师协会 固定治疗 专家工作 感染诊断 创伤骨科学 感染患者 中华医学会
原文传递
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被引量:129
3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8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骨科医师分创伤专家工作委员 中国医师协创伤科医师分创伤感染专家委员 林庆荣 杨明辉 侯志勇 余斌 吴新宝 唐佩福 张英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2,共8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大手术 创伤骨科患者 创伤患者 常见并发症 血栓性疾病 防治指南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 被引量:9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8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 中国医师协骨科医师分创伤学组 中国医师协创伤科医师分创伤感染学组 余斌 姜保国 唐佩福 吴新宝 张英泽 王博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2,共8页
骨科创伤失血量大,是引起休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等失血尤为严重[1],出血量常在1000 mL以上[2-4],骨盆骨折出血量更是高达5000 mL[5-8]。近50%的创伤骨科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贫血、甚至重度贫... 骨科创伤失血量大,是引起休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等失血尤为严重[1],出血量常在1000 mL以上[2-4],骨盆骨折出血量更是高达5000 mL[5-8]。近50%的创伤骨科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贫血、甚至重度贫血,部分患者在急诊手术前需要输血才能稳定生命[9]。骨科常规手术后贫血的发生率超过80%[10-14],异体输血率高达45%~80%[10,15]。贫血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延迟术后功能恢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增加其术后病死率[9]。因此,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尤其是贫血的及时纠正对创伤骨科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感染率 骨盆骨折 重度贫血 急诊手术 临床指南 创伤骨科 多发性骨折 骨科创伤
原文传递
中国-中亚五国骨折相关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 被引量:5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12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 中国医师协骨科医师分固定学组 中国医师协创伤科医师分创伤感染学组 张英泽 唐佩福 曹力 Olzhas Bekarissov Murodjon Ergashevich Irismetov Qutbudin Sirojov Sabyrbek Dzhumabekov Allaberdiyev Akmuhammet 余斌 姜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感染是骨折伤(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骨折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开放性骨折伤(术)后感染及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及增材制造... 感染是骨折伤(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骨折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开放性骨折伤(术)后感染及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及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骨科疾病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尽管如此,骨感染的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问题,疗效尚未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①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临床症状的隐匿性导致漏诊、误治;②虽然同为骨感染,不同分型、感染部位、致病菌等因素所致的临床治疗策略及预后有所区别,显著增加了疾病本身的异质性;③骨折相关感染不同于假体周围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及糖尿病足骨髓炎等感染,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策略。目前,国内外仍缺乏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支持的相关诊疗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骨科疾病 骨感染 骨折伤 化脓性关节炎 诊疗策略 增材制造
原文传递
中国自体骨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被引量:1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24 位作者 北京医学会显微科分 孙天胜 唐佩福 张英泽 张建政 李绍光 何红英 韩力 郭艳辉 杨林 韩文兴 王晓伟 高杰 赵建文 史卫东 吴卓 王浩 黎庆 张熔基 史纪 张志成 张里程 宋文超 陈伟 朱庆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3307-3322,共16页
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00万例自体骨移植手术,已经成为骨科最常使用的手术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区,规范手术操作,减少供区的并发症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尚未形成临床规范和指南。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 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00万例自体骨移植手术,已经成为骨科最常使用的手术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区,规范手术操作,减少供区的并发症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尚未形成临床规范和指南。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自体骨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自体骨移植领域系列文献和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自体骨移植的适应证、技术和取骨部位并发症的预防,供业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技术 并发症 指南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指南(2023) 被引量:62
7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4 位作者 余斌 唐佩福 王秋根 张英泽 傅德皓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3,共8页
爱尔兰学者Abraham Colles于1814年首次报道了一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并详细描述了腕部损伤所形成的"餐叉手"畸形,该骨折后被命名为Colles骨折,沿用至今[1]。此后,以人名命名的桡骨远端骨折如Simth骨折[2]、Barton骨折等相... 爱尔兰学者Abraham Colles于1814年首次报道了一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并详细描述了腕部损伤所形成的"餐叉手"畸形,该骨折后被命名为Colles骨折,沿用至今[1]。此后,以人名命名的桡骨远端骨折如Simth骨折[2]、Barton骨折等相继出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也随时间不断发展深化[2,3,4]。但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案等许多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答。为了规范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流程,指导临床医师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我们参考国际成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系统回顾研究、临床信息和公认的诊治方法,编写制订了本临床诊疗指南,以期切实提升成人桡骨远端骨折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COLLES骨折 BARTON骨折 临床诊疗指南 康复方案 临床医师 腕部损伤 临床信息
原文传递
中国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指南(2021) 被引量:36
8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6 位作者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张里程 姜矞恒 吕厚辰 余斌 张英泽 唐佩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01,共9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本指南仅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所制定。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本指南仅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所制定。脆性骨折亦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 骨骼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症 骨量减少 骨组织显微结构 继发性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中国骨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指南(2021) 被引量:49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6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陈华 白雪东 易成腊 侯志勇 张里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共11页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其中10%为不稳定骨折,死亡率高达8%~37%,骨折类型多种多样,常伴随大量失血以及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的难点。骨盆骨折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皮肤条件要求低、利于...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其中10%为不稳定骨折,死亡率高达8%~37%,骨折类型多种多样,常伴随大量失血以及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的难点。骨盆骨折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皮肤条件要求低、利于急诊状态下施行等优点越来越受学者们推崇,其成功实施取决于能否实现术中闭合复位和良好的术中影像监测,这需要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不稳定骨折 脏器损伤 创伤骨科 闭合复位 皮肤条件 术前计划 骨折类型
原文传递
中国下肢骨折术后负重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3 位作者 张长青 唐佩福 张英泽 余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100,共8页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骨科创伤的治疗不仅需要完成局部组织的修复重建,更需要实现机体的快速康复[1]。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早期进行合理的负重锻炼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3]。合理负重不仅有助于局部骨质...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骨科创伤的治疗不仅需要完成局部组织的修复重建,更需要实现机体的快速康复[1]。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早期进行合理的负重锻炼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3]。合理负重不仅有助于局部骨质及软组织愈合[4,5,6],还可以促进患者整体机能恢复[7,8],提高医疗服务效率[9,10]。然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如何让下肢术后患者合理负重一直是困扰医生及患者的难题,业内对于下肢术后负重基本理念及注意要点尚未达成共识。针对此临床问题,由全国创伤骨科专家代表讨论总结了临床中术后负重现有的普遍问题,形成了下肢骨折术后合理负重的基本原则及专家建议,同时列举了针对下肢各部位的负重参考方案,以期指导骨科下肢术后负重临床实践,规范临床研究及相关技术发展,为骨折下肢创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机能 临床实际操作 修复重建 创伤骨科 负重锻炼 骨科创伤 局部骨质 临床实践
原文传递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被引量:9
11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6 位作者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孙天胜 唐佩福 张英泽 余斌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175-1190,共16页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为60周岁以上,低能量损伤或日常活动应力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和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规范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社会发展均有...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为60周岁以上,低能量损伤或日常活动应力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和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规范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牵头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3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3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认知和诊疗的科学性,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 骨科医生 机能不全 循证医学 运动康复 骨质疏松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