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
1
作者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21 位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隋龙 孔北华 李明珠 李静然 李晓 王新宇 孔令华 陈飞 丛青 吴鹏 黄晓园 赵方辉 王临虹 张瑜 孙蓬明 马丁 魏丽惠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结合我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本指南重点在于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分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避... 结合我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本指南重点在于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分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避免过度诊断与漏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检测初筛阳性人群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为主要分流方法;子宫颈细胞学初筛阳性人群以其结果的不同风险进行管理。此外,p16/Ki-67双重染色用于HR-HPV初筛不分型检测阳性或非HPV16/18的其他12种HR-HPV检测(简称12 HR-HPV)阳性的分流,也可用于联合筛查中HR-HPV不分型检测阳性或12 HR-HPV阳性,同时细胞学检查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 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的分流;甲基化检测可用于12 HR-HPV阳性人群的分流。根据目前我国研究结果,HPV基因整合检测也可用于HR-HPV初筛阳性的分流。以上新的检测方法均需选择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临床试验验证有相关适应证的试剂。HPV拓展分型或HPV载量等其他方法还需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筛查 分流 方法 指南
下载PDF
外阴癌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吴强 +1 位作者 林仲秋 周晖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59,共5页
外阴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5%,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组织,主要病理学类型有鳞癌、恶性黑色素... 外阴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5%,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组织,主要病理学类型有鳞癌、恶性黑色素瘤、腺癌、基底细胞癌、肉瘤及转移性癌等。其中鳞癌、腺癌等外阴上皮性肿瘤的转移以淋巴转移为主,许多研究均显示外阴癌的预后与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外阴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外阴肿瘤部位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腹股沟淋巴结的系统性切除术等。因系统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发生下肢淋巴回流障碍、下肢和外阴淋巴水肿等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自1994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Levenback等[1]发表第一篇关于外阴癌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研究成果之后,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斌等[2]开始了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技术研究;2012年,Levenback等[3]提出对于外阴肿瘤直径≤4 cm的早期外阴癌且腹股沟淋巴结没有明显肿大的患者,可以采用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取代腹股沟淋巴结系统性切除术;2017年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强等[4,5]研究发现,外阴癌腹股沟前哨淋巴结大多数位于耻骨联合两侧的耻骨结节旁,命名为耻骨结节旁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江苏省肿瘤医院 临床研究成果 外阴癌 耻骨联合 腹股沟淋巴结 淋巴水肿 恶性黑色素瘤
下载PDF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21 位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隋龙 孔北华 马丁 魏丽惠 李明珠 李静然 李晓 王新宇 孔令华 陈飞 丛青 吴鹏 黄晓园 赵方辉 王临虹 张瑜 孙蓬明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结合我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本指南重点在于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分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避... 结合我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本指南重点在于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分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避免过度诊断与漏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初筛阳性人群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为主要分流方法;子宫颈细胞学初筛阳性人群以其结果的不同风险进行管理。此外,p16/Ki-67双重染色用于HR-HPV初筛不分型检测阳性或非HPV 16/18的其他12种HR-HPV检测(简称12 HR-HPV)阳性的分流,也可用于联合筛查中HR-HPV不分型检测阳性或12 HR-HPV阳性,同时细胞学检查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分流;甲基化检测可用于12 HR-HPV阳性人群的分流。根据目前我国研究结果,HPV基因整合检测也可用于HR-HPV初筛阳性的分流。以上新的检测方法均需选择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临床试验验证有相关适应证的试剂。HPV拓展分型或HPV载量等其他方法还需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筛查 分流 方法 指南
原文传递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指南(2025年版)
4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卢淮武 +6 位作者 林仲秋 徐沁 殷霞 林少丹 陈小军 刘畅 李科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1背景在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并且已经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子宫颈癌筛查体系,但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尤其... 1背景在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并且已经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子宫颈癌筛查体系,但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早期子宫颈癌治疗效果较好,5年总生存率可达90%以上[2],但局部晚期子宫颈癌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8%与74%[3],预后较差。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37%的子宫颈癌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比例超过50%[4],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目前,对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诊治仍存在较大的分歧,规范的诊治对于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 同步放化疗 免疫治疗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早期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诊治指南(2025年版)
5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卢淮武 +5 位作者 吴小华 林仲秋 李琎 刘昀昀 李红雨 赵建国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1引言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我国,子宫颈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随着规范化的子宫颈癌筛查体系的建立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的普及,其总体发病率虽然略有下降,但却出现了年轻化... 1引言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我国,子宫颈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随着规范化的子宫颈癌筛查体系的建立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的普及,其总体发病率虽然略有下降,但却出现了年轻化趋势。据统计,约40%的子宫颈癌患者为育龄期女性^([1-2]),且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子宫颈癌患者确诊时仍有较强的生育意愿。早期子宫颈癌预后较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合适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保留其生育功能是年轻子宫颈癌患者个性化治疗的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子宫颈癌 保留生育功能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子宫颈癌筛查规范(2025年版)
6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李隆玉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7,共6页
子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筛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诊治子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本指导意见由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结合我国实践制定,旨在提供筛查的最新建议,规... 子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筛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诊治子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本指导意见由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结合我国实践制定,旨在提供筛查的最新建议,规范实施子宫颈癌筛查。1子宫颈癌流行病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其中,70%以上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与HPV16、18相关[1]。我国女性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为12.1%,最常见的型别包括HPV52、58、53、16、51。我国女性HPV感染有两个高峰,分别为17~24岁和40~44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筛查 规范
原文传递
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3
7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 +9 位作者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学组 林仲秋 王建东 张师前 王丹波 孔为民 张英丽 张颐 柯桂好 盛修贵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5-652,共8页
放疗和化疗作为妇科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手段,所致骨髓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放化疗延迟和剂量减小,不仅影响患者预后,... 放疗和化疗作为妇科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手段,所致骨髓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放化疗延迟和剂量减小,不仅影响患者预后,亦可继发严重感染、中毒性休克乃至危及患者生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化疗 放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诊治指南(2024年版) 被引量:1
8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2 位作者 卢淮武 狄文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3-1012,共10页
1引言子宫颈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为(1.5~12)例/10万次妊娠,约占所有妊娠期恶性肿瘤的10%[1-3],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Ⅰ期[4-5]。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发... 1引言子宫颈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为(1.5~12)例/10万次妊娠,约占所有妊娠期恶性肿瘤的10%[1-3],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Ⅰ期[4-5]。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增高,主要与高龄妊娠的增加密切相关[6]。关于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定义,广义是指妊娠期至分娩后6~12个月内新确诊的子宫颈癌,狭义是仅限定在妊娠期发现的子宫颈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子宫颈癌 指南
原文传递
子宫颈癌手术技术指南(2024年版)
9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李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7-1225,共9页
子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手术范围与方法技术的演进。子宫颈癌手术探索始于1878年,德国医生Freund首先采用经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1])。1898年奥地利医生Wertheim首次将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进行大宗报道,... 子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手术范围与方法技术的演进。子宫颈癌手术探索始于1878年,德国医生Freund首先采用经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1])。1898年奥地利医生Wertheim首次将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进行大宗报道,该术式操作安全,将患者手术死亡率降至10%,被称为Wertheim术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手术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子宫颈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4年版)
10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周琦 龙行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2-719,共8页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约有60.4万例新确诊病例,34.2万例死亡病例[1]。我国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估计为15.07万例,死亡例数估计为5.57万例。农村的发病率和死...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约有60.4万例新确诊病例,34.2万例死亡病例[1]。我国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估计为15.07万例,死亡例数估计为5.57万例。农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且子宫颈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2]。晚期子宫颈癌治愈率低,亟待提高疗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在晚期、复发子宫颈癌中显示了满意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传递解除免疫抑制,恢复T细胞功能,从而有效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指南
原文传递
子宫颈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 被引量:5
11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李晶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1-1209,共9页
1引言在全球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1]。随着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的普及和规范化筛查的开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等一些相对欠发达国家,子宫颈癌仍是最常... 1引言在全球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1]。随着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的普及和规范化筛查的开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等一些相对欠发达国家,子宫颈癌仍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22年我国新发子宫颈癌111 820例,死亡61 579例,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抗血管生成 指南
原文传递
妇科恶性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年版) 被引量:3
12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周晖 +1 位作者 张丙忠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525,共10页
1引言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尤其复发性肿瘤,受限于传统治疗手段,预后极差。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将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的方式高效地运输至... 1引言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尤其复发性肿瘤,受限于传统治疗手段,预后极差。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将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的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有效地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效益风险比。此类药物随着靶点和适应证的不断扩展,逐渐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尚未广泛开展ADC药物用于妇科肿瘤的治疗。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现有妇科肿瘤ADC药物临床应用的证据进行总结,在我国临床实践特定背景下制订了本指南,以指导ADC药物的规范应用和科学管理,提高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抗体偶联药物 指南
原文传递
妇科肿瘤腹腔热灌注治疗临床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2
1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李晶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7,共6页
1背景妇科肿瘤有发生腹膜播散的倾向,特别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特殊类型子宫颈癌(包括子宫颈胃型腺癌和子宫颈黏液性腺癌)[1]。妇科肿瘤发生腹膜播散时,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彻底切除肿瘤并及时进行静脉化疗是... 1背景妇科肿瘤有发生腹膜播散的倾向,特别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特殊类型子宫颈癌(包括子宫颈胃型腺癌和子宫颈黏液性腺癌)[1]。妇科肿瘤发生腹膜播散时,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彻底切除肿瘤并及时进行静脉化疗是改善腹膜播散性妇科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腹腔热灌注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 被引量:1
14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佟锐 王丹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1引言。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简称恶黑)是起源于上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其侵袭转移潜能强,病死率高[1]。恶黑主要分为3种基本类型:(1)肢端型:主要发生于手足部位。(2)黏膜型:来源于鼻腔、鼻窦、鼻咽、口腔、... 1引言。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简称恶黑)是起源于上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其侵袭转移潜能强,病死率高[1]。恶黑主要分为3种基本类型:(1)肢端型:主要发生于手足部位。(2)黏膜型:来源于鼻腔、鼻窦、鼻咽、口腔、直肠及肛管、生殖道、食管、泌尿道等部位的黏膜,年发病率0.34/10万[2],其中女性原发于生殖道的黏膜恶黑约占3%~7%[3-4]。(3)皮肤型:包括日光暴露部位皮肤高发的慢性日光损伤型(CSD)、躯干皮肤高发的非慢性日光损伤型(non-CSD)以及原发病灶不明型。亚洲人及其他有色人种以肢端型及黏膜型高发,其中黏膜型占22.6%,而皮肤型以白种人高发[3]。黏膜型与皮肤型的靶基因差异明显,治疗反应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黑色素瘤 指南
原文传递
妇科恶性肿瘤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病理检测指南(2024年版)
15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刘从容 +6 位作者 陈锐 黄欣 卞丽娟 何洁华 胡丹 朱延美 赵苗青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4-1102,共9页
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2,HER2),也被称为ERBB2,是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成员之一[1]。HER2基因位于17q21,编码长度为1255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蛋白... 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2,HER2),也被称为ERBB2,是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成员之一[1]。HER2基因位于17q21,编码长度为1255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蛋白。HER2蛋白是酪氨酸激酶,由胞外的配体结合区、单链跨膜区及胞内的激酶功能域3部分组成,胞内的激酶功能域是HER2蛋白活性的关键区域。HER2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病理检测 指南
原文传递
子宫颈透明细胞癌诊治指南(2024年版)
16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朱滔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0-818,共9页
1前言子宫颈癌是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的普及和有效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提高,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1]。近年来,子宫颈腺癌的分类发生了变化,国际子宫颈腺癌标准和分... 1前言子宫颈癌是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的普及和有效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提高,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1]。近年来,子宫颈腺癌的分类发生了变化,国际子宫颈腺癌标准和分类(International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IECC)根据HPV感染的病因和形态将子宫颈腺癌分为HPV相关型和非HPV相关型两大类[2-3],该分类在202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透明细胞癌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妇科肿瘤腹腔热灌注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 被引量:5
17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李晶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6-934,共9页
1背景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手段,自1980年被首次报道以来,一直用于发生腹膜腔转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目前已有Ⅰ级证据证实,HIPEC在治疗和预防胃癌、结直肠癌、腹膜... 1背景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手段,自1980年被首次报道以来,一直用于发生腹膜腔转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目前已有Ⅰ级证据证实,HIPEC在治疗和预防胃癌、结直肠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间皮瘤等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对于腹膜假黏液瘤和恶性腹水的控制,HIPEC具有独特的优势[1-3]。妇科肿瘤治疗中使用HIPEC技术最早见于20世纪初[4],1986年以来有学者开始研究卵巢癌的腹腔内热化疗,1999年首次报道热疗联合手术治疗卵巢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腹腔热灌注化疗 指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