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子健 邱艳红 +4 位作者 王爽 赵娟 郑素月 乔广行 秦文韬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6-224,共9页
植物病原物种类繁多,且气候变化及全球化发展加剧了病原的扩散。快速可靠的植物病原诊断技术对病害的流行预警和防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技术发展,多重PCR技术因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对多重PCR技... 植物病原物种类繁多,且气候变化及全球化发展加剧了病原的扩散。快速可靠的植物病原诊断技术对病害的流行预警和防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技术发展,多重PCR技术因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对多重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植物病原物 检测 应用
下载PDF
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31
2
作者 乔广行 严红 +2 位作者 么奕清 黄金宝 李兴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6-180,共5页
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北京12个郊区县采集番茄病标样150份,分离纯化得到109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菌株,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抗药性... 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北京12个郊区县采集番茄病标样150份,分离纯化得到109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菌株,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分别为96.3%、80.7%和58.7%;所测菌株对3类杀菌剂的抗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SDicSNPCR、BenRDicRNPCS和BenRDicRNPCR4种,所占比例分别是19.3%、3.7%、21.1%和56.0%,表明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类杀菌剂的抗药性严重,在生产中需慎用,应选择一些替代的新型杀菌剂和生物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菌 多菌灵 腐霉利 乙霉威 多重抗药性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不同寄主蔬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乔广行 李兴红 +3 位作者 周莹 黄金宝 林秀敏 张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5-157,共3页
为明确北京地区不同科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常用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现状,2011—2012年在北京郊区县蔬菜种植地区分别采集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采用最小浓度抑制法测定184个不... 为明确北京地区不同科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常用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现状,2011—2012年在北京郊区县蔬菜种植地区分别采集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采用最小浓度抑制法测定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184个菌株中,对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菌株比例分别达到90.22%、100.00%、37.50%和50.00%;不同科蔬菜的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与敏感性表现分为8种抗性表现型;其中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3.86%,对多菌灵与乙霉威抗药二重抗药性所占比率为27.51%;4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15.87%;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腐霉利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的比例为12.17%,其他表现型菌株所占比例均在10.0%以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供试的4种杀菌剂均已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选择新型的杀菌剂或生防制剂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蔬菜 菌核病菌 杀菌剂 抗药性
下载PDF
栗疫病菌泛素核糖体L40融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乔广行 李涛 王克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8-762,共5页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泛素融合蛋白基因从COGEME(Consortium for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of microbial eukaryotes)植物病原菌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库中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tool)得到栗疫病...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泛素融合蛋白基因从COGEME(Consortium for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of microbial eukaryotes)植物病原菌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库中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tool)得到栗疫病菌的泛素融合蛋白EST,设计引物从栗疫病菌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并测序,得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87 bp,编码1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泛素融合蛋白前体;由cDNA序列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泛素融合蛋白前体包括氮末端的泛素结构域(76个氨基酸残基)和碳末端的核糖体蛋白L40结构域(52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为高碱性蛋白,碳末端含有一个"锌指"模式结构。与19个物种比较的结果表明,栗疫病菌与真菌泛素融合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泛素融合蛋白 碳端扩展区 核糖体蛋白
下载PDF
北京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性 被引量:1
5
作者 乔广行 黄金宝 +2 位作者 周莹 张玮 林秀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8-1190,共3页
蔬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非常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其中包含重要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生菜、莴笋、茴香等蔬菜[1]。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 蔬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非常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其中包含重要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生菜、莴笋、茴香等蔬菜[1]。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菌核病在相对低温和高湿的保护地条件下常有发生,加之保护地复种指数提高,连茬种植,病菌逐年累积,危害也逐年加重[2]。2006~2008年崔文清等调查了北京通州地区蔬菜菌核病的发生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蔬菜发病情况,据统计,重病田发病率20%~30%,菌核病造成的保护地蔬菜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发病严重者减产80%以上[3]。菌核病防控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近年来我国菌核病防控主要使用化学杀菌剂防治,用药水平高,防治效果下降,目前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4-6]、乙霉威[7]、腐霉利[8-9]和异菌脲[10-11]的抗药性,未见其他蔬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报道,为了进一步明确目前北京地区蔬菜主产区的蔬菜菌核病菌的抗药性现状,我们对北京地区蔬菜菌核病菌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以期为指导蔬菜菌核病的防治,田间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监测治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菌 杀菌剂 抗性
下载PDF
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栗疫病菌菌株间程序性细胞死亡 被引量:1
6
作者 乔广行 丁平 +1 位作者 李涛 王克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营养体不亲和 程序性细胞死亡
下载PDF
栗疫病菌RAN/GSP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7
作者 乔广行 肖江涛 王克荣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共3页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ScGSP1蛋白基因从COGEME植物病原菌EST库中BLAST得到栗疫病菌的GSP1蛋白EST,设计引物从栗疫病菌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并测序,得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ScGSP1蛋白基因从COGEME植物病原菌EST库中BLAST得到栗疫病菌的GSP1蛋白EST,设计引物从栗疫病菌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并测序,得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GSP1蛋白前体;由cDNA序列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SP1蛋白前体包括GTPase结合结构域和碳端细胞核定位序列,与21个物种比较的结果表明,栗疫病菌与真菌GSP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GTPASE 保守性
下载PDF
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玮 乔广行 +2 位作者 黄金宝 王忠跃 李兴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检测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明确中国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抗性频率,为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中国葡萄主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04个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 【目的】检测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明确中国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抗性频率,为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中国葡萄主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04个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22.22%—62.5%,且以高抗和中抗菌株为主,其中高抗菌株频率达44.23%;葡萄不同气候栽培区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抗药性不同。【结论】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较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据此,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应限制嘧霉胺的使用次数,可与二甲酰亚胺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引进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或生物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灰霉病菌 嘧霉胺 抗药性
下载PDF
新型杀虫剂HNPC-A9908对稻黑尾叶蝉和豆蚜的杀虫活性和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欧晓明 王永江 +5 位作者 乔广行 裴晖 林雪梅 喻快 柳爱平 黄明智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1-34,共4页
HNPC -A990 8,化学名称为O -(3 -苯氧苄基 ) -2 -甲硫基 -1-(4-氯苯基 )丙基酮肟醚 ,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杀虫剂。本文采用农药生测技术测定了HNPC -A990 8对稻黑尾叶蝉和豆蚜的杀虫作... HNPC -A990 8,化学名称为O -(3 -苯氧苄基 ) -2 -甲硫基 -1-(4-氯苯基 )丙基酮肟醚 ,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杀虫剂。本文采用农药生测技术测定了HNPC -A990 8对稻黑尾叶蝉和豆蚜的杀虫作用方式 ,结果表明 ,HNPC-A990 8对稻黑尾叶蝉和豆蚜等害虫具有较强的综合毒力和触杀作用 ,且击倒迅速 ,但内吸作用较差。该药剂对昆虫的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表现出正温度效应。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HNPC -A990 8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施用剂量为 10~ 50 ga .i./ 667m2 时 ,药后 1、15和 2 5d的防效分别达 65.6%~ 69.7%、80 .2 %~ 90 .7%和 96.7%~ 99.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HNPC—A9908 稻黑尾叶蝉 豆蚜 杀虫活性 田间防治 药效评价 稻飞虱
下载PDF
新杀虫剂HNPC-A9908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欧晓平 王永江 +4 位作者 乔广行 裴晖 林雪梅 喻快 柳爱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61,共5页
采用农药生测标准操作程序 (SOP)测定了HNPC-A990 8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毒力及其作用方式。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HNPC-A990 8对粘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 ,其综合毒力LC50 、触杀毒力LD50 和胃毒毒力LC50 分别为7 71mg/L、4 0 0× 10 -3... 采用农药生测标准操作程序 (SOP)测定了HNPC-A990 8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毒力及其作用方式。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HNPC-A990 8对粘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 ,其综合毒力LC50 、触杀毒力LD50 和胃毒毒力LC50 分别为7 71mg/L、4 0 0× 10 -3 μg/头和 82 34mg/L ;对斜纹夜蛾的综合毒力为 2 80 5 7mg/L。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HNPC-A990 8对菜青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有效用药量为 10、30、5 0 g/ 6 6 7m2 时 ,药后 1、3、7、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88 18%~ 98 39%、10 0 %、96 79%~ 10 0 %和 88 16 %~ 10 0 %。此外 ,HNPC-A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鳞翅目昆虫 杀虫活性 虫害防治
下载PDF
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庄义庆 乔广行 +2 位作者 王源超 何东兵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81,共5页
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 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培养5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麦麸与米糠的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斑镰刀菌 水花生 生物防治 产孢条件
下载PDF
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兴红 乔广行 +2 位作者 黄金宝 林雪 刘建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1-143,共3页
为了检测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从北京12个区、县采集番茄灰霉病样150份,分离纯化获得109个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pyrimethanil... 为了检测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从北京12个区、县采集番茄灰霉病样150份,分离纯化获得109个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pyrimethanil)的抗药性。所测菌株中嘧霉胺抗性菌株出现的比例高达82.57%,且以高抗菌株为主,占78.89%,抗性水平最高的菌株EC50是最敏感菌株的5 096倍;不同区县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存在差异,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怀柔区和平谷区、大兴、通州和顺义8个区县的高抗菌株所占比例达66.67%~100%,海淀、朝阳和房山3个区未检测到高抗菌株。上述结果说明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非常普遍,且以高抗菌株为主,生产上应替换新型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灰霉病菌 嘧霉胺 抗药性
下载PDF
水花生病原真菌的筛选与生防潜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燕梅 王源超 +2 位作者 乔广行 庄义庆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60,共4页
为了开发恶性杂草水花生的生防真菌制剂,从自然发病的水花生病组织上分离了1株对水花生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真菌菌株WNJ01。该菌株在PSA平板上菌落为粉红色,生长速率为0.475cm·d^-1;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3-5隔,具... 为了开发恶性杂草水花生的生防真菌制剂,从自然发病的水花生病组织上分离了1株对水花生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真菌菌株WNJ01。该菌株在PSA平板上菌落为粉红色,生长速率为0.475cm·d^-1;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3-5隔,具有明显的足胞,孢子大小为(36~56)μm×(4.0~5.6)μm,鉴定为镰刀菌(Fusarium sp.)。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当喷雾接种病原菌的孢子量为1×10^4mL^-1时,接种后5d水花生地上部完全萎蔫,15d后地下部完全腐烂;接种后保湿超过6h可以明显提高该菌株的致病效果;在孢子悬浮液中添加0.1%的吐温-20可以提高51.8%的致死效果。菌株WNJ01对除了水花生之外的其他13种植物均不致病。上述结果表明,WNJ01是1种对水花生具有强致病性、环境安全且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防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花生 生物防治 镰刀菌
下载PDF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莹 尚巧霞 +4 位作者 罗晨 乔广行 刘梅 张玮 燕继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1,124,共7页
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可由多种双生病毒引起。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和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51个采自北京不同区县的病毒疑似样品,进行了双生病毒... 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可由多种双生病毒引起。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和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51个采自北京不同区县的病毒疑似样品,进行了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分离物的基因组分析。经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检测25个样品呈阳性;扩增获得1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大小均为2 781bp,共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经比对,10个分离物与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Israel(TYLCV-IL)同源率大于99%;基于我国TYLC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表明,TYLCV在进化上比较保守,整个基因组上的变异是不均匀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TYLC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可分为3个组群,分析了我国TYLCV群体进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生病毒鉴定 基因组变异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灭蝇胺和阿维菌素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裴晖 欧晓明 +4 位作者 王永江 乔广行 喻快 林雪梅 王小艺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了解灭蝇胺和阿维菌素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人工饲料混药法。结果 灭蝇胺对家蝇 1日龄幼虫的 48h的LC5 0 值为 43 .896mg/L ,对 3日龄幼虫和成蝇的毒杀效果较差 ,但可引起幼虫化蛹率、羽化率以及雌成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目的 了解灭蝇胺和阿维菌素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人工饲料混药法。结果 灭蝇胺对家蝇 1日龄幼虫的 48h的LC5 0 值为 43 .896mg/L ,对 3日龄幼虫和成蝇的毒杀效果较差 ,但可引起幼虫化蛹率、羽化率以及雌成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明显下降 ;阿维菌素对家蝇 1日龄、3日龄幼虫和成蝇表现出较强的急性毒杀作用 ,其 48hLC5 0 值分别为 0 .162 1mg/L、1.5546mg/L和 0 .2 10 3mg/L ,而对家蝇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结论 灭蝇胺不仅可作为一种主要的农用杀虫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蝇胺 阿维菌素 家蝇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栗疫病菌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涛 华朝晖 +6 位作者 林少波 兰春能 许利强 乔广行 邓清超 燕娜娜 王克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c座位上基因差异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5.93%,而在vic-Dd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10.30%,在vic-Aa、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12%、47.93%。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正反向传递率相差非常大,由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为83.13%,而从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只有23.15%;其他3个vic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也具有方向性,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营养体不亲和性 vic基因 传递 弱毒性病毒
下载PDF
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力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欧晓明 王永江 +3 位作者 林雪梅 乔广行 裴爱宝 喻快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研究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杀作用 ,探讨环境因子和化学因子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影响 ,为该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毛细管微量点滴法 ,密闭圆筒喷雾法。结果 :4种杀虫剂对家蝇成虫的LD50 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三氟氯氰菊... 目的 :研究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杀作用 ,探讨环境因子和化学因子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影响 ,为该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毛细管微量点滴法 ,密闭圆筒喷雾法。结果 :4种杀虫剂对家蝇成虫的LD50 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三氟氯氰菊酯 ( 0 .0 131μg/蝇 ) >甲基嘧啶磷 ( 0 .90 6 6 μg/蝇 ) >仲丁威 ( 31.5 8μg/蝇 ) >敌百虫 ( 5 4.6 7μg/蝇 ) ;而击倒活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三氟氯氰菊酯 ( 4 .44min) >甲基嘧啶磷 ( 5 .17min) >敌百虫 ( 6 .0 8min) >仲丁威( 6 .17min) ;增效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TPP >PB >SV1>氮酮 >广效液 >DEM >SV2 ,其中以TPP和PB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效以 18℃处理时最高 ,LD50 为 0 .0 12 6 μg/蝇 ,分别是 2 4℃和 30℃时的2 .15倍和 3.6 9倍 ,表现出负温度效应 ;吐温 -80、斯潘 85和复合乳化剂 0 2 0 6能明显提高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触杀毒力 ,其增效系数分别为 138.19、183.5 8和 12 5 .96 ,但索帕 2 70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毒力几乎无影响。结论 :在生产实践中若将增效剂、表面活性剂与三氟氯氰菊酯以适当的比例进行科学配制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氯氰菊酯 家蝇 毒力 影响因子 生测技术
下载PDF
斜纹夜蛾抗性品系选育及其在肟醚类杀虫剂活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欧晓明 王永江 +3 位作者 乔广行 林雪梅 喻快 裴晖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1-35,共5页
以氰戊菊酯为供试药剂,对斜纹夜蛾种群进行了抗性选育,同时评价了肟醚类化合物对抗性品系的毒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经过连续3代的单对筛选和群体筛选得到的氰戊菊酯抗性品系(Fen-R),其抗性倍数达101.74,比筛选前提高了2.17倍,并对乙酰... 以氰戊菊酯为供试药剂,对斜纹夜蛾种群进行了抗性选育,同时评价了肟醚类化合物对抗性品系的毒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经过连续3代的单对筛选和群体筛选得到的氰戊菊酯抗性品系(Fen-R),其抗性倍数达101.74,比筛选前提高了2.17倍,并对乙酰甲胺磷和丁硫克百威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经过连续2代单对筛选得到的相对敏感品系,其对氰戊菊酯的LC50从126.34μg/mL下降到46.89μg/mL;HNPC-A9835、A9908和A9955等3个新化合物对斜纹夜蛾Fen-R的毒力均显著地高于乙酰甲胺磷和丁硫克百威,其中HNPC-A9955还优于氰戊菊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抗性选育 氰戊菊酯 肟醚类杀虫剂 活性评价
下载PDF
胶东半岛地区葡萄病毒病田间调查和血清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莹 林秀敏 +3 位作者 严红 燕继晔 乔广行 李兴红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46,51,共5页
2008年8—9月对胶东半岛葡萄主产区15个葡萄园的病毒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采集了4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44份葡萄样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从样品中分别检出葡萄斑点病毒(GFKV)、葡萄卷叶病毒1(GL... 2008年8—9月对胶东半岛葡萄主产区15个葡萄园的病毒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采集了4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44份葡萄样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从样品中分别检出葡萄斑点病毒(GFKV)、葡萄卷叶病毒1(GLRaV-1)和葡萄卷叶病毒3(GLRaV-3),检出率分别为6.82%、2.27%和40.91%。蛇龙珠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总检出率达60.71%;赤霞珠样品中检出了葡萄卷叶病毒3和葡萄斑点病毒,总检出率为36.46%。蓬莱地区葡萄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检出率达55.56%,龙口地区病毒检出率也达到了5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葡萄病毒病 葡萄斑点病毒 葡萄卷叶病毒1 葡萄卷叶病毒3 检测 胶东半岛
原文传递
灭幼脲和氟啶脲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及其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欧晓明 王永江 +3 位作者 乔广行 林雪梅 喻快 樊德方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58-61,共4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灭幼脲和氟啶脲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幼虫的毒力及其与5种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在3龄幼虫中,酯酶抑制剂TBPT对灭幼脲增效显著,SR值为8.58,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增效6.04倍,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增...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灭幼脲和氟啶脲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幼虫的毒力及其与5种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在3龄幼虫中,酯酶抑制剂TBPT对灭幼脲增效显著,SR值为8.58,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增效6.04倍,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增效4.22倍。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增效2.23倍,DDT脱氯化氢酶抑制剂DMC的增效作用最小,SR值为1.14,而在6龄幼虫中,以DEM对灭幼脲的增效作用最显著,SR值为6.4,其次为TBPT(5.93)>TPP(3.47)>DMC(1.49)。说明斜纺夜蛾对灭幼脲的解毒途径主要是水解作用,其次是氧化作用。就氟啶脲而言,5种增效剂无论是对3龄幼虫还是6龄幼虫,其增效比(SR)值和增效差(SD)值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幼脲 氟啶脲 斜纹夜蛾 毒力 增效作用 增效剂 杀虫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