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决策树的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模式规划评价方法
1
作者 栾勇鹏 陆春方 +1 位作者 乔永康 彭芳乐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3-1484,共12页
为更加合理高效地挖潜存量地下空间资源、助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出基于决策树的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模式的规划评价方法。基于国内外代表性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和相关地下工程开发利用案例分析,将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 为更加合理高效地挖潜存量地下空间资源、助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出基于决策树的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模式的规划评价方法。基于国内外代表性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和相关地下工程开发利用案例分析,将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模式分为地下动态交通、地下市政公用、地下仓储物流、地下商业、地下文娱、地下社区服务、地下静态交通7个大类和21个小类;建立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模式的影响因素特征指标体系,包括用地类型、结构形态、面积、埋深和周边区位条件;构建决策树样本集,包括24个基本样本和1605个构造样本。针对城市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的特点,在决策树方法中提出“大类-小类”强对应原则,以及适用于早期地下工程更新改造决策树的可靠性评价和二次决策方法。模型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准确度足以保证后续决策的可靠性。青岛市中山路片区实例研究表明,该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早期地下工程 更新改造模式 决策树 规划评价方法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毒性和致哮喘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乔永康 王昆 +3 位作者 严彦 曹毅 杨旭 袭著革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06年第4期236-238,共3页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哪毒性作用 获得性过敏体质 哮喘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乔永康 彭芳乐 +1 位作者 栾勇鹏 吴晓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01,共11页
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 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资产”和“城市地下空间服务”的概念及外部性价值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服务重置成本法的货币化评估方法框架;(2)提出了基于外部性价值评估的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及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3)青岛市市南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生的正外部价值(外部效益)大于负外部性价值(外部成本),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兼顾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和土地管理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面、合理、可行的分析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外部性价值 空间计量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 可持续发展 使用权价格
下载PDF
职业相关哮喘及其哮喘动物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乔永康 杨光涛 +2 位作者 毛彩霞 刘丹丹 杨旭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4期7-11,共5页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动物模型 慢性炎症性疾病 职业 肥大细胞反应 粒细胞浸润 呼吸系统 超敏反应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7
5
作者 吴彦 刘庆 +3 位作者 乔永康 潘开文 赵常明 陈庆恒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8-655,共8页
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 17种土壤理化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代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 17种土壤理化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代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多样性的恢复十分缓慢。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表征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物理指标 ,随着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得到改善 ;枯枝落叶贮量、有机质含量、水解性酸和 Ca、Mg、P含量等土壤营养功能指标也随乔、灌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 K2 O含量随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少 ;并建立了上述 9项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余 8项指标与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恢复阶段 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植物群落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被引量:42
6
作者 庞学勇 胡泓 +4 位作者 乔永康 潘开文 刘世全 陈庆恒 刘庆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树枝 >树干 ;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养分含量是CaO >N >K2 O >MgO >P2 O5,而在土壤中养分含量是CaO >K2 O >MgO >N >P2 O5.养分贮量以天然云杉林最高 ,且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占 6 9%) ,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增加 ,土壤中养分贮量则先升后降 ,人工和天然云杉林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 ;云杉林养分年积累量以天然林最高 ,在人工林中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养分年积累量随之增加 ,人工云杉幼林以N、CaO积累为主 ,而成熟林则以CaO、N积累为主 .养分的吸收、存留量天然林高于人工云杉林 ,人工云杉成熟林和天然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吸收、存留量增大 ,利用系数降低 ,归还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 ,周转期则变长 ,人工云杉林利用系数顺序为 :CaO >MgO >N >K2 O >P2 O5,周转期顺序为 :P2 O5>K2 O >MgO >N >CaO .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养分循环 云杉 人工林 生态恢复 川西 天然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动态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何海 乔永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491-1496,共6页
从森林凋落物入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阶段的 10龄、30龄、4 0龄、5 0龄及 6 0龄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生态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以原始林为对照 ,比较了人工恢复与自然演替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凋落物动态特征的差异 .结... 从森林凋落物入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阶段的 10龄、30龄、4 0龄、5 0龄及 6 0龄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生态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以原始林为对照 ,比较了人工恢复与自然演替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凋落物动态特征的差异 .结果表明 ,人工林恢复过程中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 ,在恢复后的 5 0年达到最大 ,并逐渐趋于平缓或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 .6 0龄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比原始林存在较大差距 ,分别为 70 2 1× 10 3 、4 73× 10 3 和 89 98× 10 3 kg·hm-2 ,仅占原始林枯枝落叶层各特征的 4 8 4 0 %、4 6 79%和 4 6 99% .人工林和次生林恢复约 4 0年后 ,森林凋落节律、年凋落量及养分归还量相似 ;但凋落物组分含量、地表枯枝落叶层贮量及结构、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差异较大 ,说明人工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 ,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生态学过程 人工恢复 自然演替 凋落物 云杉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冷杉天然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英文) 被引量:36
8
作者 赵常明 陈庆恒 +1 位作者 乔永康 潘开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顶极森林植被的优势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的上游地区。该文研究了岷江冷杉天然原始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样方大小为 10 0m× 6 0m。测定了所有个体的坐... 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顶极森林植被的优势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的上游地区。该文研究了岷江冷杉天然原始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样方大小为 10 0m× 6 0m。测定了所有个体的坐标及其胸径、高度和冠幅。将岷江冷杉按大小级分为 5级 ,即幼苗 :H(高度 ) <0 .33m ;幼树 :H≥ 0 .33m ,且DBH(胸径 ) <2 .5cm ;小树 :2 .5cm≤DBH <7.5cm ;中树 :7.5cm≤DBH <2 2 .5cm和大树 :DBH≥ 2 2 .5cm。采用了Morisita指数 (Iδ)、方差均值比 (V/m) ,聚块度指标 (m /m)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 (SP PA) (采用了Ripley二次分析法 ) 4种方法分析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岷江冷杉种群结构稳定。因为其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 ,幼苗幼树储备丰富 ,密度分别为 2 2 17·hm-2 和 2 6 83·hm-2 ,可见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良好 ,进而通过其“移动镶嵌循环”更新维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在大小级结构图中的一些缺刻和年龄结构图中的“断代”现象 ,是干扰的时空异质性在采样的时间和空间断面上的反映。2 )幼苗、幼树和小树在所有的研究尺度 (从1m× 1m到 30m× 30m)下都呈聚集分布。但中树和大树基本上呈随机分布。 3)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的前 3种方法表明 ,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岷江冷杉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天然群落 森林植被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海 乔永康 +2 位作者 刘庆 吴彦 林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48-752,共5页
研究了近 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2 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 ,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 ,约占 5 0 % ;2 0年以后 ,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 ,以树干积累为主 ,大体上超过 6 0 % ;30... 研究了近 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2 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 ,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 ,约占 5 0 % ;2 0年以后 ,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 ,以树干积累为主 ,大体上超过 6 0 % ;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 ,自 4 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 .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 ,但林龄在 30至 5 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 .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 ,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 ,从 2 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 ;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 ,到 70年时仅占不足 0 2 % .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 ,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 ,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 ;林分蓄积则在 30至 5 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 .根据树干解析资料 ,建立了 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生态学过程 人工恢复 生物量 材积 云杉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的核心——关键种群的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庆 乔永康 +4 位作者 吴宁 潘开文 包维楷 王跃招 曾宗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 ,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 ,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岷江上游山...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 ,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 ,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 ,重点研究干旱河谷指示植物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 ,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 ,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 ;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生态系统 退化机理 关键种群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庆 包维楷 +1 位作者 乔永康 钱能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6-42,共7页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优势种间关系较复杂.多物种间里显著的复合正相关关系,45个种对中的7个种对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其关联程度较高(Ochiai指数为0.645~0.858),这些关联的种对分别对环境的要求相同;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正协变,它们都是非显著关联的种对,表明在某一具体的植被类型中,种间关联与协变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小角柱花(Ceratostigmaminus)与其它优势种间的关联性最广泛,而刺族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则无显著的关联和协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灌丛 优势种 种间关联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导致小鼠肺部急性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岩 彭光银 +3 位作者 何胡军 乔永康 常青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为了检测未经处理的碳纳米管作为送药载体对肺组织是否会产生毒性作用,将3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7组,用腹腔注射进行一次性染尘,6组分别注入0.1、0.2、0.4mg·mL-1的多壁碳纳米管(粒径20 ̄40nm)或标准碳黑颗粒(粒径<5μm)颗粒... 为了检测未经处理的碳纳米管作为送药载体对肺组织是否会产生毒性作用,将3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7组,用腹腔注射进行一次性染尘,6组分别注入0.1、0.2、0.4mg·mL-1的多壁碳纳米管(粒径20 ̄40nm)或标准碳黑颗粒(粒径<5μm)颗粒悬液1mL,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染尘7天后对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进行测定,从而比较二者对肺组织的急性氧化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肺组织MDA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但所有标准碳黑组的升高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0.2、0.4mg·mL-1碳纳米管染尘组与同浓度的标准碳黑染尘组比较,肺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0.1mg·mL-1无显著变化.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肺部GSH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0.1mg·mL-1组p<0.05,0.2mg·mL-1组p<0.01,0.4mg·mL-1组p<0.01).碳黑染尘组也有所降低,但仅0.2mg·mL-1和0.4mg·mL-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肺部GSH含量与同浓度的标准碳黑组比较,仅0.4mg·mL-1浓度组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未经处理的碳纳米管作为送药载体对肺将产生一定程度毒性作用,且毒性大于相同浓度的标准碳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标准碳黑 氧化损伤 脂质过氧化反应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栽培的土壤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向双 刘世全 +2 位作者 陈庆恒 丁建林 乔永康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区气候生态适宜的前提下 ,本区的土壤条件亦能确保鲜食和酿酒葡萄优质高产。运用叶片分析与土壤分析相结合诊断土壤对葡萄的养分供应 ,葡萄叶片的养分含量主要与品种特性有关 ,也因土壤条件而异 ,但又具有“中低氮、... 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区气候生态适宜的前提下 ,本区的土壤条件亦能确保鲜食和酿酒葡萄优质高产。运用叶片分析与土壤分析相结合诊断土壤对葡萄的养分供应 ,葡萄叶片的养分含量主要与品种特性有关 ,也因土壤条件而异 ,但又具有“中低氮、高中磷和高钾”的总体营养组合特征 ,同时铁、锌营养大多不足。这大致与供试土壤部分供氮不足、大部磷、钾丰富的状况相对应。此外 ,土壤 pH、质地、土层厚度等基本能满足葡萄建园的要求。因此葡萄园应根据不同品种和土壤 ,实施诊断、平衡施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土壤 适应性 干旱河谷 植物营养
下载PDF
DEHP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光涛 徐东群 +5 位作者 毛彩霞 李兵 乔永康 杨继文 刘丹丹 杨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5-1000,共6页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诱发哮喘和哮喘发病机理方面的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卵清白蛋白(OVA)致敏组和DEHP染毒组,每组8只.用OVA致敏加激发的方法制作大鼠哮喘模型.DEHP染毒组分...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诱发哮喘和哮喘发病机理方面的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卵清白蛋白(OVA)致敏组和DEHP染毒组,每组8只.用OVA致敏加激发的方法制作大鼠哮喘模型.DEHP染毒组分为2个组,每天分别给予0.7mg.kg-1和70mg.kg-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灌胃,连续30d.OVA致敏组、DEHP染毒组大鼠均在第31d给予1%OVA雾化,诱发哮喘.第38d测定大鼠在不同氯化乙酰甲胆碱(MCH)剂量下的肺功能,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结果显示,与OVA组相比,DEHP染毒组气道高反应性增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1).因此,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可增强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诱导哮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大鼠 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纳米MnO_2与常规MnO_2粉末对Hela细胞DNA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毛彩霞 田熙科 +5 位作者 杨光涛 杨超 乔永康 李岩 景连东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为探讨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0、100、200、400μg·mL-1)对Hela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M... 为探讨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0、100、200、400μg·mL-1)对Hela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MnO2和常规MnO2各染毒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DNA%)和尾矩(TailMoment)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浓度下,纳米MnO2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显著高于常规MnO2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MnO2和常规MnO2粉末均能导致Hela细胞DNA损伤,且纳米MnO2的损伤作用强于常规Mn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MNO2 常规MnO2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下载PDF
亚高山30a人工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彦 刘庆 +2 位作者 陈庆恒 赵常明 乔永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探讨了川西地区不同海拔梯度上 ,30a亚高山人工针叶林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因子与针叶林群落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30a人工针叶林... 探讨了川西地区不同海拔梯度上 ,30a亚高山人工针叶林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因子与针叶林群落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30a人工针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乔木层 ;随着海拔的升高 ,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 ,在halt2 70 0m处多样性最丰富 ,乔木物种多样性则呈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符合“中间高度膨胀 (mid altitudebulge)”模式 ;土壤因子对 30a人工恢复针叶林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变化 ,而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 ;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枯枝落叶的贮量、CaO含量以及有机质的C N比值等土壤因子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分层建立了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Menhinick指数以及Brillouin指数与相关土壤因子的回归模型 .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海拔梯度 川西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ANTLR的LL(k)文法消解冲突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乔永康 黄鹤 +1 位作者 王竹平 王剑峰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6-179,共4页
在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语言的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语言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采用基于ANTLR的LL(k)文法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抽象语法树遍历时,针对LL(k)文法中不能用左递归和步长限制等问题而遇到的文法推导冲突,指... 在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语言的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语言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采用基于ANTLR的LL(k)文法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抽象语法树遍历时,针对LL(k)文法中不能用左递归和步长限制等问题而遇到的文法推导冲突,指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构建了无冲突的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的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k)文法 ANTLR 测试语言 嵌入式电子系统
下载PDF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幼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包维楷 乔永康 陈庆恒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662-668,共7页
油松林是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地区河谷与中山段灌丛地上恢复重建的代表性人工林类型之一,还缺乏深入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油松幼林,通过2a的定位监测,研究了油松林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1)与重建前的灌丛比较,油松幼林林下土壤... 油松林是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地区河谷与中山段灌丛地上恢复重建的代表性人工林类型之一,还缺乏深入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油松幼林,通过2a的定位监测,研究了油松林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1)与重建前的灌丛比较,油松幼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重力水库容、土壤水向下渗透性速度、土壤通气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16%;2)油松幼林林冠对降雨的拦截和再分配作用明显。雨量等级低,拦截作用越大,尤其是当降雨量小,历时较长时,截留率越高,对降水的涵养比率越高。油松幼林生态系统能全部就地涵养全年降雨频率60%~70%的<10mm等级的雨量而不致产生明显的地表径流;对于占全年降雨频率35%~30%的10~50mm等级的降雨量,有至少30%~50%能被油松林生态系统就地涵养;3)重建的油松幼林林下土壤平均侵蚀模数36t·km-2·a-1,灌丛地表为713t·km-2·a-1,分别比裸地少99 55%和91 09%,而同期灌丛地表平均径流模数有38 90×104m3·km-2·a-1,油松幼林为7 23×104m3·km-2·a-1,分别比裸地减少79 47%和99 96%,油松林重建基本控制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4)油松林重建明显降低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夏季降低的效果明显强于秋季。油松林内与林缘灌草丛5cm层土温较裸地分别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重建 油松林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功能恢复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下载PDF
DEHP对OVA致敏大鼠哮喘模型的影响:一项组织病理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光涛 乔永康 +6 位作者 毛彩霞 李兵 杨继文 刘丹丹 姚汉超 徐东群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6-208,共3页
近年来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已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诱发哮喘方面的作用,及研制DEHP诱导大鼠哮喘模型,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卵清... 近年来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已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诱发哮喘方面的作用,及研制DEHP诱导大鼠哮喘模型,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卵清白蛋白(OVA)致敏组和2个DEHP染毒组,采用OVA致敏加激发的方法制作大鼠哮喘模型.2个DEHP染毒组大鼠每天分别进行0.7mg·kg-1和70mg·kg-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灌胃染毒,连续30d.OVA致敏组、DEHP染毒组大鼠均在第31~37天给予1%OVA雾化,诱发哮喘.第38天取肺脏做组织切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OVA组相比,DEHP染毒组气管壁增厚,细胞浸润增加,气道重塑,特别是在70mg·kg-1·d-1组,变化更为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可诱导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重塑,在诱发哮喘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佐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哮喘 大鼠模型 佐剂效应 邻苯二甲酸酯
下载PDF
血清和血浆对甲醛诱导性细胞内DPC形成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昆 曹毅 +2 位作者 胡均猜 乔永康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为了探讨胎牛血清和血浆对甲醛诱导性细胞内DNA-蛋白质交联的影响,以昆明纯系小鼠直接分离肝细胞为试验材料进行体外染毒实验,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甲醛染毒后肝细胞中DNA-蛋白质交联含量.结果表明,当缺乏胎牛血清和血浆时,500μmol... 为了探讨胎牛血清和血浆对甲醛诱导性细胞内DNA-蛋白质交联的影响,以昆明纯系小鼠直接分离肝细胞为试验材料进行体外染毒实验,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甲醛染毒后肝细胞中DNA-蛋白质交联含量.结果表明,当缺乏胎牛血清和血浆时,500μmol·mL-1甲醛仅引起较低水平的交联效应,而加入胎牛血清和血浆以后,甲醛诱导的DPC极显著上升(p<0.01).血浆作用比胎牛血清更明显,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胎牛血清和血浆对甲醛诱导性DPC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不是以前学者认为的缓冲作用,这可能是甲醛远距离毒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DNA-蛋白质交联 远距离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