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地球与数字孪生:思想突破、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
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30 位作者 戴黎明 王亮亮 姜兆霞 曹现志 苏国辉 刘丽军 周建平 李玺瑶 刘洁 朱俊江 乔璐璐 王光增 姜素华 王秀娟 刘琳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刘鹏 刘泽 董冬冬 郭玲莉 邹志辉 董昊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洋 于胜尧 吴立新 邹卓延 孙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6-63,共18页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的本质区别,进而突出元地球理念或思想上的巨大突破。基于现今元宇宙BIGANT技术体系,构架跨越地球各圈层的实时、全天候、立体观测感知系统,打通地球系统各圈层动力学模拟隔阂,实现超越现今地球,再现深时地球,实现时空穿越,从而集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现今地球、深时地球的特性于一个共同体,这个深时的虚实共同体就是元地球。这一理念必将催生新的技术范式变革,进而超越现实地球、虚拟地球,开启人类认识地球、探测地球、开发地球的全新方式。在实现研究范式转换的同时,推动元地球的多场景应用,这也必将催生未来的万亿新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地球 真实地球 虚拟地球 数字地球 数字孪生 地球系统 范式
下载PDF
海洋锋作用下环山东半岛海域悬沙浓度多时间尺度变化
2
作者 韩岩松 张璐 +2 位作者 乔璐璐 仲毅 缪红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8-790,共13页
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是渤海高浓度泥沙向黄海输运的重要通道,且发育大型楔状泥质沉积体,研究水体中悬浮泥沙的输运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渤黄海物质交换、泥质沉积区发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的MURSST海表温度数据和GOCI卫... 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是渤海高浓度泥沙向黄海输运的重要通道,且发育大型楔状泥质沉积体,研究水体中悬浮泥沙的输运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渤黄海物质交换、泥质沉积区发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的MURSST海表温度数据和GOCI卫星影像反演的表层悬沙浓度数据,获得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及其温度锋面、海表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温度锋面、风等因素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温度锋面和悬沙浓度总体表现为“冬强夏弱”的季节变化特征,且温度锋面与悬沙浓度高值区边界分布一致;从年际变化来看,2012—2020年逐年1月温度锋面的东西向摆动和近岸高浓度悬沙向海扩散距离都与冬季风的强弱相关,总体呈现水体温度上升、悬沙浓度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山东半岛海域 温度锋面 悬浮泥沙 多年变化
下载PDF
从陆架海到西太平洋:黄、东海悬浮体跨陆架输运通道与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乔璐璐 王震 +5 位作者 刘世东 李广雪 刘雪 黄玲玲 薛文静 仲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40,共7页
黄、东海是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海域之一,在复杂的环流动力背景下,悬浮体的跨陆架输运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黄、东海物质跨陆架输运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包括苏北沿岸流作用下向济州岛西南搬运、浙... 黄、东海是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海域之一,在复杂的环流动力背景下,悬浮体的跨陆架输运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黄、东海物质跨陆架输运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包括苏北沿岸流作用下向济州岛西南搬运、浙闽北部向东输运和台湾暖流向东分支作用下跨陆架输运。其控制机制有水深地形、陆架环流、冬季风、水体斜压结构等研究结论,但尚未取得共识。且研究结论多基于叶绿素、水温等表层遥感分析获得,悬浮泥沙尤其是中下层高浓度泥沙跨陆架向深海输运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其季节变化、时空演变、输运通量等有待研究,台风、冬季风暴等的作用有待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陆架 悬浮体 通道 黄、东海 机制
下载PDF
夏季渤海湾中北部悬浮体分布 被引量:7
4
作者 乔璐璐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刘勇 牟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0,共8页
基于夏季渤海湾中北部312个站位的悬浮体观测资料,细致刻画了夏季该海域的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渤海湾中北部悬浮体水平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底层高、表层低的分布趋势。悬浮体体积浓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两种类... 基于夏季渤海湾中北部312个站位的悬浮体观测资料,细致刻画了夏季该海域的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渤海湾中北部悬浮体水平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底层高、表层低的分布趋势。悬浮体体积浓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两种类型:渤海湾的西部和中部的浅水海域,由表至底悬浮体的体积浓度逐渐增大;渤海湾湾口海域表底层附近的悬浮体体积浓度随深度变化不大,但在10-15 m深度处出现极大值。悬浮体体积浓度这种垂直分布的差异性与温跃层的存在有关。温跃层内水体层结稳定,海水垂直扩散系数小,导致颗粒物和营养盐富,生物体聚集,进而使得观测得到的悬浮体体积浓度在该层内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温跃层 夏季 渤海湾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乔璐璐 刘容子 +1 位作者 鲍献文 李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76-81,共6页
据1999,2002-2005年渤海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估算渤海及各分区现状下及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环境容量预测值。估算结果显示,分污染物来看,各年份均是无机氮较大,石油类次之,活性磷酸盐较小;分区域来看... 据1999,2002-2005年渤海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估算渤海及各分区现状下及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环境容量预测值。估算结果显示,分污染物来看,各年份均是无机氮较大,石油类次之,活性磷酸盐较小;分区域来看,各年份各污染物均是渤海中部较大,辽东湾、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最小;从时间变化来看,除活性磷酸盐外,石油类和无机氮自2002年到2004年逐年减小。假设渤海污染物排入量随着经济增长每年增加5%,以达到环境容量极限值需要的年数来看,自2005年,分别在7年、4年、17年后渤海的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将达不到一类水质标准,50年、19年、37年后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假设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海量每年增长10%,那么自2005年起,29年、13年和22年后三种污染物将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环境容量 经济增长 预测
下载PDF
我国陆架泥质区沉积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乔璐璐 史经昊 +2 位作者 高飞 印萍 李建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是研究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借助数值模式对我国陆架泥质区成因和演化进行了研究,包括泥质区形成的动力机制、沉积速率计算、沉积物的输运和堆积过程、古沉积环境反演等方面。在未来的研究...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是研究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借助数值模式对我国陆架泥质区成因和演化进行了研究,包括泥质区形成的动力机制、沉积速率计算、沉积物的输运和堆积过程、古沉积环境反演等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在改进数值模型,提高沉积动力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建立陆架大区域、多动力因素耦合数值模型,并开展古今沉积环境数值模拟,探索泥质区形成、演化的时空过程,并探讨陆架海沉积体系相互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沉积动力 数值模拟 古沉积环境 中国陆架
下载PDF
渤海夏季实测潮流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乔璐璐 鲍献文 吴德星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2,共8页
对渤海内11个测站的夏季潮流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对不同仪器、不同时间段潮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通过潮流调和常数进一步计算潮流椭圆要素,据此分析分潮流最大流速的垂直分布,渤海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潮流旋转方向和潮流性质。
关键词 潮流资料 调和分析 渤海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作用下红河三角洲海域水动力环境变化的数值研究
8
作者 乔璐璐 LE DUC Cuong +2 位作者 李珏 段晓勇 印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4,共11页
20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于2014年7月从北部湾北部过境,对红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Delft3D建立三维潮、流、浪耦合数值模型,对红河三角洲水位、海流及波浪对台风的响应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20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于2014年7月从北部湾北部过境,对红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Delft3D建立三维潮、流、浪耦合数值模型,对红河三角洲水位、海流及波浪对台风的响应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威马逊台风期间,红河三角洲海域风速增大约6倍,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表底层流速均受影响,其中表层变化较大,表现为北分量流速明显增大,流向变为偏南向,与风向主分量变化有关;波高增大为正常海况的9倍,时间变化与风速一致。本研究获得了从北部湾北部海域过境的台风影响下红河三角洲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响应变化特征,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研究及海洋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马逊台风 红河三角洲 Delft3D 海流 波浪
下载PDF
渤、黄、东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朱学明 鲍献文 +3 位作者 宋德海 乔璐璐 黄必桂 石新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3-1113,共11页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三角形网格,对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120个沿岸验潮站和14个潮流观测站的实测与模拟结果进行模型验证,两者符合较好。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同潮图和5...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三角形网格,对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120个沿岸验潮站和14个潮流观测站的实测与模拟结果进行模型验证,两者符合较好。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同潮图和5m层潮流最大流速及最大潮流同潮时分布。渤、黄、东海共有5个半日分潮和3个全日分潮的独立旋转潮波系统,且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半日潮流和全日潮流各有12个圆流点;在冲绳岛和奄美岛两侧的4个半日潮流圆流点分别呈对称分布,其中有3个为本文首次给出;在日本九州岛西侧还新给出2个全日潮流圆流点。有关它们的存在性需要实测资料的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潮汐 潮流 数值模拟 FVCOM
下载PDF
近岸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悬浮沉积物的输送和沉积——以山东半岛东端外海为例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勇智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杨作升 鲍献文 赵美训 王关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山东半岛东端外海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的悬浮体输送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悬浮体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北黄海海水浊度普遍小,不仅北黄海温跃层抑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中上层水体扩散,而且北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也形成了显著的温度和悬浮体锋面,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体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温跃层消亡,在强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东部悬浮体浓度高且垂向混合较好,然而在泥质沉积体顶积层两侧,山东半岛东部沿岸中下层北上的逆风补偿流和北上的黄海暖流与位于顶积层上方表中层南下的沿岸流构成了两道显著的强海流切变锋,使得底积层上大量的再悬浮沉积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有助于形成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北黄海冷水团 海流切变锋 黄海暖流 泥质沉积体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悬浮体输运、通量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世东 乔璐璐 +4 位作者 李广雪 高飞 姚志刚 王震 韩雪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9,共16页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流系控制,且季节变化明显;一般天气条件下,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海域输入悬浮体净通量约为2.24×108t/a,其中夏半年悬浮体向泥质区海域输入净通量约为52.19×106t,贡献约为23.29%,冬半年净通量约为171.87×106t,贡献约为76.71%,浙闽沿岸悬浮体输运净通量均有利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发育。本研究将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物质来源和发育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通量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下载PDF
北黄海潮流、余流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鲍献文 宋军 +3 位作者 姚志刚 乔璐璐 鲍敏 万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18,共8页
基于对2006年夏季与2007年冬季在123.51°E,38.00°N的各1个月潮流和水位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夏季余流呈现两层结构,上层流向为西北,下层流向东南,并且当大潮日期附近,在跃层附近深度存在若干流速较强的水层;冬季余流除了个别... 基于对2006年夏季与2007年冬季在123.51°E,38.00°N的各1个月潮流和水位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夏季余流呈现两层结构,上层流向为西北,下层流向东南,并且当大潮日期附近,在跃层附近深度存在若干流速较强的水层;冬季余流除了个别层以外基本上均为西北向流入北黄海,从中可以看到风场改变所引发的异常增减水和强流出现。对潮流椭圆的分析表明,半日潮族分潮流的最大流向自夏季至冬季存在着顺时针的旋转,旋转角大约为16(°)~18(°),并且夏季半日潮族随深度顺时针,全日潮族逆时针旋转,而冬季基本上上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余流 潮流 低通滤波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勇智 乔璐璐 +1 位作者 鲍献文 李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应用2007月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资料,与同步获得的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底层水的相关系数在0.94以上,表层相关度较差。根据调查海域浊度的水平大面分布及选取的6个典型断面的垂直分布,初步阐... 应用2007月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资料,与同步获得的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底层水的相关系数在0.94以上,表层相关度较差。根据调查海域浊度的水平大面分布及选取的6个典型断面的垂直分布,初步阐述了夏季北黄海水体浊度的分布特征——近岸高和底层高,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成山角海域和老铁山水道以及庄河河口附近海域为高浊度区。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对水体浊度分布具有控制性影响:调查海域水体垂向层结稳定,北黄海冷水团海域中下层表现为高盐、低温、高密特征,水体浊度小,且浊度锋面的分布与温度较为相近。同时,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物的分布起到了屏障作用——在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和辽东半岛南部沿岸阻止了近岸悬浮物的经向输送,而在山东半岛东部沿岸则阻止了近岸悬浮物的纬向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温度 北黄海冷水团 悬浮物质量浓度
下载PDF
夏、冬季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悬浮物输送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勇智 乔璐璐 +1 位作者 杨作升 鲍献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7,共9页
利用2007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资料,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浊度等水文要素的夏、冬季的大面站变化,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B1、B2两个断面,结合该水域的历史地层浅剖资料,辅以ECOM... 利用2007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资料,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浊度等水文要素的夏、冬季的大面站变化,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B1、B2两个断面,结合该水域的历史地层浅剖资料,辅以ECOM模型对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场进行模拟,着重分析了夏、冬季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悬浮物输送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悬浮物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调查海区海水浊度普遍小,加之盛行东南风,沿岸流主要流向北部,夏季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形成明显的锋面,阻碍了沿岸流携带的悬浮物的经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物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借助于强劲的东北风,山东半岛沿岸流大大加强,携带大量再悬浮沉积物沿岸向外海输送,但冬季北向的黄海暖流与南下的沿岸流形成了明显的剪切,使悬浮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形成了山东半岛东部沿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黄海冷水团 锋面 泥质沉积体
下载PDF
基于LISST数据的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建超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李广雪 刘勇 马妍妍 刘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5,共13页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南黄海三剖面的LISST体积浓度数据与抽滤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好,转化后的LISST数据与抽滤相比更适于分析悬浮体的分布;受海流影响,南黄海海底存在多个高悬浮体区域,沿岸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细颗粒物质,黄海暖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粗颗粒物质;海洋温跃层明显促进了近底层悬浮体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LISST 黄海暖流 温跃层 南黄海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海潮汐及潮汐、潮流能的数值评估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飞 李广雪 乔璐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96,共6页
山东半岛电力结构单一,但地理优势显著,因此发展海洋能产业对于半岛能源结构的优化及缓解能源供应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了渤、黄海的潮流场并进行了模拟结果的验证;对潮汐和潮流进行调和分析并计算了平均... 山东半岛电力结构单一,但地理优势显著,因此发展海洋能产业对于半岛能源结构的优化及缓解能源供应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了渤、黄海的潮流场并进行了模拟结果的验证;对潮汐和潮流进行调和分析并计算了平均潮差、大潮平均最大流速;使用近似公式计算了山东半岛近海海域的潮汐能和潮流能并进行了分级。研究表明,理论装机容量为800kW/km2的区域分布在山东半岛靖海湾以南,属于中等势能区;理论最大功率密度为0.50kW/m2的区域分布在山东半岛数个岬角、海湾处,属于中等动能区。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海洋能的初步评估,为未来海洋能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潮汐能 潮流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勇智 鞠霞 +1 位作者 乔璐璐 鲍献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8-937,共10页
应用2007年1月和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等资料,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北黄海海域水体浊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初步阐述了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山东半岛东北沿岸... 应用2007年1月和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等资料,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北黄海海域水体浊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初步阐述了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山东半岛东北沿岸和辽东半岛东南沿岸为高浊度区,中部海域受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而维持低浊度。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导致的水体层结效应产生了"水障"作用——悬浮物只能沿岸分布和输送;冬季,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的强海流切变锋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作用,导致夏、冬季黄海中部的沉积动力环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温度 北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口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文静 乔璐璐 +5 位作者 仲毅 薛程 陈树果 李舒豪 刘鹏 高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2-1013,共12页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 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期、季节内以及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大潮高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高潮大于低潮;在季节尺度内,6 8月表层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而122.3°E以东海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的夏季平均表层悬浮体浓度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受长江入海水沙量年际变化的影响。长江口122.3°E以东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年际变化几乎不受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风向对悬浮体浓度的扩散具有显著的作用,南风有利于高浓度悬浮体向外海扩散,东风则抑制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MODIS-Aqua卫星 表层悬浮体浓度 不同时间尺度
下载PDF
普里兹湾海洋环境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丽艳 李广雪 +4 位作者 纪风颖 丁咚 乔璐璐 徐继尚 李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7-59,共13页
南极冰盖的扩张和后退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由于南极地理位置特殊,研究其海洋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借助模型模拟以及遥感反演的方法,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周边区域海洋环境要素(风、海冰、海流、海... 南极冰盖的扩张和后退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由于南极地理位置特殊,研究其海洋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借助模型模拟以及遥感反演的方法,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周边区域海洋环境要素(风、海冰、海流、海表温度以及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受地形、太阳辐射、极地高气压强度的影响,研究区风场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区域海冰受到海表温度、风、地形以及上升流的影响,具有冻结期(3~9月)和消融期(10月~次年2月)交替变化特征;海流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地形、风、海冰分布以及冰融水注入等因素;海洋初级生产力受太阳辐射、营养盐、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深层水涌升、海冰融化、海表温度变化对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生长起到直接控制作用。最后,本文结合普里兹湾海洋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海洋环境要素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海洋环境要素 气候环境演化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唐山湾潟湖沙坝海域表层沉积物粒级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勇智 谷东起 +1 位作者 王文海 乔璐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1-136,共6页
利用2010年秋季在唐山湾潟湖沙坝(石臼坨、月坨和打网岗)周边海域实施的表层沉积物粒级的大面站调查资料,阐述了唐山湾潟湖沙坝附近海域的沉积物粒级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步实施的水文观测结果,初步分析了调查区的沉积动力条件。研究... 利用2010年秋季在唐山湾潟湖沙坝(石臼坨、月坨和打网岗)周边海域实施的表层沉积物粒级的大面站调查资料,阐述了唐山湾潟湖沙坝附近海域的沉积物粒级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步实施的水文观测结果,初步分析了调查区的沉积动力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唐山湾潟湖沙坝周边海域的平均粒度为4.18Φ,沙坝体近岸5m等深线以浅海域以单峰分布为主,5m等深线以深海域则为双峰分布,潟湖潮道处以单峰分布为主,潟湖内自潮道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为三峰、双峰和单峰模式。调查海域的破波带以浅海域泥沙运动主要以跳跃搬运和推移搬运为主,以深海域中悬浮搬运逐渐占优。研究还表明打网岗岸线侵蚀程度不均匀,中北部岸段侵蚀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湾潟湖沙坝 表层沉积物粒级 分布特征 海岸侵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