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B1与B12肌肉注射对灼口综合征患者疼痛、唾液及味觉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于习习 吕健 +4 位作者 王彩霞 王艺衡 邓松松 李璐璐 王万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4期240-244,共5页
目的观察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疼痛、唾液及味觉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研究维生素B1(Vit B1)、维生素B12(Vit B12)肌肉注射治疗BMS的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前:观察并比较BMS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静息唾液流率(... 目的观察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疼痛、唾液及味觉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研究维生素B1(Vit B1)、维生素B12(Vit B12)肌肉注射治疗BMS的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前:观察并比较BMS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静息唾液流率(Un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USFR)、刺激唾液流率(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SSFR),唾液淀粉酶、皮质醇、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 A)浓度和味觉水平的差异。治疗后:病例组予以Vit B1 100 mg、Vit B12 0.5 mg臀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10 d,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并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前:病例组SSFR、唾液淀粉酶、苦味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Ig A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SFR、皮质醇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it B1、Vit B12治疗BMS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70%。USFR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SIg A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SSFR、皮质醇和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味觉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BMS患者SSFR、唾液淀粉酶、味觉敏感性的异常下降和SIg A水平的异常升高,可作为BMS诊断的敏感唾液指标。Vit B1、Vit B12肌肉注射治疗BMS患者有效,疼痛减轻。SIg A浓度水平的变化可作为BMS患者治疗疗效随访和预后观察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 唾液流率 唾液成分 味觉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下载PDF
原发性灼口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习习 王彩霞 王万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12期810-816,共7页
原发性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BMS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疾病。躯体感觉和味觉的定量感官试验(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三叉神经系统的神经电生理记录和周围神经... 原发性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BMS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疾病。躯体感觉和味觉的定量感官试验(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三叉神经系统的神经电生理记录和周围神经阻滞、舌黏膜表皮神经纤维密度(epidermal nerve fibre density,ENFD)的结构分析、脑功能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fMRI)等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大多数BMS患者的神经性疼痛分为周围型或中枢型。激素替代、应用多巴胺能药物和非侵害性的神经调节等思路可能为BMS提供一些基于发病机制的治疗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就原发性BMS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原发性BM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甘美达凝胶对大鼠口腔溃疡愈合及溃疡组织中TNF-α、IL-6、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艺衡 吴迎涛 +4 位作者 于习习 李璐璐 邓松松 刘梦佳 王万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5期293-299,共7页
目的探讨甘美达凝胶对大鼠口腔溃疡愈合及溃疡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 目的探讨甘美达凝胶对大鼠口腔溃疡愈合及溃疡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化学烧灼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甘美达组(甘美达凝胶)、贝复新组(贝复新凝胶)、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乳膏)、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2只。各组在溃疡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测量各组大鼠溃疡面积;治疗后1 d,口内滴注辣椒素记录大鼠3 min内拭嘴行为时间评估其疼痛程度;治疗后5 d,切取大鼠溃疡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溃疡组织中TNF-α、IL-6和EGF的表达。结果治疗后1 d,甘美达组的辣椒素所致大鼠拭嘴行为时间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及贝复新组(P <0.05),与利多卡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5 d,甘美达组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及利多卡因组(P <0.05),与贝复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5d,大鼠口腔溃疡HE染色切片显示,甘美达组较利多卡因组和空白对照组炎症细胞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上皮增生情况良好,与贝复新组无差异。治疗后5 d,各组大鼠溃疡组织中TNF-α、IL-6、EGF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甘美达组TNF-α降低,EGF的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甘美达组与贝复新组以上3种因子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美达凝胶对实验性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抗炎、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溃疡 甘美达凝胶 大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及机制
4
作者 丛蓓蓓 徐颖婕 +3 位作者 高美华 于习习 王万春 王芳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453-458,共6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口腔鳞癌细胞SCC-9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0、1.25、2.50、5.00、10.00、20.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口腔鳞癌SCC-9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初步判断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与平板克隆形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口腔鳞癌细胞SCC-9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0、1.25、2.50、5.00、10.00、20.0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口腔鳞癌SCC-9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初步判断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cl-2与Bax 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与Bax蛋白表达。结果低浓度阿司匹林(1.25、2.50 mmol/L)处理的SCC-9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饱满;阿司匹林浓度达到5.00 mmol/L后,细胞皱缩变形,细胞间隙变宽。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浓度高于5.00 mmol/L时,可明显抑制SCC-9细胞的增殖活力与细胞克隆能力(F=30.31、59.68,P<0.05)。经阿司匹林处理后细胞凋亡显著增加(F=816.00,P<0.05),与阿司匹林浓度呈正比。随阿司匹林浓度升高,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F=215.90~9473.00,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途径抑制口腔鳞癌细胞SCC-9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口腔肿瘤 阿司匹林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Tourette综合征儿童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临床诊治1例
5
作者 李亚南 荆进 +2 位作者 丛蓓蓓 于习习 张文怡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4-1157,共4页
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是儿童及青少年口腔黏膜的常见病,神经系统疾病是该病的少见病因。本文报道1例12岁Tourette综合征患儿严重且广泛的顽固性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的诊治过程,应用全牙列垫治疗本病例口腔黏膜严重的创伤性溃疡,取得了较好... 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是儿童及青少年口腔黏膜的常见病,神经系统疾病是该病的少见病因。本文报道1例12岁Tourette综合征患儿严重且广泛的顽固性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的诊治过程,应用全牙列垫治疗本病例口腔黏膜严重的创伤性溃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临床医师诊治Tourette综合征引发的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ETTE综合征 创伤性溃疡 儿童及青少年 医师诊治 少见病因 口腔黏膜 神经系统疾病 全牙列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花雯 韩佳南 +2 位作者 王万春 于习习 董晓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12月青岛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均进行病原菌检测,观察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择120例非感染性口腔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口腔颌...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12月青岛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均进行病原菌检测,观察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择120例非感染性口腔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株1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9株、革兰阴性菌93株、真菌5株占比分别为50.25%、47.21%、2.54%。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86%)、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12%)和草绿色链球菌(6.60%);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9.29%)、其次为普雷沃菌(13.20%)和铜绿假单胞菌(8.63%)。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依次为97.87%、87.23%;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依次87.50%、81.25%。主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依次为65.79%、60.53%;普雷沃菌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耐药率最高,依次为76.92%、69.23%。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是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高龄、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均是其发生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采取相关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间隙感染 病原菌分布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孟洋(综述) 王明臻 +2 位作者 孙德刚 于习习 王万春(审校)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632-635,共4页
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作为深龋露髓、可逆性牙髓炎或部分不可逆性牙髓炎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均是利用生物盖髓剂促进修复性牙本质桥的生成,以利于缺损牙本质的重建。随着现代生物活性材料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牙髓微创生物学治疗临床应... 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作为深龋露髓、可逆性牙髓炎或部分不可逆性牙髓炎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均是利用生物盖髓剂促进修复性牙本质桥的生成,以利于缺损牙本质的重建。随着现代生物活性材料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牙髓微创生物学治疗临床应用也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术式临床适应症选择、初期牙髓状态的评判、术中牙髓感染的控制及影响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盖髓术 牙髓切断术 预后效果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