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蔗糖多酯对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于人江 李风琴 +5 位作者 谢根法 张强 王惠 赵良玉 曲显俊 张大锤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1-34,共4页
本研究观察了蔗糖多酯(SPE)对饲以高胆固醇饲料的大鼠血清胆固醇及人工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自由摄食高胆固醇饲料的同时,每鼠每日口服SPE3g20天,血清胆固醇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不给SPE组(P<0.01)... 本研究观察了蔗糖多酯(SPE)对饲以高胆固醇饲料的大鼠血清胆固醇及人工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自由摄食高胆固醇饲料的同时,每鼠每日口服SPE3g20天,血清胆固醇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不给SPE组(P<0.01);人工诱发的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每鼠每日口服SPE2g20天或1g40天,血清胆固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P<0.05)。停用SPE后,有一定时间的延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多酯 血清胆固醇
下载PDF
抗瘤酮A_(10)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人江 崔淑香 +1 位作者 周玲 曲显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69-373,共5页
本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抗瘤酮A_(10)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S_(1(?)0)、大鼠W_(25(?))、裸小鼠荷人乳腺癌细胞(Bca—P6)和人胃癌细胞(MGC)的抑制效应。A_(10)大剂量组(4000mg·kg^(-1))对小鼠S_(1(?)0)的抑制率为32.5%(P<0.05);对... 本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抗瘤酮A_(10)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S_(1(?)0)、大鼠W_(25(?))、裸小鼠荷人乳腺癌细胞(Bca—P6)和人胃癌细胞(MGC)的抑制效应。A_(10)大剂量组(4000mg·kg^(-1))对小鼠S_(1(?)0)的抑制率为32.5%(P<0.05);对裸鼠体内的Bca—P6和MGC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4.4%(P<0.001和33.9%(P<0.05);2000mg·kg^(-1)剂量对W_(206)的抑制率为41.8%(P<0.05);各中、小剂量对上述瘤株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表明,A_(10)大剂量组(终浓度为0.12mol·L^(-1))与Bca—P6细胞接触4h可达到一个对数杀伤(杀伤90%的细胞),24h可达到2个对数杀伤(杀伤99%的细胞);HL—60细胞与药液接触24h后洗去药液继续培养48h和72h,可达到一个对效杀伤,96h可达到2个对数杀伤。其余各剂量组杀伤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瘤酮A10 药理学
下载PDF
酮咯酸氨丁三醇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于人江 曲显俊 +3 位作者 崔淑香 张强 周玲 李风琴 《山东医药工业》 2001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 非甾体抗炎药 药效学
下载PDF
咖啡酸对阿糖胞苷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变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强 胡志力 +3 位作者 王福文 牟艳铃 于人江 解砚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咖啡酸对阿糖胞苷(Ara-C)诱发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MPV)变化的影响。方法:参照徐国良等方法诱发Ara-C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MPV变化模型,分为咖啡酸600、300、150mg·kg-1·d-1剂量组、复方阿胶浆... 目的:观察咖啡酸对阿糖胞苷(Ara-C)诱发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MPV)变化的影响。方法:参照徐国良等方法诱发Ara-C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MPV变化模型,分为咖啡酸600、300、150mg·kg-1·d-1剂量组、复方阿胶浆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给Ara-C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用药12d,分别于给药6、8、10、12d自小鼠尾部取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MPV,观察咖啡酸对小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咖啡酸300mg·kg-1·d-1组给药6dWBC为4.8±1.2,600、300mg·kg-1·d-1剂量组给药10dWBC为(909±179)、(1056±135)×109/L;咖啡酸各剂量组给药12dMPV分别为(6.00±0.23)、(5.90±0.20)和(6.03±0.21)f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酸可用于治疗临床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保护血小板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模型 动物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体积 小鼠
下载PDF
三株口服液降低大鼠血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曲显俊 谢根法 +7 位作者 崔淑香 李风琴 张强 周玲 王惠 于人江 吴炳新 张风竹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45-46,共2页
本实验观察了三株口服液对喂饲高脂饲料大鼠模型的预防及对人工制成高血脂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大鼠自由摄取高脂饲料的同时,每日口服三株口服液1ml,第24天和第33天即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 本实验观察了三株口服液对喂饲高脂饲料大鼠模型的预防及对人工制成高血脂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大鼠自由摄取高脂饲料的同时,每日口服三株口服液1ml,第24天和第33天即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对已建成高血脂大鼠模型每日口服3ml,第21天检查甘油三酯即有明显下降(P<0.05),降胆固醇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株口服液 微生态制剂 血脂 药理学
下载PDF
黄蜀葵花提取物对兔口腔黏膜溃疡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杰 于人江 +1 位作者 林霞 王侃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497-498,共2页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提取物对口腔黏膜溃疡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醋酸致伤和细菌感染两种方法,分别建立兔口腔黏膜溃疡模型,观察黄蜀葵花提取物的药效作用。结果:该提取物大剂量给药对两种模型均可迅速产生药效,说明药效持续有利于溃疡的...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提取物对口腔黏膜溃疡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醋酸致伤和细菌感染两种方法,分别建立兔口腔黏膜溃疡模型,观察黄蜀葵花提取物的药效作用。结果:该提取物大剂量给药对两种模型均可迅速产生药效,说明药效持续有利于溃疡的修复。细菌感染模型大、中剂量组均可产生显著的药效作用,醋酸致伤模型仅大剂量组产生明显药效作用,这可能与化学致伤对组织损伤较重、修复较慢有关。结论:黄蜀葵花提取物对上述两种模型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提取物 口腔黏膜溃疡 药效学研究
下载PDF
灵芝菌合剂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志力 温守功 +1 位作者 崔淑香 于人江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4-686,共3页
实验观察了灵芝菌合剂的免疫增强作用 ,结果表明 :1灵芝菌合剂在 7.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强荷瘤小鼠或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灵芝菌合剂在 7.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强环磷酰胺致免疫... 实验观察了灵芝菌合剂的免疫增强作用 ,结果表明 :1灵芝菌合剂在 7.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强荷瘤小鼠或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灵芝菌合剂在 7.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强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3灵芝菌合剂在 7.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强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4灵芝菌合剂在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升高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5灵芝菌合剂在 15~ 30 ml/ kg剂量范围内 ,灌胃给药可明显增加小鼠溶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合剂 免疫功能 增强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灵芝菌合剂抗肿瘤及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志力 温守功 +1 位作者 于人江 朱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466-468,共3页
观察灵芝菌合剂灌胃给药对移植性肿瘤小鼠S180 和小鼠肝癌 (H2 2 )的抑制作用。两种瘤谱分别重复 3次实验 ,结果灵芝菌合剂 30 .0~ 7.5ml/kg连续给药 10d ,对小鼠S180 有一定抑瘤作用 ,且实验初步显示 30 .0ml/kg剂量效果较好 ;对小鼠... 观察灵芝菌合剂灌胃给药对移植性肿瘤小鼠S180 和小鼠肝癌 (H2 2 )的抑制作用。两种瘤谱分别重复 3次实验 ,结果灵芝菌合剂 30 .0~ 7.5ml/kg连续给药 10d ,对小鼠S180 有一定抑瘤作用 ,且实验初步显示 30 .0ml/kg剂量效果较好 ;对小鼠肝癌无明显抑制作用。增效、减毒实验结果表明 ,灵芝菌合剂对CTX、CDDP、FT 2 0 7未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但对CTX、FT 2 0 7所致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P <0 .0 1,P <0 .0 5 )。灵芝菌合剂可有效减少顺铂致家犬的呕吐次数 (P <0 .0 1) ,并明显延长呕吐反应潜伏期 (P <0 .0 1) ,明显缩短呕吐持续时间(P <0 .0 1) ,实验观察期间动物体重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1)。认为灵芝菌合剂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合剂 抗肿瘤 减毒增效 小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脑脉舒安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牟艳玲 李洁 +2 位作者 林霞 张强 于人江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939-1942,共4页
目的:观察脑脉舒安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1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脑脉舒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以生药计分别为100,50和25g·kg^(-1))及空白对照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每日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饮用水,连续给药180 ... 目的:观察脑脉舒安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1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脑脉舒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以生药计分别为100,50和25g·kg^(-1))及空白对照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每日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饮用水,连续给药180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给药90,180 d及停药后15d大鼠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脑脉舒安颗粒100 g·kg^(-1)组大鼠在给药45~90 d期间,一般状况欠佳,给药90~180d时,血清胆固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15d后血清胆固醇值恢复正常,但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异常。停药恢复15d后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体重、摄食量、生化指标检查、脏器系数、病理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结论:脑脉舒安颗粒100g生药·kg^(-1)是大鼠的中毒剂量,25g生药·kg^(-1)为安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舒安颗粒 长期毒性 胆固醇
下载PDF
PGLC对小鼠致畸实验研究
10
作者 胡志力 解砚英 +1 位作者 于人江 李凤琴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3年第4期50-52,共3页
观察了乙交酯 -L -丙交酯 -ε -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材料 (PGLC)对昆明种小鼠孕期和胎鼠的影响。结果表明 ,PGLCA组 (10 0 0mg/kg)、B组 (5 0 0mg/kg)、C组 (2 5 0mg/kg)各组孕鼠和胎鼠各项指标与阴性对照组 (C- ,PBS液每日 0 .5ml/鼠 ... 观察了乙交酯 -L -丙交酯 -ε -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材料 (PGLC)对昆明种小鼠孕期和胎鼠的影响。结果表明 ,PGLCA组 (10 0 0mg/kg)、B组 (5 0 0mg/kg)、C组 (2 5 0mg/kg)各组孕鼠和胎鼠各项指标与阴性对照组 (C- ,PBS液每日 0 .5ml/鼠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阳性对照组 (C+,CP ,14mg/kg)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PGLC剂量在 10 0 0~ 2 5 0mg/kg范围内对小鼠生殖能力和胎鼠发育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LC 小鼠 乙交酯-L-丙交酯-ε-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 药物载体 药物致畸
下载PDF
抗瘤酮A10研究进展
11
作者 崔淑香 于人江 李风琴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0-202,共3页
抗瘤酮是存在于人尿中由酞及氨基酸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Burzynski 于1967年首次分离并证实其抗癌活性。其中 A10为纯化得到的第一个活性成分。实验证明它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在肝瘤发生的化学预防方面有一定价值。副作用轻是其... 抗瘤酮是存在于人尿中由酞及氨基酸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Burzynski 于1967年首次分离并证实其抗癌活性。其中 A10为纯化得到的第一个活性成分。实验证明它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在肝瘤发生的化学预防方面有一定价值。副作用轻是其最大特点,其作用机理复杂,国内外已对其化学结构与 DNA 作用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 DNA 可逆性结合抑制 DNA 的突变可能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瘤酮A10 作用机理 信息携带分子
下载PDF
苦地丁生物碱对小鼠致畸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于人江 谢根法 +2 位作者 李凤琴 崔淑香 周玲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9-162,共4页
本文观察了苦地丁生物碱对小鼠致畸性的影响,A组(120mg/kg)和B组(60mg/kg)的孕鼠连续经口给药10d后,可引起胎鼠外观畸形(P<0.01),主要畸变类型为脑露、小头畸形,该两个给药组也均引起胎鼠骨骼畸形... 本文观察了苦地丁生物碱对小鼠致畸性的影响,A组(120mg/kg)和B组(60mg/kg)的孕鼠连续经口给药10d后,可引起胎鼠外观畸形(P<0.01),主要畸变类型为脑露、小头畸形,该两个给药组也均引起胎鼠骨骼畸形(P<0.01),主要表现为顶骨、顶间骨、枕骨、胸骨骨化不全和缺失及胸骨错位。C组(30mg/kg)所致外观畸形不明显(P>0.05),而骨骼畸形差异显著(P<0.05);D组(10mg/kg)均未见明显异常。各给药组对孕鼠的体重、生殖机能和胎鼠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二丁生物碱 致畸试验 小鼠
下载PDF
抗瘤酮A_(10)的致突变性研究
13
作者 于人江 谢根法 +1 位作者 周玲 崔淑香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8-20,14,共4页
以Ames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测试了抗瘤酮A_(10)的致突变性能。有/无S9混合液的条件下,实验组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基本相似;并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4,2,10mg/ml的A_(10)均... 以Ames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测试了抗瘤酮A_(10)的致突变性能。有/无S9混合液的条件下,实验组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基本相似;并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4,2,10mg/ml的A_(10)均未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增加;小鼠口服A_(10)6000、3000、1500mg/kg,微核率分别为3.8、2.4、1.8%,与阴性对照组(1.7‰)相比无明显差异。在这些测试系统中,未见到抗瘤酮A_(10)有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瘤酮A10 致突变
下载PDF
卡铂临床前药效及毒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凤琴 谢根法 +7 位作者 张大锤 于人江 王惠 崔淑香 张强 周玲 徐大江 王建国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41-448,共8页
卡铂(CBDCA)是第二代铂类抗癌新药,本文通过体内、外试验证实它对动物移植性肿瘤S_(180)、W_(256)抑制作用显著。对体外传代细胞系HL—60细胞杀伤作用明显,且有剂量效应关系。 大鼠及家犬长期毒性试验证实CBDCA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是... 卡铂(CBDCA)是第二代铂类抗癌新药,本文通过体内、外试验证实它对动物移植性肿瘤S_(180)、W_(256)抑制作用显著。对体外传代细胞系HL—60细胞杀伤作用明显,且有剂量效应关系。 大鼠及家犬长期毒性试验证实CBDCA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大鼠外周血检查,给药二周后白细胞首先开始降低,随之有血小板及血红蛋白降低。家犬试验除发现外周血象降低外,并分别在不同试验阶段做骨髓检查,进一步证实CBDCA可使大剂量组动物骨髓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停药后2—4周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均可得到恢复。CBDCA的其他毒副反应均非常轻微,是一个较好的抗癌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铂 药效 毒理 抗癌
下载PDF
复方脱毛灵对绵羊的致突变性研究
15
作者 谢根法 曲显俊 +6 位作者 李凤琴 张大锤 于人江 崔淑香 张强 王惠 周玲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3年第5期30-33,共4页
复方脱毛灵30mg/kg1次口服可明显诱发羊骨髓有核红细胞微核率,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升高,给药后24h(未统计骨髓标本)后2者为5.7‰和10.74%与空白对照组2.26‰。2.24‰和3.30%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给药后7d时... 复方脱毛灵30mg/kg1次口服可明显诱发羊骨髓有核红细胞微核率,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升高,给药后24h(未统计骨髓标本)后2者为5.7‰和10.74%与空白对照组2.26‰。2.24‰和3.30%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给药后7d时3个率继续上升为13.5‰、7.71‰和17.85%,16d时已开始恢复,为2.99‰、2.99‰和4.82%,30d时恢复到给药前水平,不存在潜在诱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微核 染色体畸变 致突变 脱毛灵 绵羊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