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聂红霞 于善花 +3 位作者 周芳 彭艳艳 张浩江 陶中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8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溶栓组,各54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单纯溶栓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EDA联合组在单纯溶栓组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V min)、最小血流量(Q min)]、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不良反应。结果EDA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单纯溶栓组的77.78%(χ2=4.696,P=0.030)。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2组V min、Q min较治疗前增大,且EDA联合组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NE、MDA、RO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SOD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EDA联合组与单纯溶栓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6%vs.5.56%,χ2=0.135,P=0.713)。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可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徐洪涛 卞慧 +2 位作者 于善花 张靖宇 汪琴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某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8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和非直立性低血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某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8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和非直立性低血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析列线图模型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288例帕金森病患者中92例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1.94%。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Hoehn-Yahr分级、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长期卧床休息、便秘、总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良好(χ^(2)=1.248,P=0.428)。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95%CI:0.990,0.999),灵敏度为0.989,特异度为0.934。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直立性低血压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豆纹动脉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恶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善花 庄爱霞 +6 位作者 王阳 聂红霞 周芳 王传淇 张浩江 彭艳艳 曾庆宏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2-827,共6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36例)。入院72 h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划分为END组(28例),非END组(48例)。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BAD组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偏瘫发生率、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高于LI组;(2)发病3个月mRS评分BAD组与LI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BAD组与LI组比较更易发生END;(4)BAD组中END患者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高于非END患者;(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HbA1C、Hcy是BAD组END的危险因素。结论:LSA供血区BAD患者病情重,易进展,HbA1C、Hcy是END的危险因素;BAD组及LI组患者3个月预后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区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恶化
下载PDF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恶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善花 陈皆春 +3 位作者 庄爱霞 葛中林 张浩江 曾庆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168例,根据诊断分为END组88例,非END组8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168例,根据诊断分为END组88例,非END组8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危险因素。通过PCR荧光定量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END组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531,95%CI:1.143~1.982,P=0.024)、同型半胱氨酸(OR=2.786,95%CI:1.193~6.943,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1.668,95%CI:1.175~2.342,P=0.004)为END的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T/T型同型半胱氨酸(18.33±0.74)μmol/L最高,其次C/T型同型半胱氨酸(16.11±0.79)μmol/L,C/C型同型半胱氨酸(13.29±0.53)μmol/L最低(P=0.024)。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T/T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NADPH) 动脉粥样硬化 高半胱氨酸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血小板高反应性与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葛中林 于善花 +3 位作者 钱明月 庄爱霞 陈皆春 张浩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非小卒中患者348例,随访1年退出研究28例,最终入选320例,入院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治疗,7~10d后完善血栓弹力图的血小...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非小卒中患者348例,随访1年退出研究28例,最终入选320例,入院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治疗,7~10d后完善血栓弹力图的血小板抑制率检查,将阿司匹林抑制率<50%或氯吡格雷抑制率<30%定义为血小板高反应性。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事件复发情况,根据有无缺血事件分为非缺血事件组258例,缺血事件组62例,对比基线资料,将有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事件发生的因素。结果缺血事件组缺血性脑卒中、LDL-C、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脑白质病变评分显著高于非缺血事件组[43.5%vs 22.5%,P=0.001;(3.1±0.7)mmol/Lvs(2.7±0.7)mmol/L,P=0.001;56.5%vs 19.8%,P=0.000;3(1,5)分vs 2(1,4)分,P=0.0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LDL-C、血小板高反应性及脑白质病变与缺血事件复发有关(P<0.05,P<0.01)。结论血小板高反应性为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 血栓弹力描记术 卒中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浩江 钱明月 +1 位作者 葛中林 于善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1-186,共6页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像学资料(脑白质病变评分、脑微出血评分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LpPLA2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中Lp-PLA2水平。应用SPSS 22. 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PLA2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NLR(2. 5±0. 5比2. 3±0. 5,t=2. 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 6±0. 8) mmol/L比(2. 3±0. 7) mmol/L,t=3. 056]、入院NIHSS评分[(3. 4±1. 5)分比(3. 0±1. 4)分,t=2. 08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比例[21. 3%(16/75)比7. 3%(15/206),χ~2=11. 061]高于非END组,Lp-PLA2水平高于非END组[(240±26)μg/L比(180±23)μg/L,t=9. 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3. 927,95%CI:2. 918~5. 016,P=0. 020)、血Lp-PLA2水平升高(OR=1. 026,95%CI:1. 019~1. 034,P <0. 0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OR=2. 715,95%CI:2. 193~3. 273,P=0. 02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OR=4. 552,95%CI:2. 934~7. 017,P=0. 002)和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 831,95%CI:2. 412~3. 197,P=0. 028)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 799(95%CI:0. 728~0. 833,P <0. 01);最佳截断值为189μg/L,预测END的敏感度为92. 3%,特异度为55. 4%。结论血中Lp-PLA2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END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建东 庄爱霞 +11 位作者 戚玉娟 冯寿琴 曾庆宏 周芳 聂红霞 于善花 王阳 王传琪 金刚 殷乐 彭艳艳 张浩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8.56岁,男性36例(78.3%),女性10例(21.7%);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46例(占84.8%)、TIA7例/46例(占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46例(占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46例(占15.4%);多发病灶34例/46例(占87.2%),单发病灶5例/46例(占12.8%);NIHSS评分0~3分27例/46例(占69.2%),4~10分8例/46例(占20.5%),11分以上4例/46例(占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46例(占84.8%),Ⅲ~Ⅳ级7例/46例(占15.2%)。结论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C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65.2%合并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发泡试验 隐源性卒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microRNA-107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庆宏 刘霞 +7 位作者 庄爱霞 周芳 于善花 姜建东 王传淇 彭艳艳 张浩江 聂红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107表达及意义。方法首次诊断AD的患者60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另体检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107表达及意义。方法首次诊断AD的患者60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另体检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表达差异microRNA-107进行验证。结果轻度组检测出信号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35条,上调27条,下调8条;中度组检测出信号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34条,上调23条,下调11条;轻度组与中度组共同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26条。microRNA-107在轻度组、中度组均显著下调microRNA(P<0.01),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一致。中度组血清中microRNA-107表达量较轻度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microRNA-107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AD发生发展,有望成为一种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MICRORNAS microRNA-107 血清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microRNAs表达谱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庆宏 刘霞 +7 位作者 周芳 聂红霞 于善花 姜建东 王传淇 彭艳艳 张浩江 庄爱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s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可能作为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研究对象分为AD组和对照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s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可能作为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研究对象分为AD组和对照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43个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microRNAs(P<0.05),其中microRNA-107及microRNA-222的表达水平在AD患者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QT-PCR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MicroRNA-107及microRNA-222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AD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一种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MICRORNAS microRNA-107 microRNA-222
下载PDF
入院血清Lp-PLA2水平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
10
作者 钱明月 张浩江 +1 位作者 葛中林 于善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4期475-479,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79例,其中男100例,女79例,年龄(66.2±7...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79例,其中男100例,女79例,年龄(66.2±7.8)岁。根据TIA发病后90 d随访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28例和非卒中组151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p-PLA2预测卒中发生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卒中组患者基线收缩压、血清Lp-PLA2水平、症状持续时间≥60 min比例、ABCD2评分、血管狭窄率、不稳定斑块率分别为(158.4±27.4)mmHg(1 mmHg=0.133 kPa)、(286.5±18.9)μg/L、39.2%(11/28)、6.00(5.00,6.00)分、78.6%(22/28)、78.6%(22/28),均高于非卒中组(146.3±25.2)mmHg、(230.5±17.2)μg/L、13.2%(20/151)、4.00(3.00,5.00)分、36.4%(55/151)、38.4%(58/151),而双抗血小板使用率为60.0%(15/28),低于非卒中组83.3%(115/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LP-PLA2、症状持续时间≥60 min、ABCD2评分、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为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双抗血小板治疗为卒中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Lp-PLA2预测早期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657~0.848;Z=5.14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12.6μg/L,灵敏度为85.66%,特异度为52.67%。结论Lp-PLA2是TIA患者出现早期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早期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早期卒中风险
下载PDF
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庆宏 张浩江 +6 位作者 庄爱霞 朱映红 聂红霞 王传淇 彭艳艳 于善花 周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心率变异性(HRV)情况。方法根据是否并发SAP,将3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肺炎组(55例)和卒中组(24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基线资料,采用自主神经...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心率变异性(HRV)情况。方法根据是否并发SAP,将3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肺炎组(55例)和卒中组(24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基线资料,采用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进行自主神经功能评分,测量并比较HRV的相关指标。结果年龄I〉65岁、吸烟史、肺部疾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房颤、卒中类型、洼田氏饮水试验≥级、吞咽困难、鼻饲、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低蛋白血症、出血量多、白细胞计数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均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炎组患者ASP评分高于卒中组(P〈0.05)。肺炎组患者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简称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问期差值的平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的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NN问期总搏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HF)、极低频功率(VLF)值均明显低于卒中组;而总功率(TP)、LF、LF/HF值高于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是SAP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下载PDF
C型凝集素样受体2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陈歌迪 陶中海 +6 位作者 伏兵 谭玉 聂红霞 周芳 张照婷 于善花 曾庆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2,CLEC-2)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首次发病住院的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梗死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及头部MRA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并...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2,CLEC-2)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首次发病住院的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梗死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及头部MRA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并设10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进行CLEC-2检测,统计分析各组间CLEC-2水平。结果梗死组血浆CLEC-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急性脑梗死轻、中、重亚组CLEC-2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CLEC-2浓度(OR=1.034,95%CI 1.020~1.048,P<0.001)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LEC-2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812~0.91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66.40 pg/ml,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80.9%。结论CLEC-2水平升高能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是脑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动脉狭窄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凝集素样受体2 急性脑梗死 病情程度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指数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浩江 于善花 +2 位作者 钱明月 葛中林 陶中海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39-344,共6页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HR定义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比值。在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转归,0~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S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患者,男性98例(61.6%),年龄(69.8±8.9)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6±4.3)分,SHR为1.17±0.46。105例(66.0%)转归良好,54例(34.0%)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SH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不良和有症状颅内出血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R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2.254,95%置信区间1.136~4.27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H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26(95%置信区间0.648~0.804;P<0.001),高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SHR的最佳截断值为1.21,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23%和75.82%。结论SHR与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有关,可作为潜在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高血糖症 应激 生理性 血糖 治疗结果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转归的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善花 姜建东 +1 位作者 曾庆宏 张浩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8期566-570,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 LAA)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连云港市第二人...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 LAA)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LAA患者.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Lp-PLA2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21例LAA患者,其中男性64例(52.9%),女性57例(47.1%),年龄(63.5 ±9.5)岁;72例(59.5%)转归良好,49例(40.5%)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糖尿病患者构成比(26.4%对65.3%;χ2=18.110,P〈0.001)以及糖化血红蛋白[(6.39 ±2.33)%对(7.58 ±3.12)%;t=1.663,P=0.04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3~6)分对10(7~14)分;Z= -7.498,P〈0.001]和Lp-PLA2[(194.7 ±84.3)μg/L对(291.4 ±82.6)μg/L;t= -5.447,P〈0.001]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 odds ratio, OR) 1.215,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02~1.601;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 2.275,95% CI 1.065~4.865;P=0.037)、基线 NIHSS 评分(OR 2.113,95% CI 1.585~ 2.734;P=0.015)和Lp-PLA2(OR 5.183,95% CI 3.203~8.134;P〈0.001)为LAA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分析显示,Lp-PLA2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 CI 0.713~0.872);最佳截断值为260.5 μg/L,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84.7%.结论 血清Lp-PLA2水平较高是LAA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结果 磷脂酶A2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右向左分流与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芳 庄爱霞 +9 位作者 冯寿琴 曾庆宏 戚玉娟 殷乐 王园园 聂红霞 王阳 王传琪 于善花 姜建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5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筛选原因不明...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筛选原因不明性卒中。按c-TCD检查结果分为RLS阳性组和阴性组,然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结果共纳入118例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RLS 阳性组46例,RLS 阴性组72例;复发组10例,未复发组108例。RLS阴性组与阳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RLS 阳性率(7/10对39/108;P=0.046)和重度RLS患者比例(2/10对1/108;P=0.019)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LS阳性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4.896,95%可信区间1.135~21.120;P=0.033)。结论 RLS阳性可能是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栓塞 心脏间隔缺损 心房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复发
原文传递
脑胶质瘤误诊10例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于善花 张正春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3期3147-3148,共2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脑胶质瘤误诊为脑膜脑炎、脑梗死、脑出血、症状性癫痫、急性脊髓炎、蛛网膜囊肿、血管炎。病情好转6例,恶化自...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脑胶质瘤误诊为脑膜脑炎、脑梗死、脑出血、症状性癫痫、急性脊髓炎、蛛网膜囊肿、血管炎。病情好转6例,恶化自动出院2,死亡2例。结论:不典型临床表现的脑胶质瘤,易造成误诊,应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不明确的建议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诊断 脑肿瘤/诊断 误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