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
1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防洪形势明显改善,然而仍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目前河道滩地呈现约6‱的倒比降,加剧了大洪水时的防洪压力。黄河口国家公园清水沟片区在清四控导工程以下无整治工程,规划的科研平台和大量基础设施要求洪水尽量不漫滩。刁口河片区规划的生态补水量为0.55亿m^(3),附近海岸因缺乏泥沙补给处于蚀退状态。刁口河主槽淤积萎缩,滩地开发建设侵占严重,亟待长期过水加强保护。新形势下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刁口河常年维持一定的过水流量。当清水沟流量达到3500 m^(3)/s时向刁口河分流,大洪水时两条流路作为5000 m^(3)/s流量的泄洪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多目标 流路运用 清水沟流路 刁口河流路
下载PDF
长历时低含沙洪水条件下的黄河河口演变特征
2
作者 于守兵 冯昊天 付慧薇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0,共7页
黄河河口2021年出现罕见的长历时低含沙量洪水过程。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河口河道的冲淤特性和口门演变,探讨流路稳定状况。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秋汛两次主要洪水过程历时共91天,平均流量为3123 m^(3)/s,平均含沙量为6.... 黄河河口2021年出现罕见的长历时低含沙量洪水过程。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河口河道的冲淤特性和口门演变,探讨流路稳定状况。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秋汛两次主要洪水过程历时共91天,平均流量为3123 m^(3)/s,平均含沙量为6.7 kg/m^(3)。河口河道段因河床粒径粗化接近冲刷平衡,冲刷体积为0.04亿m^(3);尾闾段因口门主流取直摆动,发生明显溯源冲刷,冲刷体积为0.14亿m^(3)。自2013年西河口以下河长达到60 km后,口门因沙嘴延伸较长、来沙量显著降低,形成比较稳定的分汊入海态势。2021年汛后河势稳定,感潮段河势顺直,口门“大水取直、小水坐湾”,目前流路仍处于较为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洪水 低含沙量 演变 分汊
原文传递
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郑军 张辛 +3 位作者 刘清兰 凡姚申 窦身堂 于守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67,共6页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横断面进行线性插值,然后沿纵向网格线进行插值,弥补了纵向采样点空间分布不足的缺陷,且考虑了河势变化,将插值范围控制在网格分布的区域。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比反距离加权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法(KG)能得出更合理的结果,可应用于黄河口尾闾等弯曲河道的地形插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道 地形插值 正交曲线网格 断面高程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广州 窦身堂 +3 位作者 凡姚申 于守兵 戴玮琦 吴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3,132,共8页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核算分析,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30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黄河下游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远高于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赤字现象严重;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年际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用水效率逐渐提高,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压力最大的区域,淄博、济南、郑州和泰安4市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小;经济效应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起正向主导作用,技术效应起负向主导作用;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0年黄河下游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由0.387 hm^(2)/人降至0.359 hm^(2)/人。[结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用水结构优化调整等综合作用下,黄河下游地区用水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生态压力有一定幅度的缓解。但由于该区域水资源生态赤字基数较大,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亟待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助力黄河下游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 黄河下游 灰色预测模型GM(1 1)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
5
作者 凡姚申 窦身堂 +3 位作者 于守兵 王广州 吴彦 谢卫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4-998,共15页
河口三角洲是由水文、地貌和生态耦合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响应高度敏感、边缘效应显著与环境异质性高的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从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过程、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 河口三角洲是由水文、地貌和生态耦合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响应高度敏感、边缘效应显著与环境异质性高的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从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过程、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多重压力下的子系统自适应调整与状态特征,归纳了水文条件与河口地貌-生态系统演变的互馈关系,搭建了多维协同的水沙配置研究框架,并提出了基于水沙优化配置的多维调控策略。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连续性监测平台建设、全过程模型构建、失衡风险预测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优化利用有限水沙资源维持河口系统稳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貌-生态 演变过程 耦合关系 互馈关系 多维调控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DPSIR的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6
作者 王广州 凡姚申 +2 位作者 窦身堂 于守兵 张少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7,162,共7页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DPSIR模型 黄河口及毗邻海域
下载PDF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7
作者 于守兵 凡姚申 +1 位作者 余欣 窦身堂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1-1110,共10页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为主,重点研究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量节律的响应特征,量化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然水文情势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需水应深入研究植被、土壤、水体的水盐平衡和蒸散发规律,从植被和鸟类生态位的合理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确定湿地合理规模。近海生态需水应研究入海冲淡水对渔业物种低盐产卵育幼场的塑造和维持机制,以及重要渔业物种习性、适宜营养盐水平与磷酸盐输送扩散机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断面径流量满足已有生态需水径流量各项研究成果要求的年份比例为37%~58%,春季经流过程经常缺乏流量脉冲。初步分析以湿地、河道鱼类和近海鱼类为主要目标的全年生态需水量为86亿m^3,径流过程需要阶段性场次洪水。建议对小浪底水库调度方案进行多年优化调整,兼顾春季流量脉冲的塑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河口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生态需水 河流 湿地 近海
下载PDF
包神铁路黄河大桥冰凌开河期实体模型试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守兵 顾志刚 侯志军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1,共5页
为了研究包神铁路黄河大桥建成后在冰凌开河期对冰凌水体的壅高程度,基于冰流重力相似、冰流阻力相似、冰流量相似、浮冰运动相似等冰凌运动相似原理,采用添加少量石膏粉的石蜡作为模型冰,进行实体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模型冰块制... 为了研究包神铁路黄河大桥建成后在冰凌开河期对冰凌水体的壅高程度,基于冰流重力相似、冰流阻力相似、冰流量相似、浮冰运动相似等冰凌运动相似原理,采用添加少量石膏粉的石蜡作为模型冰,进行实体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模型冰块制作成不规则形状能够较好地模拟桥梁附近的卡冰现象;当开河流量为1200m3/s、冰流密度为80%时,拟建桥梁、现状桥梁工况的上游水位壅高值分别为1.36m和2.21m;拟建桥梁的主跨比现状桥梁增加了近1倍,桥位断面排冰过流能力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凌 开河流量 冰流密度 实体模型试验 包神铁路黄河大桥
下载PDF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三维浅水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于守兵 王万战 余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采用水位积分平衡法并引入边壁滑移系数,解决σ坐标系下有限体积离散时产生的静水压力项与底坡项的平衡问题和边壁阻力的模拟问题,建立非结构网格上三维浅水模型.风生流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的纵向流速的垂向分布与理论分布吻合较好;Ho... 采用水位积分平衡法并引入边壁滑移系数,解决σ坐标系下有限体积离散时产生的静水压力项与底坡项的平衡问题和边壁阻力的模拟问题,建立非结构网格上三维浅水模型.风生流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的纵向流速的垂向分布与理论分布吻合较好;Holtz丁坝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引入边壁滑移系数能够模拟坝体附近上游小回流区和下游小回流区;淹没丁坝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水位积分平衡法能够处理丁坝端坡和边坡等陡坡上的静水压力项与底坡项的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浅水模型 非结构网格 σ坐标系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非淹没丁坝端坡对附近水流结构的调整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守兵 陈志昌 韩玉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了研究非淹没丁坝端坡对水流结构的调整作用,采用水槽试验和三维浅水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丁坝阻水面积相等条件下端坡系数分别为0,3,5和7时丁坝附近的表层平面流场、底层平面流速分布和底层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端坡系数的... 为了研究非淹没丁坝端坡对水流结构的调整作用,采用水槽试验和三维浅水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丁坝阻水面积相等条件下端坡系数分别为0,3,5和7时丁坝附近的表层平面流场、底层平面流速分布和底层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端坡系数的增加使得丁坝下游表层相对回流长度和相对回流宽度减小;(2)端坡的存在能够显著减小底层平面强相对流速范围和强相对切应力范围,且端坡系数越大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淹没 丁坝 端坡 水流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于守兵 李世杰 刘吉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0-488,共9页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响应开展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性。中晚更新世以来和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得到重建,并能够与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同时也存在M IS...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响应开展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性。中晚更新世以来和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得到重建,并能够与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同时也存在M IS3阶段强烈暖湿和末次冰盛期冷湿等区域特征;新仙女木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也有明显记录。全新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早期暖湿并经历冷事件,大暖期普遍出现高水位,后期气候向干冷化方向发展。湖泊沉积环境定量化重建也得到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应在高分辨率纹层沉积和环境指标定量分析基础理论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输沙动态平衡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守兵 王万战 +1 位作者 王开荣 茹玉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2,15,共4页
根据2001—2010年利津站水文资料和利津以下汛前实测大断面资料,从来水来沙条件、主槽断面面积变化、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河长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黄河入海清水沟流路年际变化特征。水沙条件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河... 根据2001—2010年利津站水文资料和利津以下汛前实测大断面资料,从来水来沙条件、主槽断面面积变化、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河长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黄河入海清水沟流路年际变化特征。水沙条件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河口的年水量基本维持在200亿m3左右,年平均沙量为1.77亿t,平均含沙量为9.3 kg/m3。这些相对稳定和有利的水沙系列为清水沟流路实现输沙动态平衡提供了良好的边界条件。2007—2010年的河道主槽断面面积、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利津以下河长相对稳定,表明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在稳定的来水来沙、河道边界和海洋动力条件下基本实现了输沙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输沙动态平衡 来水来沙条件 主槽断面面积 纵剖面 黄河
下载PDF
黄河河口鱼类春季生态需水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守兵 张朝晖 徐丛亮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黄河河口鱼类春季生态需水主要满足河道淡水鱼类栖息地及产卵场、河道洄游鱼类上溯通道和近海洄游鱼类低盐产卵场需求。综合考虑鱼类生活习性,径流传播以及与近海淡咸水混合时间和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月均流量特征,鱼类需水应重点关注3-... 黄河河口鱼类春季生态需水主要满足河道淡水鱼类栖息地及产卵场、河道洄游鱼类上溯通道和近海洄游鱼类低盐产卵场需求。综合考虑鱼类生活习性,径流传播以及与近海淡咸水混合时间和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月均流量特征,鱼类需水应重点关注3-5月。依据河道淡水鱼类和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从洄游通道的全程连续性出发,需要的低流量为240 m^3/s。结合自然时期流量脉冲特征,每年需要一次4月中旬持续8 d的峰值为890 m^3/s的流量脉冲;在此条件下,春季入海径流量为21.6亿m^3,已满足近海洄游鱼类低盐产卵环境要求的21亿m^3冲淡水量。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平均春季径流量已达到21亿m^3。通过优化年内或年际调度模式,满足鱼类春季生态需水具有很大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鱼类 生态需水 春季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守兵 李世杰 刘吉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3-671,共9页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响应开展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性。中晚更新世以来和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得到重建,并能够与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同时也存在MIS...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响应开展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性。中晚更新世以来和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得到重建,并能够与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同时也存在MIS3阶段强烈暖湿和末次冰盛期冷湿等区域特征;新仙女木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也有明显记录。全新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早期暖湿并经历冷事件,大暖期普遍出现高水位,后期气候向干冷化方向发展。湖泊沉积环境定量化重建也得到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应在高分辨率纹层沉积和环境指标定量分析基础理论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计算二维浅水方程中静水压力项与底坡项的积分平衡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5,共4页
考虑静水压力项随水深的非线性变化,推导出计算二维浅水方程中静水压力项和底坡项的积分平衡法,以消除静水条件下的虚假流动。采用三角形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模拟浅水流动,在以斜底模型逼近实际地形和控制体内变量线性分布的条件下,准确积... 考虑静水压力项随水深的非线性变化,推导出计算二维浅水方程中静水压力项和底坡项的积分平衡法,以消除静水条件下的虚假流动。采用三角形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模拟浅水流动,在以斜底模型逼近实际地形和控制体内变量线性分布的条件下,准确积分得出沿控制体界面的静水压力项和控制体上底坡项的表达式,从理论上证明了在静水条件下两者能够达到平衡。过丘恒定流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使水流保持静水状态,不产生虚假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方程 三角形网格 有限体积法 底坡项 静水压力项
下载PDF
黄河河口人工出汊时机和北汊河启用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守兵 王万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41,共5页
根据刁口河流路末期自然出汊点不断上提的演变特征以及清8汊河人工出汊的实践,提出黄河河口人工出汊宜在自然出汊点抵达高潮线附近时,并充分利用海域容沙能力、结合重大生产需求进行实施。现行清水沟流路在2004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较大... 根据刁口河流路末期自然出汊点不断上提的演变特征以及清8汊河人工出汊的实践,提出黄河河口人工出汊宜在自然出汊点抵达高潮线附近时,并充分利用海域容沙能力、结合重大生产需求进行实施。现行清水沟流路在2004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较大规模自然出汊。出汊点上提2.5 km并接近高潮线,口门摆动距离达到7.2 km,表明清8汊河流路已处于“重新出汊”的行河末期。清水沟流路达到改道标准时,沙嘴延伸过长,将继续侵占孤东海域容沙空间。另外,孤东海堤附近海域自清8改汊以来水深最大增加了5 m,在波浪作用下仍将继续冲深。建议近期开展启用北汊河研究,实现缩短河长、充分利用孤东海域容沙能力、减缓孤东海堤侵蚀、支援油田开采等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人工出汊 清水沟 刁口河 北汊河 黄河
下载PDF
黄河河口演变与管理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守兵 王开荣 +1 位作者 茹玉英 王万战 《中国水利》 2013年第21期6-8,63,共4页
基于当前黄河河口治理与管理开发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黄河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黄河河口演变特征、黄河河口整治及管理措施研究等3个方面概括总结了黄河河口在演变与管理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21世纪黄河河口的研究进行了... 基于当前黄河河口治理与管理开发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黄河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黄河河口演变特征、黄河河口整治及管理措施研究等3个方面概括总结了黄河河口在演变与管理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21世纪黄河河口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演变 开发管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全面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双岸整治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双岸整治面临的工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虽得到改善,但也面临下游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 为全面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双岸整治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双岸整治面临的工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虽得到改善,但也面临下游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不足、下游部分河段河势恶化等问题。指出双岸整治的主要效果在于通过丁坝等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双岸整治,塑造窄深河槽,利用窄深河槽很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并结合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使得大部分泥沙通过洪水输运,同时依靠整治工程消除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双岸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黄河下游大洪水仍有可能出现,整治工程带来的水位壅高,整治河段挟沙能力提高造成的下泄泥沙对山东窄河道和黄河河口产生影响,以及工程实施带来的土地权属、引黄供水和环境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性河道 双岸整治 防洪 河势 输沙能力
下载PDF
σ坐标系下浅水方程水平扩散项守恒型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守兵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三维浅水模型控制方程经σ坐标变换后,其水平扩散项还存在一变换因子,故不能被常见的扩散模型表示成守恒型式。对σ坐标系下浅水方程水平扩散项进行处理,得到守恒型式的扩散模型,并采用垂向二维静水盐度扩散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守恒... 三维浅水模型控制方程经σ坐标变换后,其水平扩散项还存在一变换因子,故不能被常见的扩散模型表示成守恒型式。对σ坐标系下浅水方程水平扩散项进行处理,得到守恒型式的扩散模型,并采用垂向二维静水盐度扩散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守恒型模型能够保持初始的盐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σ坐标系 浅水方程 水平扩散项 盐度扩散
下载PDF
平面二维非均匀泥沙OpenMP并行计算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实现平面二维非均匀泥沙模型并行计算,采用OpenMP指令对串行源程序进行改造。基于三角形-四边形混合网格的平面二维非均匀泥沙有限体积模型具有显式求解时网格单元相互独立性这种特性,Fortran串行源程序无需进行较大的修改,只要在循... 为实现平面二维非均匀泥沙模型并行计算,采用OpenMP指令对串行源程序进行改造。基于三角形-四边形混合网格的平面二维非均匀泥沙有限体积模型具有显式求解时网格单元相互独立性这种特性,Fortran串行源程序无需进行较大的修改,只要在循环计算和数组整体操作部分嵌入OpenMP循环并行指令和数组并行指令,即可实现并行计算。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并行线程数目等于计算机固有线程数目时,并行加速比达到最大值1.55;OpenMP技术使用线程间共享内存的方式协调并行计算,很适合在多核计算机上运行,且编程简单灵活,将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MP 并行计算 非均匀泥沙模型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