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模式探索——以食品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志华 吴克刚 +6 位作者 于泓鹏 柴向华 刘晓丽 何东 段雪娟 孙建霞 姜燕 《高教学刊》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食品专业创新实验是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开设的创新性的综合专业实验课程,是在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完成所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后,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食品加工类、食品营养方面、食品... 食品专业创新实验是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开设的创新性的综合专业实验课程,是在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完成所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后,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食品加工类、食品营养方面、食品微生物、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检测等领域的相关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而开设的。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专业创新实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地位,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我组建实验兴趣小组,分工合作,查阅文献,探讨课题思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食品专业创新实验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探索,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预期效果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专业创新实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教学模式 教学探索 专业实践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分子蒸馏提取丁香精油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于泓鹏 吴克刚 +3 位作者 吴彤锐 钟少枢 柴向华 李泽洪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78,共5页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DE)萃取丁香精油,然后用分子蒸馏技术(MD)进行精制,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正交试验分析结果显示,SCD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 MPa、解析温度50℃。SCD...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DE)萃取丁香精油,然后用分子蒸馏技术(MD)进行精制,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正交试验分析结果显示,SCD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 MPa、解析温度50℃。SCDE得油率达到21.04%,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22种成分,主要成分丁香酚GC含量为67.56%,经MD精制后,尽管丁香酚、β-石竹烯、乙酰基丁香酚3种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与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回流法相差不大,但精油中丁香酚提高至68.75%,精油色泽和流动性明显改善,品质明显提高。SCDE-MD技术萃取丁香精油的得油率为19.18%,高于水蒸气蒸馏法(11.38%)和正己烷回流法(17.40%),而且萃取时间短,色素、树脂含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精油 超临界CO2萃取 分子蒸馏
下载PDF
丁香精油的超临界CO2和溶剂回流萃取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于泓鹏 吴克刚 +3 位作者 吴彤锐 钟少枢 柴向华 李泽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9,共5页
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和溶剂回流法萃取丁香精油,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结果显示:溶剂回流法宜采用正己烷为溶剂,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5、回流温度80℃、回流时间30min;SF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 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和溶剂回流法萃取丁香精油,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结果显示:溶剂回流法宜采用正己烷为溶剂,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5、回流温度80℃、回流时间30min;SF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MPa、解析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验证试验显示:SFE法收油率达到21.04%,高于溶剂回流法(17.401%),所得精油色泽和流动性较优。经GC-MS分析显示:所得精油的组成相似,但含量不同,溶剂回流法除β-石竹烯的含量略高外,3种主要活性物质丁香酚、乙酰基丁香酚、β-石竹烯的的含量和提取率均低于SFE法提取的精油。SFE法是提取丁香精油值得推广和有前景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精油 超临界CO2 流体 溶剂回流
下载PDF
食用醋酸酯淀粉制备和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于泓鹏 朱婉怡 +1 位作者 高群玉 彭志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0-74,共5页
选用木薯和玉米淀粉为原料,探讨反应温度、反应pH值、酸酐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酯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对淀粉醋酸酯的粘度性质、流变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找出生产作为食品增稠剂的淀粉醋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变性淀粉 醋酸酯淀粉 制备 性质 食品增稠剂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多肽聚集物的组成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泓鹏 唐传核 +1 位作者 曾庆孝 杨晓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5-109,共5页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作用,以及参与聚集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SE-HPLC分析显示,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降解产物大部分为分子质量小于6.5 ku的...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作用,以及参与聚集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SE-HPLC分析显示,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降解产物大部分为分子质量小于6.5 ku的小分子组分,聚集物主要由这些小分子组分组成.聚集物可溶于脲素、盐酸胍或SDS,而难溶于β-巯基乙醇.氨基酸分析显示聚集物中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高于SPI.说明疏水相互作用是聚集物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氢键、静电引力参与稳定聚集物的结构,而二硫键很少参与聚集物的形成.文中还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角度,探讨了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多肽的聚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枯草杆菌蛋白酶 聚集 相互作用 机理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于泓鹏 陈仲威 +1 位作者 吴克刚 柴向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2期173-176,共4页
通过膳食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选取247名在校大学生,用食物频率问卷法(FFQ)进行膳食结构调查,并采用称重法(WFR)对其中的85名学生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果表明93.4%的学生膳食结构较差。受试者的膳食摄入与《中国居民膳食指... 通过膳食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选取247名在校大学生,用食物频率问卷法(FFQ)进行膳食结构调查,并采用称重法(WFR)对其中的85名学生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果表明93.4%的学生膳食结构较差。受试者的膳食摄入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摄入量比较,果蔬、豆制品、水产品和奶类的摄入不足,直接导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应充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食物消费及膳食结构对其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积极倡导合理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平衡膳食宝塔 大学生
下载PDF
大米淀粉的制备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于泓鹏 徐丽 +1 位作者 高群玉 曾庆孝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4年第4期21-22,共2页
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大米淀粉的制备方法有碱浸法、表面活性剂法、超声波法和酶法。综述了米淀粉的性质,变性淀粉的应用及其前景。
关键词 大米淀粉 综合利用 制备方法 性质 变性淀粉
下载PDF
罗非鱼酶解多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泓鹏 陈运生 +3 位作者 吴克刚 董蓉 韦晓云 陈东兴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100,共7页
考察罗非鱼蛋白酶解蛋白酶种类及其水解度(DH)对罗非鱼蛋白酶解多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多肽的疏水性与其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蛋白酶种类及罗非鱼蛋白水解度对酶解多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有不同的影... 考察罗非鱼蛋白酶解蛋白酶种类及其水解度(DH)对罗非鱼蛋白酶解多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多肽的疏水性与其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蛋白酶种类及罗非鱼蛋白水解度对酶解多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中性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罗非鱼可以得到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较好的多肽。低水解度的多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高,DH=5%时,经中性蛋白酶酶解的多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62.05%和28.90%,经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的多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67.46%和44.89%。不同DH酶解多肽疏水性与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趋势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酶解 水解度 乳化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脆度的研究方法及其控制参数 被引量:30
9
作者 于泓鹏 曾庆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5-89,共5页
消费者对脆性食品的兴趣极大 ,有关食品脆性的研究很多 ,文中综述了部分相关文献 ,尤其是关于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方法。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 脆性食品 脆度 研究方法 感官评价 分形理论 玻璃化转变
下载PDF
食品玻璃化转变及其在食品加工储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于泓鹏 曾庆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介绍了食品玻璃化转变的相关内容,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介绍了其对食品加工储藏的影响。
关键词 食品玻璃化转变 玻璃态
原文传递
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降解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泓鹏 唐传核 +1 位作者 曾庆孝 杨晓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5,12,共4页
采用十二烷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几种商品蛋白酶(包括枯草杆菌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细菌碱性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的降解模式。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酸性亚基的Ax多肽链最容易... 采用十二烷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几种商品蛋白酶(包括枯草杆菌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细菌碱性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的降解模式。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酸性亚基的Ax多肽链最容易被水解,所有的酶对其均有作用,而碱性亚基和大豆伴球蛋白的β亚基最难被水解。木瓜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最迅速、彻底,由于大豆蛋白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大豆蛋白水解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蛋白酶 降解模式 十二烷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肉桂精油香氛抗菌活性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泓鹏 邹金池 +3 位作者 吴克刚 柴向华 段雪娟 何东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9-246,共8页
为提高气相熏蒸肉桂精油的抗菌能力,对四种肉桂精油香氛方式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抑杀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香氛方式对抗菌效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规律。其中,最低抑菌浓度(MIC)大小规律为:喷雾雾化>水浴加热>自然挥发>燃烧;最... 为提高气相熏蒸肉桂精油的抗菌能力,对四种肉桂精油香氛方式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抑杀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香氛方式对抗菌效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规律。其中,最低抑菌浓度(MIC)大小规律为:喷雾雾化>水浴加热>自然挥发>燃烧;最低杀菌浓度(MBC)大小规律为:水浴加热>喷雾雾化>自然挥发>燃烧。采用电子鼻对四种香氛方式最低杀菌浓度下的气体成分进行大类区分,并进一步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其进行成分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香氛方式检测到的成分相对含量具有很大差异。其中水浴加热方式检测到的相对含量大于1%的成分种类数为15种,各萜烯类相对含量占比达到了29.76%;喷雾雾化强制性地雾化出相对含量更多的肉桂醛,其相对含量占比达到74.26%。由此可见:肉桂精油香氛方式改变时,香氛气体的成分构成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其中喷雾雾化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水浴加热具有最佳的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精油 白色葡萄球菌 香氛抗菌
下载PDF
油茶蒲中多酚的提取及其浓缩液对植物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泓鹏 董蓉 +1 位作者 邓妍君 韦晓云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2,共4页
优化油茶蒲水提取多酚的工艺参数,研究茶蒲多酚及其复配物对茶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适宜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g/mL)、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60min。茶蒲多酚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稍弱于0.02%TBHQ,但明显优于0.02... 优化油茶蒲水提取多酚的工艺参数,研究茶蒲多酚及其复配物对茶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适宜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g/mL)、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60min。茶蒲多酚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稍弱于0.02%TBHQ,但明显优于0.02%α–生育酚,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茶蒲多酚都有协同增效作用,维生素C的增效作用优于柠檬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蒲 多酚 水提取 抗氧化
下载PDF
食源性物料混合压榨对花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泓鹏 杨晨 +1 位作者 韦晓云 吴克刚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采用将10种常见的具有抗氧功能的性食源物料与花生先混合后压榨的新型油脂制备方法,对制得的混合压榨油进行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研究不同食源性物料混合压榨油的过氧化值、总酚含量、ABTS·+和DPPH·清除率、油脂产品诱导期、抗... 采用将10种常见的具有抗氧功能的性食源物料与花生先混合后压榨的新型油脂制备方法,对制得的混合压榨油进行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研究不同食源性物料混合压榨油的过氧化值、总酚含量、ABTS·+和DPPH·清除率、油脂产品诱导期、抗氧化系数,货架寿命等,筛选出对于花生油抗氧化效果较好的混合压榨食源性物料,试验结果表明:10种食源性物料中,迷迭香、白芝麻、黑芝麻综合抗氧化能力较强,预测食源性物料中的多酚类物质在油脂中起到了自由基清除作用,使油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研发结果为高抗氧化性花生油制作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食源性物料 混合压榨 抗氧化
下载PDF
枯草杆菌蛋白酶促大豆分离蛋白聚集:蛋白质和酶浓度以及热处理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泓鹏 唐传核 +1 位作者 曾庆孝 杨晓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行为。加入枯草杆菌蛋白酶后,大豆蛋白分离物被迅速降解为分子量小于6.5 kDa小分子组分,这些组分相互作用形成大的聚集物。水解液的浊度变化趋势呈S型,底物浓度大于3.2%(酶浓度为750 U...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行为。加入枯草杆菌蛋白酶后,大豆蛋白分离物被迅速降解为分子量小于6.5 kDa小分子组分,这些组分相互作用形成大的聚集物。水解液的浊度变化趋势呈S型,底物浓度大于3.2%(酶浓度为750 U/mL)时蛋白质的浓度对聚集过程的影响更明显,此临界浓度主要取决于酶浓度。适当的预热处理有利于酶促聚集。由于聚集物能溶于SDS和尿素,说明非共价键(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离子键)对聚集物的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最后并提出了酶促聚集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枯草杆菌蛋白酶 聚集 相互作用力
下载PDF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模块化实验教学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泓鹏 刘晓丽 +3 位作者 段雪娟 吴克刚 何东 柴向华 《高教学刊》 2022年第14期86-89,共4页
实践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场所的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锲机,剖析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根据食品加工行业生产多样化、一体化、系统化的特点,提出加工单元模块... 实践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场所的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锲机,剖析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根据食品加工行业生产多样化、一体化、系统化的特点,提出加工单元模块化教学,以绿色加工示范平台为基地,以多模块加工单元为实验形式,围绕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合理分解实验打分项目,量化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食品实验教学体系。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熟悉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并掌握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 模块化 教改 实验室建设
下载PDF
物化条件对多肽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泓鹏 吴克刚 柴向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43,共4页
研究了物化条件对水解多肽聚集的影响。高温有利于多肽的聚集,而低温有利于最终聚集物结构的稳定,说明疏水相互作用不是导致水解多肽聚集的唯一作用力;低离子强度条件下pH4.0时有利于聚集物的稳定存在;聚集物随着溶液介电常数的降低而解... 研究了物化条件对水解多肽聚集的影响。高温有利于多肽的聚集,而低温有利于最终聚集物结构的稳定,说明疏水相互作用不是导致水解多肽聚集的唯一作用力;低离子强度条件下pH4.0时有利于聚集物的稳定存在;聚集物随着溶液介电常数的降低而解聚,而冷冻干燥后聚集物呈相反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条件 多肽 聚集
下载PDF
大米淀粉制备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8
作者 于泓鹏 高群玉 曾庆孝 《粮食与油脂》 2004年第4期14-16,共3页
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该文综述近年来大米淀粉制备及其性质和应用研究概况。
关键词 大米淀粉 变性淀粉 大米 制备 综合利用 性质
下载PDF
微波处理促进迷迭香抗氧化成分在花生油中溶解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泓鹏 韦晓云 +1 位作者 吴克刚 杨晨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4-37,共4页
为了探究微波处理工艺对迷迭香在花生油中抗氧化效果的影响,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以及粒度进行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696 W、微波时间为5 min、迷迭香粒度为209μm时,迷迭香在花生油中的抗氧化效果最佳。
关键词 微波处理 迷迭香 抗氧化 响应面
下载PDF
细菌碱性蛋白酶促大豆分离蛋白聚集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泓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120,138,共4页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细菌碱性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行为。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分析了细菌碱性蛋白酶对SPI的降解模式,结果显示,降解产物大部分为分子质量小于6.5kDa的小分子量组分...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细菌碱性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行为。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分析了细菌碱性蛋白酶对SPI的降解模式,结果显示,降解产物大部分为分子质量小于6.5kDa的小分子量组分,反应过程有不明聚集物生成。浊度分析表明,此聚集物可能由小分子的降解产物组成。在较高的蛋白质浓度下,蛋白酶甚至可以催化SPI形成弹性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细菌碱性蛋白酶 聚集 凝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