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预测败血症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于波海 余敏红 +5 位作者 张萌 柴淼 苏丽菊 高春波 孙琦 滕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和比较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32例败血症患者纳入该研究,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培养实验,并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CT、hs-CRP,评价PCT和hs-CR... 目的探讨和比较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32例败血症患者纳入该研究,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培养实验,并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CT、hs-CRP,评价PCT和hs-CRP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应用价值。结果血液培养阳性与血液培养阴性者PCT的中位浓度分别为7.92ng/mL和0.9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准确率明显高于hs-CR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P=0.001)和0.690(P=0.247)。PCT与hs-CRP联合应用预测血液培养阳性与单独应用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检测结果相似,AUC为0.885(P=0.001)。PCT的中位截点为0.91ng/mL时,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灵敏度为90%;PCT的截点为1.14ng/mL时,这一灵敏度仍保持不变。这两个截点水平可以减少51%和56%的不必要的血液培养送检申请。结论与hsCRP相比较,PCT水平可更好地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败血症 血液培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附加染色体异常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波海 仁实 +5 位作者 张萌 柴淼 苏丽菊 贡铁军 于鑫 腾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2期2043-2046,共4页
目的分析17例Ph1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附加染色体异常克隆演变特征。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回顾性分析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遗传学资料。结果 219例Ph1阳性CML患者,17例附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7.8%,其中慢性期10例(6.8%),... 目的分析17例Ph1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附加染色体异常克隆演变特征。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回顾性分析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遗传学资料。结果 219例Ph1阳性CML患者,17例附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7.8%,其中慢性期10例(6.8%),加速期3例(7.7%),急变期4例(11.8%)。结论在CML诊断、治疗及进展过程中,传统的染色体分析技术仍然是检测ACAs的唯一方法,并提示可能的致病性、预后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附加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下载PDF
pEGFP-N1-PGC-1α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3
作者 于波海 范世珍 +6 位作者 张萌 柴淼 苏丽菊 郑力辉 韩笑 毕佳冰 腾旭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7期820-824,共5页
目的构建PGC—1α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PGC-1α重组质粒,鉴定及体外表达。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组织中克隆PGC-1α基因片段,酶切后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pEGFP—N1-PGC-1α重组质粒。结果双酶切法、测序法鉴定表... 目的构建PGC—1α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PGC-1α重组质粒,鉴定及体外表达。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组织中克隆PGC-1α基因片段,酶切后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pEGFP—N1-PGC-1α重组质粒。结果双酶切法、测序法鉴定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入质粒。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PGC-1α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uh-7细胞后,可瞬时、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GC-1α调节HBV、HPV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1Α 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 HUH-7细胞
下载PDF
姜黄素调控自噬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
4
作者 于波海 于鑫 +1 位作者 王鑫 滕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诱导自噬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1、5、10、20和40μM/L姜黄素及自噬抑制剂3-MA作用于K562细胞24h,采用MTT实验观察K562细胞增殖变化情况,随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II/LC3-I变化水平;同时Western... 目的研究姜黄素诱导自噬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1、5、10、20和40μM/L姜黄素及自噬抑制剂3-MA作用于K562细胞24h,采用MTT实验观察K562细胞增殖变化情况,随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II/LC3-I变化水平;同时Western blot分析p53,p21和p27表达变化。结果姜黄素能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K562细胞增殖,与3-MA对照组相比,LC3-II/LC3-I比值显著上升,姜黄素诱导K562细胞周期停滞,上调p53,p21和p27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诱发自噬,抑制K562细胞增殖,上调p53促进自噬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姜黄素 自噬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监测及分析
5
作者 于波海 任欢 +3 位作者 刘殿新 范艳玲 张伟杰 马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671-673,共3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人类巨细胞病毒血症(Cy-tom egalov irus an tigenem ia)与巨细胞病毒病(CMV d isease)发生的关系。方法:CMV pp65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V早期抗原...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及人类巨细胞病毒血症(Cy-tom egalov irus an tigenem ia)与巨细胞病毒病(CMV d isease)发生的关系。方法:CMV pp65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V早期抗原,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47例HSCT中,17例(36.17%)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7例(14.89%)发生CMV病。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和巨细胞病毒病的发生率分别为54.55%和31.82%,而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的患者分别为20.00%和0.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础疾病、急性GVHD是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和巨细胞病毒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MV pp65病毒抗原检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及延长移植后长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因学 抗原 病毒/分析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春波 苏丽菊 +2 位作者 韩笑 于波海 姜晓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9期2682-2684,共3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比较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比较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 710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214株(5.8%),鲍曼不动杆菌分离347株(9.4%)。铜绿假单胞菌3年感染率分别为7.3%、6.6%、4.7%,呈逐年减少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6%、8.8%、10.3%,呈逐年增加趋势。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液、创面分泌物、尿液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菌株以重症监护室(ICU)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7.6%和34.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有逐年增高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逐年增高;多粘菌素B耐药率逐年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增高,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因此需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感染分布
下载PDF
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林 王晓丹 +8 位作者 于波海 卢润章 葛芳 王秀丽 陈立君 韩冰虹 展昭民 张伯龙 马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39-1043,共5页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和15种Bcr-Abl点突变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HHGV678和IM对上述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DNA梯形条带法和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HGV678对上述细胞BCR-ABL融合蛋白及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HGV678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IM耐药细胞株生长。比较IC50发现,HHGV678在低剂量下(0.01-0.3μmol/L)抑制K562和32Dp210细胞生长的作用比IM分别强15.5和28倍;而对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15种IM耐药细胞株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IM强1.4-124.3倍。HHGV678抑制上述细胞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均强于IM。更重要的是HHGV678在10.0μmol/L剂量下诱导IM强耐药细胞株K562R和T315I点突变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达到40.06%和33.32%,显著高于IM的19.77%和10.68%。结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IM耐药细胞株,尤其是对IM强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M,但HHGV678能否成为治疗CML和IM耐药CML患者新的靶向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HHGV678 bcr—abl野生型细胞株 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 K562R细胞株 慢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应用FISH、FCM检测APL PML/RARA融合基因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魏负禾 张晓宏 +2 位作者 于波海 刘继伟 马军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年第4期35-37,58,T003,共5页
目的 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流式细胞技术 (FCM)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PML/RARa融合基因及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意义。方法 应用CG、M -FISH、FCM对 30例APL患者初发和缓解期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 ,分别检测t(15 ;17)... 目的 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流式细胞技术 (FCM)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PML/RARa融合基因及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意义。方法 应用CG、M -FISH、FCM对 30例APL患者初发和缓解期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 ,分别检测t(15 ;17)易位和PML/RARa融合基因及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存在。结果 对初发期骨髓标本进行CG和FISH分析发现 ,10 0 %具有t(15 ;17)易位 ,阳性核型占 6 8%~ 10 0 % ,其中有 8例还伴有其他异常 ;10 0 %具有PML/RARa融合基因 ,且阳性中期相的比例高达 96 %~ 10 0 % ;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对CR期的骨髓标本进行CG、FISH分析 ,CG为正常核型 ,FISH仍可检出 0 %~ 4 5 %的PML/RARa融合基因。对CR后 12个月的标本进行CG、FISH分析 ,CG均为正常核型 ;FISH仍可检出 0 %~ 37%的PML/RARa融合基因 ,较CR期有所降低。对这 30例APL患者初发期、完全缓解期及完全缓解后 12个月时进行了FCM检测 ,并得出定性结果。完全缓解期检测结果与M -FISH分析一致 ;对完全缓解后 12个月时M -FISH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发现 30例患者中有 6例为融合基因阴性 ,相应的FCM定性分析结果却发现只有其中的 2例呈现阴性 ,其余 4例仍然为阳性。随访至CR后 2年 ,发现 7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中期相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荧光原住杂交 PML/RARa融合基因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1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染色体畸变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魏负禾 张晓宏 +2 位作者 魏彤 于波海 马军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年第3期44-45,共2页
目的 研究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不同病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新鲜骨髓 ,进行短期培养 (48小时或 12小时预加秋水仙素培养 )制备染色体标本 ,分析 180例慢粒患者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骨髓染色体的... 目的 研究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不同病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新鲜骨髓 ,进行短期培养 (48小时或 12小时预加秋水仙素培养 )制备染色体标本 ,分析 180例慢粒患者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骨髓染色体的变异情况。结果  180例慢粒患者 ,其中 16 4例Ph染色体阳性 (Ph +) ,占 91 1% ;16例Ph染色体阴性(Ph - ) ,占 8 9%。慢性期 133例Ph +,占总数的 73 9% ;加速期 9例Ph +,占总数 5 0 % ;急变期 2 2例Ph +,占总数12 2 %。 16 4例Ph +慢粒患者中 2 5例 (15 2 % )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 ,其中慢性期占 4 2 7%、加速期占 2 4 %、急变期占8 5 3%。结果表明随着病情的进展 ,Ph +阳性率明显增高 ,其它染色体异常率也明显增高。结论 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粒白血病的病程进展、疾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相关性 ,随着病情的演变 ,骨髓染色体畸变趋于复杂化。进行染色体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慢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染色体畸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0
作者 范艳玲 于波海 +3 位作者 王志国 夏国强 展昭民 马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4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抑制(CombinedImmunoSuppressants,CIS)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Anemia,SAA)的疗效及有关实验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SAA患儿分别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加环孢菌素和单一药物免疫抑制(SIS)两种治疗方...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抑制(CombinedImmunoSuppressants,CIS)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Anemia,SAA)的疗效及有关实验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SAA患儿分别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加环孢菌素和单一药物免疫抑制(SIS)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及随访,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CIS治疗儿童再障总有效率为78.1%,明显高于以往SIS治疗对照组53.3%。两组患儿治疗后CD4/CD8比例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IS为治疗儿童SAA一种有效和安全的疗法,疗效明显高于SI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儿童
下载PDF
910例遗传咨询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1
作者 魏负禾 王钧 +2 位作者 于波海 李小红 魏彤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7年第1期28-29,共2页
对91o例咨询病例外周血染色体进行检查分析,检出异常核型82例,检出率为9.o%。其中涉及常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共4o例,占检出率的48.78%;涉及性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共3o例,占检出率的36.58%;白血病12例占检出率的14.63%。
关键词 遗传咨询 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银染核仁形成区异型颗粒和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研究
12
作者 魏负禾 于波海 +1 位作者 魏彤 马军 《哈尔滨医药》 2000年第3期4-5,共2页
目的 进一研究银染核仁形成区异型颗粒和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染色技术和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制备染色体技术的两项指标、分析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Ag... 目的 进一研究银染核仁形成区异型颗粒和骨髓染色体畸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染色技术和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制备染色体技术的两项指标、分析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Ag-NOR 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结果 CML不同时期 Ag-NOR 染色计数颗粒总面积(GA)、Ag-NOR 颗粒数(GN)、GA/细胞核面积(NA)的比率均随病情进展而增加。急变期 Ag-NOR 颗粒平均值明显高于慢性期(P<0.05)。各期Ag—NOR 颗粒总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 p<0.05。60例 CML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结果表明58例有典型t(9:22)(q34;q11)易位,即(Ph^+)、加速期、急变期均伴有其它变异。结论 CML与 Ag-NOR 变异和染色体畸异具有相关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形成区 骨髓染色体畸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B族链球菌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新荣 范世珍 +2 位作者 于波海 马正 莫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 分析质谱快速鉴定法、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实时荧光PCR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孕妇B群链球菌(GBS)定植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同时采用质谱快速鉴定法、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细菌培养法、实时荧光PCR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 目的 分析质谱快速鉴定法、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实时荧光PCR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孕妇B群链球菌(GBS)定植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同时采用质谱快速鉴定法、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细菌培养法、实时荧光PCR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78例孕35-37周孕妇阴道下端或肛周拭子进行GBS筛查。以细菌培养法作为金标准方法,评价质谱快速鉴定法、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实时荧光PCR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诊断性实验性能。结果 细菌培养法阳性率9.4%,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培养法阳性率10.4%,实时荧光PCR法阳性率18.3%,质谱快速鉴定法阳性率为6.8%,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为12.2%,不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准确度最高,为98.9%;灵敏度最高,为100.0%;漏诊率最低。质谱快速鉴定法特异度最高,为99.6%;阳性预测值最高,为94.7%;误诊率最低,为0.4%;但漏诊率最高,为30.8%。实时荧光PCR法特异度为88.0%;灵敏度为77.0%;误诊率最高,为12.0%。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特异度为96.0%,灵敏度为92.3%,准确度为95.7%。4种诊断性实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达96.0%以上。4种诊断性实验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适合作为门诊大规模初步筛查、基层医院常规筛查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适用于孕妇GBS的快速筛查。选择肉汤培养后涂平板法可作为普通细菌培养法的改良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常规筛查方法。快速质谱鉴定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准确率较好的孕妇GBS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链球菌 质谱 选择肉汤培养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晓宏 魏负禾 +1 位作者 于波海 马军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年第4期38-40,T003,共4页
目的 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及用FISH技术对缓解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 ,评价其体内微小残留病的意义。方法 应用CG和I-FISH对 30例CML(13例给予化疗、17例移植后 )... 目的 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及用FISH技术对缓解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 ,评价其体内微小残留病的意义。方法 应用CG和I-FISH对 30例CML(13例给予化疗、17例移植后 )患者初发和 /或缓解期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进行分析 ,分别检测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结果 对 13例临床给予化疗的患者初发期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CG分析 ,Ph检出率分别为 15 % (2 / 13)、10 0 % (13/13) ,同时进行I-FISH分析 ,均可检出BCR/ABL融合基因。对初发期骨髓的CG、I -FISH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无显著差异 ;对外周血的CG、I -FISH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有显著差异。对其缓解期骨髓CG、I -FISH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有显著差异 ;对缓解期外周血CG、I-FISH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有显著差异 ;对缓解期外周血I-FISH和骨髓I -FISH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呈显著相关。对 17例移植后患者CG、I -FISH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敏感性大大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 ;采集缓解期外周血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可作为一种方便易行的手段评价微小残留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
15
作者 李晶波 金茜 +1 位作者 房绍红 于波海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2-374,共3页
观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血清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sLDH)变化及sLDH与其他预后因素的关系,以探索其对CLL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4例CLL患者血清LDH,分析LDH与患者... 观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血清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sLDH)变化及sLDH与其他预后因素的关系,以探索其对CLL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4例CLL患者血清LDH,分析LDH与患者临床特征和ZAP-70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CLL患者的血清LDH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ZAP-70+与LDH升高与总生存期缩短相关(P<0.05)有关,但与淋巴细胞计数、年龄和性别无关。结论检测血清LDH有助于CLL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乳酸脱氢酶 ZAP-70蛋白
下载PDF
4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6
作者 张晓宏 魏负禾 +1 位作者 于波海 马军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年第4期49-50,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 8例APL患者 ,采集新鲜骨髓 ,采用 2 4h预加秋水仙素的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照相。结果 本研究4 8例患者 (未缓...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 8例APL患者 ,采集新鲜骨髓 ,采用 2 4h预加秋水仙素的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照相。结果 本研究4 8例患者 (未缓解期 16例 ,复发期 3例 ,完全缓解期 2 9例 )中 ,具有染色体异常的有 2 8例 ,其中未缓解期 16例 (16 /16 ) ,复发期 3例 (3/3) ,完全缓解期 9例 (9/2 9)。异常类型以染色体易位和片段缺失比例较高 ,其中具有典型t(15 ;17)易位者 7例 ,为未缓解期或复发期患者 ;易位涉及 8q2 2者 5例。其中 ,同时具有t(15 ;17) ,t(8;2 1)易位 1例 ;同时具有t(5 ;8) ,t(15 ;17)易位 1例 ;t(5 ;8)易位 1例 ;t(8;17)易位 1例 ;以t(8;2 1)为基础的复杂易位 1例。具有 17q2 1-者 6例。结论 对白血病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而且能发现与疾病发生有关的新基因及涉及白血病转化和增殖的分子损伤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畸变
下载PDF
康复病房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范世珍 林松青 +1 位作者 莫莉 于波海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病房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康复科1 6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AP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48例患者中,共有116例发生HAP,... 目的探讨康复病房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康复科1 6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AP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48例患者中,共有116例发生HAP,发生率为7.04%;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8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2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AP与年龄、住院时间、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并发意识障碍、营养状况、并发肺外感染、吸烟、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存在着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营养状况较差、吸烟、预防性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是康复病房患者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康复病房住院患者HAP的发生率较高,并且病原菌分布较广,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减少HA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康复病房 病原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HPV)型别与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文杰 余敏红 +2 位作者 范世珍 周新荣 于波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8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探讨HPV型别与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322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分别应用导流杂交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PV型别和甲基化水平,比较SOX1和PAX1基因在不同HPV型别中的甲基化水平,以及感... 目的探讨HPV型别与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322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分别应用导流杂交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PV型别和甲基化水平,比较SOX1和PAX1基因在不同HPV型别中的甲基化水平,以及感染不同风险HPV型别的患者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的甲基化检出率。结果在感染最高风险致癌型别HPV16/18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最高为54.9%;其次是感染非16/18hrHPV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24.0%;在感染其他型别HPV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11.1%;在HPV检测阴性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2.2%。无论在HPV16/18阳性、非HPV16/18hrHPV阳性或者其他型别HPV阳性下的不同级别宫颈病变者的甲基化检出率都是随病变级别的加深而增大。结论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感染的HPV型别有关,感染hrHPV的患者其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感染其他HPV型别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甲基化 SOX1 PAX1
下载PDF
姜黄素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世珍 王文杰 于波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4期2734-2736,共3页
姜黄素为一种多酚类复合物,来源于印度调料姜黄根。它属于姜科植物家族,产自东南亚[1],1910年姜黄素的化学结构被确定,1913年开始人工提取[2]。姜黄素具有亲脂性特征,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等特征。姜黄素广泛使用在中医、中药中... 姜黄素为一种多酚类复合物,来源于印度调料姜黄根。它属于姜科植物家族,产自东南亚[1],1910年姜黄素的化学结构被确定,1913年开始人工提取[2]。姜黄素具有亲脂性特征,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等特征。姜黄素广泛使用在中医、中药中,在治疗感染、外伤、肿瘤和抵抗微生物及病毒中发挥作用。姜黄素由于具有抗氧化、抗原生动物等特性,因而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4]。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普遍的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现象,昂贵的抗病毒治疗费用[5]。另外,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差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也日益突出[6]。姜黄素由于具备多种生物活性,已经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病毒感染
下载PDF
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筛查中尿有形成分分析的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祯臻 范世珍 +1 位作者 林洁 于波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569-571,共3页
目的评价尿有形成分分析在住院患者尿路感染(UT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2018年10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497例进行尿有形成分分析、尿定量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尿有形成分分析... 目的评价尿有形成分分析在住院患者尿路感染(UT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2018年10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497例进行尿有形成分分析、尿定量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和细菌数的阈值为白细胞数64个/μL和细菌数880.6个/μL,以该阈值筛检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其敏感度分别为80.00%和85.19%,特异度分别为79.28%和87.39%。白细胞计数和细菌计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和0.917。结论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中白细胞和细菌计数可作为临床尿路感染快速筛检的辅助实验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尿路感染 UF-1000i尿分析仪 阈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