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预处理炼油厂浮渣油泥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鑫娅 吴凌云 +3 位作者 邢献杰 姜巧 彭明国 张文艺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6-194,共9页
针对炼油厂浮渣油泥(简称“浮渣油泥”)含有大量油污、成分复杂且较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超声波法对中国石化南京金陵分公司炼油厂产生的浮渣油泥进行预处理试验,通过L_(16)(4^(4))正交试验法分析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频次... 针对炼油厂浮渣油泥(简称“浮渣油泥”)含有大量油污、成分复杂且较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超声波法对中国石化南京金陵分公司炼油厂产生的浮渣油泥进行预处理试验,通过L_(16)(4^(4))正交试验法分析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频次对浮渣油泥除油率的影响,利用SPSS 25.0进行误差分析,并运用单因素试验细化正交试验影响因素,通过红外光谱法、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表征超声前后油泥物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工艺参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频次,当超声功率60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60℃、超声频次3次时,其对浮渣油泥中的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可达31.13%;红外光谱显示,超声处理后,浮渣油泥对应峰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芳烃、烷烃、烯烃类物质等均有减少,说明其中的石油烃长链被破坏;超声后萃取出的油类物质中烷烃类物质减少,醇类物质增多,可能是烷烃的一个氢基被羟基代替,生成对应的醇,相比烷烃,醇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由扫描电镜可见,经超声波处理后,浮渣油泥颗粒间空隙增加、黏性变小、质地变松散。超声波法对浮渣油泥中油类物质的去除机制是:通过机械效应、空化作用及热效应破坏浮渣油泥中的石油烃长链,降低浮渣油泥颗粒间的黏度,增加颗粒间的空隙率,促使油、泥、水三相分离,使其中的油类物质分解、析出,从而降低浮渣油泥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能谱分析(EDS)表明,超声后的油泥中C、O元素占比未明显减少,说明超声热效应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气态氧化反应。超声波法预处理浮渣油泥是一种物化方法,不用外加化学药剂,处理方法简单,可作为浮渣油泥微生物法深度处理的预处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预处理 浮渣油泥 正交试验 单因素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微波修复土壤急性毒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于鑫娅 蒋鹏 +3 位作者 张华 陈维墉 薛银刚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13-3420,共8页
为了准确评估微波修复后的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急性毒性和生态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和黑麦草生态指标试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参数,通过毒性当量(TU)法对对照无污染土壤(B0)以及修复前、后土壤(B1、... 为了准确评估微波修复后的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急性毒性和生态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和黑麦草生态指标试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参数,通过毒性当量(TU)法对对照无污染土壤(B0)以及修复前、后土壤(B1、B2)的生物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波修复前土壤显示出生物毒性,修复后土壤与修复前相比仍显示出生物毒性,但其毒性明显减弱;修复后土壤黑麦草生长状况良好,与修复前相比,黑麦草发芽率提高了40%,达65%,高度增加了2.3 cm,达6.8 cm,修复后土壤发芽指数由0.15提升至0.60,明显大于修复前土壤,而根伸长指数由0.45下降至0.17,明显小于修复前土壤;斑马鱼胚胎毒性当量由5.68 TU降至0.20 TU,发光细菌毒性当量由2.28 TU降至0.7 TU,急性毒性效应均明显减弱.本研究可为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毒性综合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工程设计和工程竣工验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斑马鱼胚胎 发光细菌 黑麦草 生物毒性评价
原文传递
石油降解菌SY-3的筛选及对浮选油泥中的烷烃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梅 邢献杰 +3 位作者 姜巧 于鑫娅 彭明国 张文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1-17,共7页
通过对大庆油田某采油场地的含油污泥进行富集、筛选,分离出1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命名为SY-3,并对其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以中石化金陵公司浮选含油污泥为处理对象,探究pH值、NaCl含量、接菌量等对浮选油泥中的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影响,构... 通过对大庆油田某采油场地的含油污泥进行富集、筛选,分离出1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命名为SY-3,并对其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以中石化金陵公司浮选含油污泥为处理对象,探究pH值、NaCl含量、接菌量等对浮选油泥中的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影响,构建了SY-3菌生长动力学与浮选油泥中的石油烃降解动力学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菌株属于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在25~30℃接菌量为3%的基础上,相较于NaCl含量,pH值对SY-3降解石油烃影响更大,当调节pH值为7、NaCl含量为1%时,SY-3在以石油烃提取液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模式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其中菌株生长环境承载量K为1.206,菌株生长平均速率r为0.12,无量纲参数a为4.78。SY-3可在30 d内将石油烃含量为5 g·kg-1降解至0.9 g·kg-1,降解了4.1 g·kg-1,降解率达82%。SY-3对短链烷烃(C10~C28)的降解率为88%、半衰期为9.9 d,对长链烷烃(C30~C40)的降解率为72%、半衰期为17.3 d,且对短链烷烃(C10~C28)降解速率是长链烷烃(C30~C40)的1.75倍。相较于长链烷烃,短链烷烃更易被SY-3菌生物降解。当石油烃初始含量小于34.47 g·kg-1时,其降解动力学符合生物处理经典方程Monod方程的线性简化形式,半饱和常数Ks=1.24 g·kg-1,最大反应速率Vmax=3.24 g·(kg·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油泥 石油降解菌SY-3 16S rDNA 石油烃 动力学
下载PDF
苏南某城市郊区乡镇河道黑臭水体整治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薛静静 王美娟 +2 位作者 于鑫娅 毛林强 张文艺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49-53,57,共6页
近年来,苏南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使原本距城市较远的乡镇变成了非规划中的“城市郊区”,乡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导致水质变化,形成黑臭水体。以苏南某城市郊区乡镇黑臭河道为例,经现场调查之... 近年来,苏南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使原本距城市较远的乡镇变成了非规划中的“城市郊区”,乡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导致水质变化,形成黑臭水体。以苏南某城市郊区乡镇黑臭河道为例,经现场调查之后,依据河道生物相、底泥底质及水质现状,并融合江南村镇水景观设计理念,将河道分为5个治理段,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清淤、截污、复氧、湿地造流活水、生态提升)进行设计、施工。工程完工6个月后的检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治理工程可对重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可使其浓度保持在1.5、2.0、0.3、34.7 mg/L左右,去除率分别为66.52%、79.21%、44.44%、42.55%,河道整体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要求。同时,河道中的溶解氧(DO)、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稳定在5 mg/L、60 cm、50 MV左右,经公众评议黑臭消除,创造了一个自然、活泼、美丽的镇区生态景观。经核算,工程总投资约120万元,年运行费用6.1万元,NH3-N、TN、TP、COD年减排量分别可达36.09、92.28、2.91、310.8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河道 苏南 黑臭水体 复合型湿地 原位生态修复
下载PDF
AO/MBR/VFCW联用处理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
5
作者 钱成龙 卢原 +5 位作者 潘静 陈曙平 张文艺 于鑫娅 苏鹏 毛林强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常州市洛阳镇坝头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采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AO/MBR/VFCW)”工艺,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工程运行1年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NH_(3)-N、TN和T... 常州市洛阳镇坝头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采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AO/MBR/VFCW)”工艺,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工程运行1年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NH_(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4%、97%、84%和83%,相应出水指标均能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1072—2018)的要求。示范工程的管网与设备总投资约116.25万元,运行成本约1.125元/m^(3),具有投资成本较低、运行维护费用少、生态环境效益较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 传统AO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